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蒋某;性别:女;年龄:60岁;职业:退休
【主诉】 反酸、烧心、嗳气。
【现病史】 反酸、烧心、嗳气,情绪焦虑,烦躁不安,丈夫3年前因胃癌过世,母亲86岁孤独一人,老人一直由患者照顾,患者严重脑鸣,入睡困难,少寐多梦,头痛怔忡,口干口苦,脘腹胀痛,大便干结,手指关节疼痛。甲状腺癌术后。
【婚育史】 丧偶。
【体征】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西医相关检查】 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 反酸、烧心、嗳气(胃食管反流病)。
【辨证施治】
1.辨证分型 肝胃不和,湿热内蕴。
2.治疗原则 调和肝胃,清利湿热。
3.处方 六君子汤合龙胆泻肝汤、逍遥散加减。
法半夏12g,苍术15g,炒谷芽、炒麦芽各30g,焦山楂15g,党参20g,白术15g,藿香15g,桂枝15g,川芎15g,炙黄芪30g,龙胆15g,炒酸枣仁15g,莲子15g,合欢皮15g,炒神曲15g,甘草6g,淡竹叶10g,当归15g,连翘15g,柴胡20g,香附15g,枸杞子15g,鸡内金15g,吴茱萸10g,黄连6g,续断15g,菟丝子15g。
每剂2日,每日3次,每次150mL,水煎服。
【心理疗法】 ①支持疗法;②移精变气法。
【西药治疗】 无。
【按语】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疾病。反流和烧心是最常见的症状。本例胃食管反流病属于中医“吐酸”的范畴。患者因情志怫郁,气失条达,肝气不畅,郁而化热,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吐酸。《证治汇补》说:“大凡积滞中焦,久郁成热,则木从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热也。”吐酸的发生,与肝气的郁结最为密切,亦与胃气之不和有关,《四明心法》曰:“凡是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盖寒则阳气不舒,气不舒则郁而为热,热则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尽是水气郁甚,需蒸湿土而成也,或吞酸或吐酸也。然又有饮食太过,胃脘填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怫郁之极,湿热蒸变,如酒缸太热则酸也。然总是木气所致。”故治当调和肝胃,清利湿热。六君子汤中半夏和胃降逆,燥湿醒脾;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龙胆泻肝汤中龙胆清利肝经湿热。逍遥散中柴胡疏肝解郁,条达肝气,加香附以增其疏肝解郁之力;当归、川芎养血和血,与柴胡、香附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方中加苍术辛香苦温,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黄芪益气健脾;焦山楂、炒神曲、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消食和胃;酸枣仁、合欢皮、莲子养心安神益智;黄连清泻肝火,使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亦善清泻胃热,胃火降则其气自和;连翘清热解毒;桂枝温经散寒,助阳化气;续断、菟丝子、枸杞子补益肝肾。吴茱萸,一者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郁结得开;一者反佐以制黄连之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一者取其下气之用,以和胃降逆;一者可引领黄连入肝经;竹叶清热利水。诸药合用,肝郁得疏,胃气得降,湿热得以清利,同时配合心理疗法,故而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