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戏梦人生:从梨园到乱世,《霸王别姬》的史诗级叙事密码

当镜头掠过北平城斑驳的城墙,青灰色的天空下传来咿呀的唱腔,陈凯歌用《霸王别姬》为观众展开了一幅横跨半世纪的历史长卷。这部电影以梨园行的传承为丝线,将民国的风云变幻、抗战的烽火硝烟、疯狂的岁月一一串联,在戏梦交织的叙事中,勾勒出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激烈碰撞。京剧不再只是舞台上的表演艺术,而是化作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近代史上最动荡的岁月,以及那些被历史车轮碾碎的灵魂。

电影开篇,小豆子被母亲剁去畸形手指送进戏班的场景,便奠定了残酷而悲壮的基调。这截断指不仅是生理上的创伤,更象征着个体为融入集体、传承艺术所付出的惨痛代价。在关师傅的严厉教导下,小豆子与小石头日复一日地吊嗓、翻跟头,京剧的一招一式如同刻刀,雕琢着他们的肉体与精神。《思凡》中那句“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的唱词,成为小豆子命运的转折点——当他终于将性别认知与戏中角色融为一体,化身为程蝶衣,戏曲便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是成了他的生命本体。

民国时期的北平,京剧正值黄金时代。程蝶衣与段小楼组成的“雌雄双绝”名震京城,《霸王别姬》的戏码场场爆满。电影巧妙地将舞台上的楚汉相争与现实中的军阀混战相互映照:程蝶衣饰演的虞姬在台上自刎,台下的观众却在枪声中四散奔逃;段小楼戏服上的金缕龙纹,与军阀们炫耀的勋章同样刺眼。这种虚实交织的叙事,让京剧不再局限于艺术表演,而成为时代的隐喻——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人们沉迷于戏梦的虚幻,试图逃避现实的残酷。

抗战时期的到来,彻底打破了梨园行的平静。日本人的刺刀、侵略者的皮靴,将京剧从高雅的艺术殿堂拖入了生存的泥沼。程蝶衣为救段小楼被迫为日军唱戏,这段情节成为他人生的巨大争议点。有人指责他叛国,却忽略了在强权压迫下,个体根本无力反抗的困境。当程蝶衣在日军军营中唱响《牡丹亭》,悠扬的唱腔与冰冷的枪口形成强烈反差,陈凯歌用镜头无声地控诉着战争对人性与艺术的双重践踏。而段小楼被迫与菊仙成婚,则象征着传统男性角色在乱世中的妥协——曾经的“霸王”,终究无法守护自己的“虞姬”。

特殊年代的到来,将叙事推向了最黑暗的深渊。斗争会上,京剧戏服被撕成碎片,精致的妆容被污泥覆盖,那些曾经在舞台上风光无限的名角,此刻沦为被群众唾弃的人。程蝶衣与段小楼的决裂,是全片最令人心碎的时刻:在一些人的威逼下,段小楼为求自保,揭发程蝶衣的“罪行”,甚至践踏他视若生命的戏服。这场闹剧不仅摧毁了两人的情谊,更宣告了传统文化与人性尊严的彻底崩塌。京剧在此时不再是美的象征,而成为被利用的工具,曾经的艺术瑰宝,在疯狂的时代浪潮中支离破碎。

电影结尾,白发苍苍的程蝶衣与段小楼再度合演《霸王别姬》,这一次,程蝶衣真的如虞姬般自刎。这个极具宿命感的结局,既是对戏曲艺术纯粹性的坚守,也是对时代荒诞性的无声反抗。从梨园到乱世,从民国到文革,程蝶衣与段小楼的人生轨迹,恰似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在时代的剧烈变迁中,个体如浮萍般身不由己,而那些承载着文化记忆的艺术,也在风雨飘摇中艰难求生。

陈凯歌用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编织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霸王别姬》的叙事密码,藏在戏与人生的交织中,藏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里。它告诉我们,艺术不仅是美的表达,更是时代的镜子;而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浮的个体,他们的欢笑与泪水、坚守与妥协,共同构成了民族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记。当电影的幕布落下,戏梦人生的故事仍在继续,因为在历史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也都是看客。 z7Noc7WkCbxz1gabLqngydrpzn6SceEkHTWOcd95c3n+rxLejEBlVS+0RO+UjZs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