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常型银屑病(psoriasis vulgaris)根据皮损特点又可分为点滴状银屑病和斑块状银屑病。
多见于青少年,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皮疹多位于躯干和四肢近端,呈直径1~10 mm的红色丘疹、斑丘疹,覆以少许鳞屑,散在分布。实验室检查可出现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等。
最多见。皮疹好发于头皮、背部和四肢伸侧,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暗红色斑块或浸润性红斑,上附白色、银白色鳞屑,直径一至数厘米不等。斑块表面鳞屑呈层状,犹如蜡滴,称“蜡滴现象”;刮去表面白色鳞屑后可露出一层淡红发亮的半透明薄膜,称“薄膜现象”;再继续刮除薄膜,可见小出血点,称“点状出血现象”(即Auspitz征)。部分斑块状银屑病也可单独发生于头皮,由于头部皮损鳞屑较厚,常超出发际;皮损处毛发由于厚积的鳞屑紧缩而成束状,犹如毛笔,称“束状发”。病程进展期,正常皮肤可发生同形反应。
脓疱型银屑病(pustular psoriasis)可分为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GPP)和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loc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LPP)。
临床少见。根据其发病速度、发病时间和皮损形态的不同,可分为5种临床类型,包括急性GPP、妊娠期GPP、婴幼儿脓疱型银屑病、环状脓疱型银屑病及GPP的局限型。
掌跖脓疱病(palmoplantar pustular psoriasis)和连续性肢端皮炎(acrodermatitis continua of Hallopeau)是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的两种类型。
临床表现为急性泛发全身或局部的无菌性脓疱,可伴有发热、关节肿胀和疼痛、外周血白细胞增多等系统表现。对于皮疹不典型者,皮肤镜、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红皮病型银屑病(erythrodermic psoriasis)临床表现为全身弥漫性红斑、浸润肿胀并伴有大量糠状鳞屑,皮损面积大于90%体表面积。多由银屑病在急性期受某些因素刺激或治疗不当而诱发,多数伴有全身症状,易复发、继发各种合并症,引起严重不良后果,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关节病型银屑病(psoriatic arthritis,PsA)应根据是否存在关节病变,结合皮损进行诊断。目前PsA的分类标准(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psoriatic arthritis,CASPAR)较为通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临床医师用该标准对存在关节、脊柱或肌腱端炎症性关节病的患者进行评估,以下5项总分≥3分者可诊断为PsA。
(1)有银屑病证据:皮肤科医师、风湿科医师发现患者目前存在银屑病皮损(2分),患者本人、皮肤科医师、风湿科医师或其他有资质的医护人员证实患者曾有银屑病史(目前无银屑病皮损,1分),患者诉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银屑病患者(即家族史,患者目前无银屑病皮损且无银屑病史,1分)。
(2)体检发现典型的银屑病甲改变(1分)。
(3)类风湿因子阴性(1分):可用除凝胶法外的其他任何方法检测,最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比浊法。
(4)指(趾)炎:整个手指(足趾)肿胀的现病史(1分),风湿科医师、皮肤科医师记录的指(趾)炎既往史(1分)。
(5)近关节端新骨形成的放射学证据(1分):手足X线片可见关节边缘边界不清的骨化(需排除骨赘)。
甲母质顶端受累导致甲凹点,中部受累导致白甲,全部受累可致红色甲弧影或重度甲营养不良。甲床受累可致油滴征、甲下角化过度和裂片状出血。远端甲床和甲下皮受累可致甲剥离,近端甲皱襞受累可致甲沟炎。
低龄儿童、掌跖银屑病患者多见。皮损累及腋窝、乳房下褶、腹股沟、臀间沟、生殖器、会阴部、肘窝、脐窝、腘窝等皮肤皱褶区域,可限于皱褶部,也可同时累及伸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