



在人类的感官世界中,有着多种奇妙的感觉,例如被人打了一拳,你会感到最直接的痛觉;坐在按摩椅上按摩,你会感觉舒适;夏天站在太阳下,会被晒到热晕;冬天站在寒风中,会感觉到无比的寒冷;在厕所蹲久了再站起来,你的双腿会感觉麻木……在众多的感觉当中,痛感和麻木感是人体感觉中两种极端而复杂的体验。痛感是我们人体最直接的警告信号之一,它能告诉我们的身体某个部位可能出现了问题。然而,当疼痛逐渐转变为慢性疼痛或过度疼痛时,那么疼痛本身可能就是一种疾病,严重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我们常说的麻木感,通常与痛感相反,它可能是神经缺氧、损伤或已存在疾病的标志,往往比最直接的痛感更能反映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通常把痛觉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是身体对损伤的即时反应,而慢性疼痛则可能会持续存在很久,有时候在没有明显损伤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我们的痛觉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生物现象,涉及多种类型的神经纤维和大脑的不同区域。痛觉的产生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痛觉感受器,也被称为是伤害性感受器,主要分布在我们的皮肤、内脏和关节等重要部位。当我们的身体受到了直接或者间接的伤害后,我们的痛觉感受器就被激活了。就像我们平时寄快递一样,呼叫快递员上门取件,就是痛觉感受器被激活的过程。
疼痛信号发出,整个信号的传递,如同快递员收到包裹运输的过程。疼痛信号途径外周神经通路(无髓鞘的C纤维和有髓鞘的Aδ纤维),传到脊髓,最终“快递”给我们的大脑,让大脑指导一个疼痛的信号“快递”。
我们的大脑接收到疼痛的“快递”后,由“丘脑”和“大脑皮质”这两位总负责人处理疼痛信号和产生痛觉,并发出防止疼痛进一步进展的防御信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被人打了一拳之后,会下意识地往后退。
麻木感,或称为感觉丧失,通常是由于神经损伤或者功能受损引起的。麻木感可以是局部的表现,也可以表现为全身性的。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神经压迫: 长时间的压迫或者拉伸导致的神经损伤,从而引起的局部麻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神经卡压就是午休趴在桌子上休息的时候,你会发现,叫醒你的不是身边的同学或者同事,而是手臂的麻木感,这就是尺神经被压迫的表现。
2.神经病变: 常见的就是糖尿病、酒精中毒等病症,它们可以导致神经病变,从而产生麻木感。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糖尿病足,在糖尿病足早期,这一类患者的双脚往往有木木的,感觉被称为“套袜感”。这就是典型的外周神经病变引起的麻木感。
3.药物作用: 某些药物,如局部麻醉剂,通过阻断神经信号的传导,从而产生感觉缺失。例如产妇马上要接受剖宫产,麻醉医生要给产妇做半身麻醉,麻醉医生就是将局部麻醉剂注射到相应的神经范围,短暂地阻断神经功能的传导,从而使产妇产生麻木感。
痛感与麻木感本质上的区别,在医学上具有重大的诊疗的价值。
1.痛觉: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理解痛觉的产生,其实是一种自身的保护机制,可以警示我们避免进一步的伤害。如果我们足够重视痛觉,及时去医院就诊,而不是一味地默默忍受,那我们可以做到疾病早预防,避免重大疾病的发生。
2.麻木感: 麻木感虽然不是一种保护机制,但它的出现同样能够警示我们每一个人,它更像是重大疾病的早期信号,每时每刻提醒着我们。
痛感和麻木感对麻醉医生来说,可谓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在平时的工作中,麻醉医生就经常跟两种感受打交道,在做手术时,麻醉医生能熟练地把痛觉消除,让患者在无痛中进行手术。但是当麻醉医生在门诊碰到慢性疼痛或伴长期肢体麻木的患者时,有时候又变得束手无策,想要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可谓难上加难。总的来说,麻醉医生面临的挑战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每个人对于疼痛、麻木的忍耐程度是大相径庭的。这就使得对我们麻醉医生来说,不管是做麻醉还是做疼痛治疗,药物的使用剂量会有很大的差别。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套用模板治疗,这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给医生带来非常大的难度。
有些急性疼痛发生了,人们不重视,觉得“熬一熬,忍一忍就好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的,很多急性的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强度确实下降了,但是这种隐隐约约,却又不知道具体什么部位的疼痛已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这就是由急性疼痛变成了慢性疼痛。这一类慢性疼痛在医生看来,治疗难度是会呈指数级别上升。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疾病——腱鞘炎,经常被人忽视。相信你也听隔壁邻居说过:“腱鞘炎啊,小毛病,你不用管,它自己会好的。”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没错,隔壁邻居说这话没毛病,腱鞘炎会有一定的自愈性,但是事实是多数情况下不会好,而且会进展为更严重的狭窄性腱鞘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弹响指”。发展到最后,可不是吃吃药、打打针就能简单解决的,很有可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
当出现手指麻木时,我们第一反应肯定是患颈椎病了。为什么这么想?因为在当今社会的生活模式下,年轻人大多数是“低头族”,这就造成了颈椎病的年轻化。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造成手指麻木的原因不一定是颈椎病,还有可能是别的疾病造成的,例如腕管综合征,尺神经、桡神经卡压,还有胳肢窝里长了巨大的肿块直接压到了我们的臂丛神经,这些都可以引起手指麻木。所以当身体某个部位出现麻木感时,一定要警惕,很有可能是我们的身体出现了问题。对于麻木感的诊断,可谓是难上加难,犹如抽丝剥茧,要一点一点来。因为神经通路上任何一个部位出现了问题(卡压、缺氧等原因),都会造成麻木感。因此,需要医生们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配合详细的辅助检查。
虽然以我们现在的医疗科技水平对痛觉和麻木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然有很多的生理机制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医学人去探索与研究。以下三点是我们对目前前沿方向的总结。
深入研究痛觉信号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传递机制。这一眼看下去,所用的词汇非常专业,普通人难以理解。其实换一种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快递寄出后,快递员是如何将其运输到收件人地址的。他们是用飞机运输,铁路运输,轮船运输,还是汽车运输?我们知道了他们的运输方式,就可以精准地定位他们的痛觉“快递”,一旦“拦截”了痛觉“快递”,那我们收件人的大脑就不会觉得疼痛。这样就有利于我们开发新的疼痛治疗方法,这个意义就非常重大了。
通过研究慢性疼痛如何改变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实就是了解整个从急性疼痛转化到慢性疼痛的过程。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想要战胜慢性疼痛,就必须了解它的转化过程。从而在它最薄弱、最容易逆转的时节,通过我们的治疗手段,终止它转变的过程。这对我们研究慢性疼痛治疗的策略是一种重大的突破。
顾名思义,麻木感的神经修复,如果成功,这将在医学界成为一项伟大的成就。我们平时偶尔有个轻微的麻木感,通常情况下休息一下,麻木感就会消失。那是因为神经还是处于轻微或者短暂的卡压状态,只要解除病因,神经功能即可恢复原来的状态。但如果是长时间神经受到卡压,或者是外伤导致神经直接断了,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神经功能多半处于不可恢复的状态,即使解除卡压或者把断的神经再接上,神经的功能也不能像原来一样,仍然会遗留严重的麻木感,如果我们有了这项神经修复的技术,那么在很多现在医学上不可能的事情,将会出现医学“奇迹”。
(吴城孝)
痛觉和麻木感是人体感觉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神经科学、麻醉学、疼痛学等医学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通过不断地探索它们的生理机制和它们的治疗办法,麻醉医生可以更好地管理术后疼痛,保护神经健康,优越的治疗方案可以大大提高围手术期病患或者有慢性疼痛患者群体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