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陈永灿主任中医师,是一位学验俱丰的资深专家,他把一生理论研究和临证经验的积淀,通过文字的表述涓滴不漏地奉献给社会,使这些财富在中医药的传承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他的这些著作,有他亲自铺采摛文的生花之笔,“解道澄江静如练”(唐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也有他弟子们合力贡献的锦绣华章,“从来文采更风流”(宋向子!《赣上人人说故侯》)。这种传与承、教与学、师与徒、启与悟的默契合作,成功通过《陈永灿临证效方百首》一书再现出来,正所谓“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晋葛洪《抱朴子》)。
《陈永灿临证效方百首》一书,由陈永灿的得意弟子白钰担任主编,杨益萍、任莉担任副主编,其他9名学者担任编委共同编写,最后由他审定完成,是一本凝结师生集体智慧的众星捧月之作。书中的100首效方,分为仲景经方、后世良方和自订验方三个板块,既各树一帜,又相互呼应,基本可以反映出陈永灿临证用方的主要思路和特点。
仲景经方,是本书的开篇大戏,既彰显了经方在临床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反映出作者对经方的崇拜和传承高度。仲景之方,开历史先河、辟医学新路,对中医学贡献之大是无法比拟的,用千古不朽、万用万灵的话来赞赏它,不是过分的夸张。近现代,对仲景经方的研究和应用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值,真正能起引路举旗、践行示范作用的,正是像陈永灿一样的这批苦于钻研、精于临床、善于探索,“保杏林本色,续灵兰燃犀”的老专家。他们用仲景方,不是拘泥古方、就方论方,而是透过经方循经典、跳出经方究经药的高水平中医人。经典,是仲景学说中作为轴心的道;经方,是仲景学说中作为支撑的术;经药,是仲景学说中作为特色的技,三者融为一体,血肉难分,纲举目张,缺一不可。研究陈永灿对经方的应用,就必须站在这样的视角上去认识,否则是无法完全理解其中奥义的。用桂枝汤,作者抓住营卫不和、阴阳失调的关键,无论外感疾病还是内伤疾病均可收效;用白虎加人参汤,抓住阳明热盛、气津两伤的病机,随证变通,药到病除;用小柴胡汤,无论邪入少阳的局部气滞血瘀、少阳枢机不利的气机升降紊乱、肝胆疏泄不畅的脾胃消化障碍、三焦决渎失调的水液代谢失常、气失条达的决断不明及神识不安等,皆有奇效;用五苓散,只要出现水饮内停、膀胱气化不利的征象,无论肾脏、脾胃、肝胆系统疾病还是妇科、男科疾病多可收功;用半夏泻心汤,抓住其健脾益气护胃、清热散寒和中、辛开苦降除痞的核心要领,针对脾胃病中虚实夹杂、寒热并存诸证,屡屡奏效;用炙甘草汤,要害在根据心系疾病中表现出的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心气不足、心阳虚衰、阴虚内热等证候变化中的典型特征随症加减,效如桴鼓……就这样,40首方,方方遵循仲景本义,案案都有作者匠心,在应用中固守医圣三秋树,在传承中绽放今时二月花。
后世良方,是本书的精彩继续,既彰显了历代医家临床上的深邃认知和聪明智慧,也反映出作者对古方的理解和发挥高度。中医学史之久、医之多、药之众、方之繁,在世界医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留下的所有古方,都是一个时代医家们心血与劳苦的结晶。这些方,总以“效验”为宗,或通过子继弟承、言传身教留至于人,或通过笔耕舌耘、文记书载布道于世,成为中医药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法宝,在后学们的不断玩味、实验、修改、补充中得到完备,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健康生存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陈永灿临证效方百首》一书引用的良方,体现的正是包括作者在内的数代人不懈的交替、重叠创造。参苓白术散,是宋代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的方子,作者在应用中或加炮姜、吴茱萸主攻里寒腹痛,或加姜竹茹、沉香曲平复恶心呕吐,或加竹沥半夏、蝉蜕解决咽喉痰滞,或加炒防风、五味子针对肠鸣、寐差,只要辨证准确,几乎未有不效者。地黄饮子,是金元时期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中阴阳并补、治疗喑痱的方子,作者大胆拓展其功效,凡遇肾阴阳俱衰所致之虚损,皆化裁用之。他用这个方子治疗高龄老人由于生理功能衰退引起的健忘、头晕、乏力、四肢不温、夜尿多等症状,都取得了理想的疗效。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中治疗气虚发热及脾虚气陷证的方子,作者把它应用于内、外、妇、儿多科疾病之中,在“气虚下陷”的病机统领下实施异病同治,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子,作者打破这一定位,凡与气虚血瘀病机有钩挂的眩晕、麻痹性震颤、糖尿病并发症、月经病、产后缺乳、肿瘤术后发热等普遍用之,多有得心应手之得……就这样,40首方,方方紧扣古人原意,案案都有奇妙思辨,在应用中梦回古世寻深意,在传承中情动一曲气象新。
自订验方,是本书的压轴之作,既彰显了作者在临床上的艰辛付出和厚重收获,也反映出他对中医传承的感悟和探索力度。任何学科都是在传承中进步、在实践中发展的,中医学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流传千古,正是这种循序渐进、接力不断的结果。中医学的个性化特点,不仅表现在对疾病认知和处理上的差异,也表现在医者在应用思路和方法上的差异,这就是中医学学说峰起、派系林立、法出多门、技有百家的缘由。这种前仆后继的创造、创新,不断为这个学说注入鲜活的动能,推动着它在“以不变应万变”中与时俱进的步伐。在临证中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研究、构思,发明切合实际、针对现状的新治法、新处方,是应时而生、应需而生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结果,成为许多医者一路攀登中的闪光点。本书的主人公陈永灿,正是沿着这条崎岖而有意义的路走过来的,一批具有个人见解、个人心得的自订验方就这样产生了。这种创建,虽然有浓厚的前人思想痕迹和既成的技术元素,体现出在继承基础上改造或改良的基本走向,但总有在辨体、辨证、辨法、辨药的某个节点上的突破。金竹利焦汤,是他在咀嚼、消化《黄帝内经》《景岳全书》等多家论述中创建的通利三焦气机、清化脾胃湿热、安胆宁心祛痰的方子,在治疗相关消化系疾病、神经系疾病、呼吸系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妇科杂病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六合舒困煎,是他对百合汤、金铃子散、良附丸、芍药甘草汤、左金丸、丹参饮6首简易名方的组合和改造,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症、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中证属肝郁化火、胃寒失温、阴血不足、气滞血瘀者等提供了新的路径……就这样,20首方,方方沉淀贤哲精华,案案浸淫个人睿智,在应用中草长莺飞带春意,在传承中流光溢彩触目催。
《陈永灿临证效方百首》一书圆满完稿了,值得庆贺!付梓之际,约我作序,盛情难却,仅能以这点读后随心所想之言回馈他们了。
2024年3月16日 北京
(本序作者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