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西人参基原植物为苋科Amaranthaceae藤棉苋属 Hebanthe 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巴西人参 Hebanthe eriantha (Poir.)Pedersen[ Pfaffia paniculata (Mart.)Kuntze]。别名苏马、南美苋、珐菲亚,由南美洲地区引入中国,因具有和五加科人参相似的滋补作用而得名。植株高150~200 cm;根通常3~5条,圆柱形,呈黄色;茎秆由若干节组成,节间空而长,节的茎部呈膝状膨大,侧枝对生;单叶长卵圆形至长椭圆形,对生,无托叶;穗状花序,小花多密集簇生于茎的顶端,花小,呈辐射对称;胞果瘦小,黄褐色,种子分批成熟,易脱落。花果期5月至来年2月。生于阳光较为充足的地方,原产于南美洲、巴西等国的热带雨林地区,目前已在广西、四川、浙江等地引种成功。
巴西人参以根入药,味甘、微苦,性温。具有清热解毒、强精壮阳、抗炎镇痛的功效,用于心血管系统、中枢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
|
|
|
|
巴西人参植株 |
||
巴西人参药材
目前巴西人参常采用幼嫩茎尖作为外植体进行组培芽诱导。采用茎尖作为外植体开展诱导时,首先将巴西人参茎尖剪下,去除叶片,将幼嫩茎尖先置洗洁精水中浸泡10 min,用自来水流水冲洗15 min,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酒精浸泡3 min后无菌水冲洗5次,置于0.1% HgCl 2 溶液浸泡消毒8 min,再用无菌水浸洗4次,每次浸洗5 min,然后将茎尖接种于MS培养基上培养,在平均光照强度2 000 lx下培养,光照时间12 h/d,温度(25±3)℃。
以幼嫩茎尖为外植体,采用的培养基为MS+1.5 mg/L 6-BA+0.2 mg/L NAA,对巴西人参进行不定芽诱导,在平均光照强度2 000 lx条件下培养,光照时间12 h/d,温度(25±3)℃,30 d后诱导形成丛生芽效果较好。
在超净工作台将巴西人参丛生芽接入继代增殖培养基MS+1.5 mg/L 6-BA+0.2 mg/L NAA+0.2 mg/L IBA进行增殖培养,培养条件为平均光照强度2 000 lx,光照时间12 h/d,温度(25±2)℃。将丛生芽接入继代增殖培养基一周后,开始有新芽出现,随后培养基中丛生芽大量繁殖,30 d后统计繁殖系数,在此培养基上形成丛生芽的频率较高,繁殖系数达6.0,丛生芽质量好,植株健壮。增殖率主要受6-BA质量浓度的影响。丛生芽数量随着6-BA质量浓度(1.0~1.5 mg/L)的增加而增多,当6-BA高于1.5 mg/L时,芽数量减少,繁殖系数下降,表明高质量浓度6-BA对丛生芽诱导有抑制作用。
将巴西人参继代苗接入1/2 MS+1.0 mg/L NAA+0.2 mg/L IBA的生根培养基进行生根诱导,在超净工作台中将生长健壮的芽苗单切接入巴西人参生根培养基中,pH为5.8,平均光照强度2 000 lx的光照下培养,光照时间12 h/d,温度(25±3)℃,30 d后统计生根率达95%以上,且根系发育良好、粗壮、无愈伤组织,移栽后成活率较高。在生根过程中NAA和IBA的协同促进生根,根系发育良好、粗壮、无愈伤,移栽后成活率较高。
|
|
|
|
巴西人参壮苗生根 |
||
经生根培养后的巴西人参,挑选生长旺盛、根系发达的组培苗移入常温室内放置,松开盖子3~4 d后,掀开盖子让巴西人参组培苗与空气完全接触,其间需向瓶内的组培苗洒水保持瓶内的水分充足。4 d后洗净根部的培养基,移栽于消毒的沙床上。每日向叶面喷洒少量的水,30 d后移栽成活率达98%。
巴西人参组培苗移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