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个乖巧听话的宝宝,变成一个暴躁易怒的少年,你意识到孩子心里的“小怪兽”正在长大、挣扎、作怪吗?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度过青春期,让他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对家长是一种考验。
随着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日益关注,家长也越发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其中对情绪问题的关注占多数。时常会有家长咨询:“我的孩子比较容易暴躁,不太听我指令,容易喜怒无常,我该怎么办?”其实这都是一些有关情绪管理的问题。在此,以一个小故事为例,从情绪的生理反应、如何管理情绪及调节认知等方面重点进行介绍。
琪琪,女,12 岁,从小与父母一起生活。据琪琪父母反映,琪琪幼年生长发育正常,个性外向,但自幼脾气大、任性。近一年半以来,父母认为琪琪的情绪出现了很大问题。一年半以前,琪琪变得脾气暴躁,特别爱生气,经常因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觉得烦躁,和父母争吵,说难听的话。有时因别人的无心之举就骂人、砸摔东西,如摔书籍、茶杯、手机等,甚至有时会去推打别人。在遭遇了失败后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认为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时常躲在角落里一个人哭泣。近三个月来,情况更加严重,琪琪几乎天天发脾气,在学校对老师和同学也发脾气,生气时摔课本或跑出教室。开始,父母只认为,这是孩子青春期叛逆罢了,对孩子漠不关心,等后面孩子情绪问题愈加严重,才开始重视起来。家长也无可奈何,每次想找孩子平心静气地交谈,最后都以双方争吵结束。琪琪认为父母和其他人一样,都不理解她,他们之间无共同语言,而且谈及父母,琪琪表示:他们自己都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在工作上受了气,回家就撒在家人身上。父母也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她,每天焦急万分。最后,在亲友的提议下,父母带着琪琪来到医院精神科就诊。在医生的帮助下,琪琪开始学习如何管理情绪,现在她的情绪问题改善了许多。
上述案例中,琪琪脾气暴躁,经常因一些小事与人争吵,摔砸东西,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遭遇失败后悲伤、抑郁,父母认为这是孩子进入青春期的表现,因而对此不以为意。案例中,琪琪的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激惹、波动大,时间长达一年半,这已经达到了情绪障碍的诊断标准。
要了解情绪管理,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情绪。人的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即你对客观事物产生什么看法,就会产生什么情绪,“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情绪有身体的情绪体验,比如有些人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可能会胃痛、头痛,甚至会腹痛、腹泻等;有大脑的情绪体验,比如有些人情绪不好的时候会沮丧、想哭,或者是觉得非常烦躁、生气等;有外部的情绪体验,比如还有些人在有情绪的时候会有表情、动作的变化,甚至皮肤、肌肉等也会有变化。上述案例中琪琪的烦躁、生气,失败后的悲伤、摔砸东西等都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绪。
情绪随着大脑的生长发育而不断发展,所以低龄段儿童的情绪发展其实并不完善,这是由于发育首先是满足我们的生命维持。脑干是我们的生命中枢,管理着我们的呼吸、心跳、血压等。等脑干发育完成,第二个层级才是脑干周围的脑区发育,也就是次核心的部分,例如小脑、边缘系统等。边缘系统是负责我们原始情绪的脑区。那什么是原始情绪?恐惧、焦虑、沮丧、抑郁等这些都是原始情绪,由负责原始情绪的脑区负责,包括杏仁核、扣带回以及海马等。研究发现,在猴子身上也会有类似的部分,它们面对恐惧时也会激活这些脑区。例如看到一条蛇,猴子的杏仁核、海马等脑区马上就会出现反应,这是情绪的第二级中枢。那第三级中枢是什么?就是额叶。额叶中枢发展相对迟缓,一般在青春期前后发育比较快速,在青年期或中年早期发育成熟。正因为额叶这一部分发育晚,它对情绪的调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所以儿童青少年在面对各种情境时,情绪容易波动且难以有效控制,进而表现出情绪不稳等现象。这也提醒我们,在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要更加关注他们的情绪发展,并给予恰当引导。
上述案例中琪琪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就产生烦躁、生气等情绪,在遭遇了失败后又会产生悲伤、抑郁的情绪,那么情绪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前文提及,情绪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那什么时候会产生正性情绪,什么时候会产生负性情绪呢?当我们的需求大于客观现实的时候,我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就会产生负性情绪,例如生气、不满、抑郁等。那么当我们的需求被满足的时候,是不是就百分之百会产生正性情绪呢?不一定。因为情绪有一个产生的过程。
当我们遭遇某种事情时,首先是由情绪低级中枢产生反应,也就是脑干周围的边缘系统、扣带回等比较低级的情绪中枢,它会产生一些原始的情绪唤醒。这是一种生理的唤醒,属于生理环境方面的,我们很难去控制它,即使要控制,也需要长期的训练过程,需要去训练我们的自主神经系统,使其进入一个新的稳态。
第二个层面就是认知理解,也就是前额叶的反应。对于遭遇的某件事,我们产生一些理解和认识,例如全班50名,我考了第28名,我认为考得还不错,这就是认知理解,而这个认知理解在我们情绪产生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
我们的感觉可以是正性的、愉快的,即正性认知;也可以是负性的、悲伤的,即负性认知。在负性认知的作用下,我们的身体就会产生一些感觉,例如肚子痛、头痛、肌肉紧张,甚至腹泻、恶心等。这些情况常见于一些厌学的儿童身上,例如一上学就腹痛,这就是一种由焦虑情绪的唤醒躯体反应,而这是由儿童青少年脑发育决定的,因为低龄儿童只有比较低级的情绪感受,不太会从认知方面去解释这些情绪。
情绪体验就是我们的情绪会在大脑中产生印记,过去一些太过于深刻的情绪会影响基因转译生成蛋白质,而蛋白质对大脑的脑细胞、脑区会产生一些形态学的改变。在新的情绪被唤醒之下,蛋白质会把过去的身体状态的记忆唤醒,这种情绪唤醒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人中特别常见。被霸凌或者失去亲人,或是有被侵犯历史的孩子,当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场景、人物、事件时,过去创伤性的经历就会被唤醒,进而产生一些情绪的体验。在这些基础上,个体会有一些行为的表达,例如上述案例中,琪琪情绪不好时会变得对别人不太友善,比较暴躁,容易发脾气,这就是情绪引起的后果。
负性情绪对人体有很大影响。情绪可以通过神经系统攻击免疫系统,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例如胃肠道疾病、免疫性疾病,甚至肿瘤。另外,负性情绪会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导致学习能力下降,还会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寿命。
这是特别重要的第一步。上述案例当中,琪琪父母在最开始对琪琪情绪的转变是漠不关心的,并且双方常常发生争吵,这就是家长对孩子情绪的不接纳,这种不接纳成为医生帮助孩子最大的“绊脚石”。当家长不能够体会孩子情绪的时候,孩子和家长的距离是遥远的,孩子会认为和家长没有共同语言。因此,家长一定要提高自己洞察、感受、接纳孩子情绪的能力。家长态度要端正,要告诉自己,应接受孩子的情绪,要感受孩子的不舒服,这在医学上称为“共情能力”。
但是,有些家长自身接纳情绪的能力是有限的,可能家长在内心就很抗拒,这其实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被称为“隔离”,家长不希望别人的——特别是自己孩子的情绪影响到自己,所以用一种漠然的态度,把孩子的情绪隔绝掉。但如果家长长期这样做,就会失去和孩子的连接,孩子会不愿意把情绪表达给家长。因而,家长练习接纳孩子情绪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当孩子和家长说,他的情绪非常不好,家长要怎么接话呢?不能说“没关系的,过几分钟就好了”,这是不接纳的态度,而应该说:“你现在情绪非常不好,我能够感受到你现在很着急、很痛苦……”要用自己的感受去把孩子没有表达完的这部分情绪说出来,还要鼓励他继续说。
其实很多人在生活中的情绪是错位的。例如上述案例中,琪琪的父亲有时会把在单位承受的压力带给自己的孩子,回家后就开始训斥孩子,而这样做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家长要先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才能让孩子学会如何认识情绪。
要学会分析情绪,明白这种情绪是爱的情绪还是恨的情绪,是因为羡慕别人还是嫉妒别人。例如学生看到别人成绩好以后,自己会非常不高兴,非常愤怒,这就是嫉妒,嫉妒别人比自己好。要让孩子学会去洞察这些情绪。
我们的情绪是需要表达的,而且要用合适的方式去表达。上述案例中,琪琪的生气情绪通过摔砸东西、骂人、打人等表现出来,就是一个不恰当的表达方式,而父母也没有引导琪琪以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一个常用的合适方式就是叙述,找一个信任的人或者咨询师谈心。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例如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用一些非言语的形式和自己喜欢的人、志同道合的人进行一些娱乐性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去表达。甚至玩一个游戏,也是表达,比如成年人打麻将其实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情绪表达和宣泄的方式。例如在美国“9·11”事件之后,低龄段的孩子会通过游戏去表达对“9·11”事件的恐惧,他们会搭一个很高的房子,然后把它推倒,说“楼塌了”,这就是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游戏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增强人际互动,这是非常好的、去增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和情绪表达的活动。
上述案例中,父母在琪琪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只会一味地冷处理或者和琪琪争吵,没有引导琪琪用合适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导致琪琪情绪问题日益加重。调节情绪一定要建立在接纳、认识、洞察和表达情绪的基础上。
对于有情绪问题的孩子,有一个排解的技巧,就是写情绪日记,帮助他厘清思路。
第一步:让孩子做记录,记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当时的感受。可以给一些参照的词语,让他去选择性地描述,例如愤怒、喜悦、厌恶、失望等词。还有当时的认知是什么?当时的行为是怎样的?是骂了人还是发了脾气等。
第二步:和孩子一起做分析。例如问孩子:“你当时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有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情况未必是真实的情况,其实引导孩子表达、思考的过程,就是处理问题的过程。
第三步:和孩子一起讨论,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结合孩子具体的情况列预案,下次孩子就会有经验地选择处理方案。这样反反复复地练习以后,孩子的情绪就会变得非常稳定。
这个过程具有实践性价值。一是可以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各种困境,并不限于情绪方面的困境,可能会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困境、学业方面的困境、亲子冲突方面的困境。二是在这个过程中,能促进孩子情绪环路的发育。情绪环路从额叶到边缘系统是有连接的,家长给孩子做了正向的引导后,孩子的情绪环路发育就会比较好,而情绪环路发育得好,对孩子的未来具有重大意义。
情绪管理其实是在训练孩子成为一个情绪比较稳定、能够自我管理情绪的人,这和智商同等重要。假如一个人没有这种能力,就很难去处理比较复杂的情景。在分糖果实验里,有类似于培养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项目,称为“延迟满足”。参与实验的孩子要控制很想吃糖的焦虑,就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有的孩子可能就刻意地不看糖了,有的孩子选择去做其他事,有的孩子在默念冥想一些其他的问题,这都是他们进行情绪管理的技巧。实验发现,能够做到延迟满足的孩子,通常在成年以后的发展都是比较好的,这就是训练的结果。我们的情绪也是需要训练的。
前文提及,情绪受认知影响,所以认知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家长要孩子管理好情绪,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家长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家长是孩子的模板,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自己要先做好,孩子才能学好。家长要避免不合理的认知,例如一些绝对化认知。研究发现,如果家长经常会说“必须怎么样”,他们的孩子往往也会说“必须”之类的话语,甚至连孩子擦鼻子、走路姿势都跟家长一模一样,这就是遗传效应,除了先天遗传的效应,还有后天模仿的效应。
比如上述案例中,琪琪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以及有些孩子的自杀、自伤行为,可能源于模仿,所以环境因素非常重要。对于小孩和一些比较低自尊的人来说,他会为了在别人心目中展示一个好的形象去牺牲自己,牺牲自己的情感,牺牲自己的利益,牺牲自己的边界,其目的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其实,这种低自尊的人在内心是不认可自己的。这些不合理的认知,都会给他自身带来负面情绪,而且这种认知会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每个方面。
习得性无助的人会有一种错误认知——“我是一个无能的人,我什么也做不成”,而外归因则是“我的失败都是环境因素造成的”。但抑郁症其实很多是内归因,把失败都归因于自己,“我不好,我不行”,但其实从客观来说,失败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只有各方面因素都协调好才会成功。
例如“我无法面对现实中的困难,任务失败我只能逃避”,这种认知在厌学的孩子里很常见,他们在遭遇一些挫折后,就只能逃避。当追究这样的孩子的认知模式时,就会发现他们应对困难的很多模式是逃避性的,他们会觉得“我不能战胜这个困难,我就逃避”。其实在引导孩子认知时,还有一个中间地带,就是“虽然不能百分之百应对困难,但是我可以接纳它,我可以接受现在的状态”。我们要教会孩子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现实,我们要非常正面地去处理生活中的灾难、困难。如果这个事情是有余地的、能改变的,那么就要尽力而为,做自己能做的,改变我们能改变的部分,同时,接纳不能改变的部分。这就是家长要教孩子做的。
其实人们处理事情时,并不会每次都特别仔细地思考后再行动,而是根据经验来做判断,也就是根据直觉或者常识来做判断。这些经验与我们过去的经历相关,甚至与一些消极的情绪相连的。我们的经验很多是在童年时期就开始形成的。每个人的童年都会经历创伤,但是有些人的童年经验会影响成年时期,而有些人的不会影响,为什么不会影响?是因为他们的心理保健做得很好。每个人都会被别人欺负、伤害,但并不是所有人心理上都会因此受到影响。除非它形成了一个负性自动思维,就会影响。负性自动思维会导致各种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自卑等。
那么,负性自动思维有哪些?例如:一是非黑即白,“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有些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会这样,这时就要引导他正确对待;二是任意推断,“我这次没考好,就是我不够努力”,过于去强调某一个关注的点;三是选择性概括,“我这点小事都做不好,我什么都做不好”,把小事过度扩大;四是过度内归因,“这些事情都怪我”,不太客观地把原因归于个人的内在因素;五是选择性消极注视,就是只关注负性体验,不关注正性体验;六是应该倾向,“我都对这个朋友这么好了,他也应该对我好”,这是青春期孩子特别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认为什么事都是应该的;七是贴标签,“你就是个废物”“你就是数学不好”等。
上述案例中,琪琪对自己的未来是迷茫的,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这时就需要家长进行引导,帮助孩子树立崇高的目标。人生的目标越崇高,对个体越有引导和促进作用。有的时候,一个目标可能是个虚拟目标,不一定能达到,但是具有远大意义。一个有远大意义的目标,通常是激励人奋进的最厉害的强心剂。所以要学会去激发孩子不同层次的动力,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他要有对自我实现的需求,要有自我存在感、在社会中的价值感。
家长要学会先调节自己的情绪,因为家长的情绪是孩子情绪的模板,家长的情绪可以影响孩子的情绪。可以使用一些小技巧,例如: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喜欢的事,如养猫养狗,种花种草,获得一些愉快的体验;学会屏蔽一些干扰信息,用理性的方法去处理一些伤害性的信息,而不要过多地掺杂个人情感;也可以进行人际交往活动,努力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以把过于大的目标分阶段完成;学会赞赏自己,赞赏孩子,不要吝啬赞赏,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加自信,使他更客观地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但是不要空洞赞赏,要具体客观,实事求是。
让低龄段的孩子学会将外部评价转为自我评价,这也是孩子在转型、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功课。孩子通常喜欢用外部尺度来评价自己,例如“同学怎么评价我,老师怎么评价我,家长怎么评价我”,把这些评价当成他的自我形象。家长要慢慢引导他们树立真正的自我形象,让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这样,在他们受到一些外界的不客观评价时,可以屏蔽信息,也可以自我处理这些信息,就会情绪稳定,不容易受外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