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评估除了病史收集、查体、精神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外,量表是重要的辅助手段。量表主要有3大类,即诊断量表、症状量表和用于某些特定目的的量表,如不良反应量表,用以评定精神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社会功能缺损量表用以评定患者的社会适应功能缺陷程度。量表评定的操作方法主要有两种,自评和他评;其中,他评又有观察评定和检查评定两种方法,也可两者结合。检查评定的方法有定式检查、非定式检查和半定式检查。
精神医学中的诊断量表是与一定的诊断标准系统相配合,用于诊断各种类型精神障碍的工具。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诊断标准系统有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编制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版)(ICD-10),美国精神医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PA)编制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Ⅳ版)(DSM-Ⅳ)。在中国,有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制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只有在罹患的疾病符合诊断标准时,方能做出具体的疾病诊断。
WHO的ICD-10配套编制了半定式检查诊断量表——神经精神病学临床评定表(SCAN)和定式检查诊断量表——复合性国际诊断用检查(CIDI)。这两个量表的编制过程也注意到适用美国的DSM-Ⅳ。美国First等(1996)编制的诊断量表——用于DSM-Ⅳ轴Ⅰ障碍的临床定式检查(SCID)专与DSM-Ⅳ配套。在中国,陈彦方等(1992)编制的诊断量表——用于精神障碍的诊断量表(DSMD)专与中国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2版)(CCMD-2)、第2版修订本(CCMD-2R),以及第三版(CCMD-3)配套。经过现场测试工作中的实践应用,发展成为健康与疾病的定量测试法(RTHD),既适用于CCMD-3,也适用于ICD-10和DSM-Ⅳ,因此通用性较好。
健康与疾病的定量测试法(rating test for health and diseases,RTHD)由陈彦方等编制,作为CCMD-3的配套诊断量表,由于包含睡眠障碍的有关条目,并可与ICD-10、DSM-Ⅳ等诊断标准配套,适用性很广。RTHD的特点:①规定躯体和精神检查的范围,主要包括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及其强度、频度和持续时间;②规定检测症状的询问方法、躯体和精神检查的顺序和过程;③纳入实验室检查条目;④克服了既往诊断量表难以评定不典型的临床病例的不足,可用于临床实践,并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提供良好条件。RTHD网络版已在宁波市精神卫生中心安装使用,效果良好,本书推荐RTHD作为首选诊断量表。
1.组成 RTHD,即供普通大众应用的健康与疾病定量测试法-大众版(rating test for health and diseases-person self rating,RTHD-P),是内容类似CIDI的自评量表。RTHD的临床版(RTHD-C)和科研版(RTHD-R)编排顺序类似精神科病历,具体分为有机联系的两部分,即第一部分的描述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量表。门诊医生应用RTHD临床版(RTHD-C),其描述部分为详细的精神科门诊病历,在用计算机书写病历后,进行量表评定。住院医生应用RTHD科研版(RTHD-R),由于是在传统住院大病历的基础上进行量化后形成的诊断量表,并且已经开发成为计算机软件。如果受检者事先完成RTHD-P或在门诊完成了RTHD-C评定,通过数据共享系统自动传输到RTHD-R中,使接诊住院患者的医生,只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病历和RTHD-R评定即可,可节省一半时间和精力。因此,RTHD既保持传统手写病历详细描述的优点,又有量化后通过数据库对数据进行二次开发和计算机逻辑诊断的特点。
RTHD-R的项目分18节,具体如下:
第1节:健康与疾病的定量测试法(RTHD)指导语;
第2节:一般资料;
第3节:主诉症状与病程;
第4节:现在史、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
第5节:疾病有关因素;
第6节:烟;
第7节:酒;
第8节:物质滥用或乱用;
第9节:躯体健康;
第10节:治疗;
第11节:外表与一般状态;
第12节:感知觉;
第13节:思维;
第14节:情感;
第15节:行为;
第16节:社会功能量表(SFRS);
第17节:交谈检查质量;
第18节:诊断。
RTHD的组成已经考虑到适应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通过RTHD测试,临床医生应能做出轴Ⅰ精神障碍、轴Ⅱ人格特征与人格障碍/改变、轴Ⅲ躯体健康情况与疾病、轴Ⅳ应激源、轴Ⅴ社会功能、轴Ⅵ现状总评、轴Ⅶ诊断轴间关系等七轴诊断。
RTHD附有计算机软件,医生在完成RTHD后,导入逻辑判别系统(LVS),可得到相应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建议。
2.评定注意事项 由经过训练的精神科医生担任。一次评定约需1.5小时。评定者应熟记RTHD规定,并在评定前熟悉医疗记录(病历等)或询问知情人,尽可能多地掌握有关资料。评定一开始就可从受检者最关心的章节开始。例如,对失眠者先进行第9节躯体健康、第13节思维和第14节情感等项目。根据具体情况,很自然地在临床躯体检查和精神检查过程中与受检者交谈,让受检者感到医生正在为他进行一次全面详细的检查。评定者应熟记全部躯体检查和精神检查项目,不应查阅RTHD文本,以免破坏检查气氛。
3.结果分析和应用评价 RTHD经全国量表协作组现场测试结果满意。我们在现场测试中,系统进行RTHD与APA的用于DSM-Ⅳ轴Ⅰ障碍的临床定式检查(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axis Ⅰ DSM-Ⅳ,SCID-Ⅰ)的比较。SCID-Ⅰ的明显缺点之一是编排不符合临床工作习惯,难以为临床医生接受。尤其在交谈检查时,需不断查阅文本,甚至要求照本宣读,往往影响检查交谈的气氛,使受检者常提出以后不再希望进行这类的检查和交谈。RTHD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RTHD适用于各种失眠的临床评估。
SCID-Ⅰ是First等为DSM-Ⅳ配套设计的半定式诊断量表。SCID-Ⅱ是用来评定DSM-Ⅳ轴Ⅱ人格障碍的工具。其中有10种诊断见于DSM-Ⅳ人格障碍部分,作为一种独立诊断工具出版(First et.al.,1996),本节只介绍SCID-Ⅰ。
1.组成 SCID-Ⅰ有两种版本,即SCID-Ⅰ研究版(SCID-IZR)和SCID临床版(SCID-CV)。前者又分为用于检查患者的SCID-I/P、用于筛查患者的SCID-I/P删节(SCID-I/P/PSYCOTIC SCREEN),以及用于检查非患者的SCID-Ⅰ-NP三种。SCID-CV只包含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DSM-Ⅳ轴Ⅰ障碍的评定。SCID-Ⅰ-NP(非患者版)是对尚未确定研究对象是否患有精神病的研究设计的。
2.项目评定
(1)SCID-I/P的评定流程 在开始检查是否符合某种特殊的DSM-Ⅳ诊断前,SCID-I/P先对现有疾病和过去躯体、精神症状发作进行整体回顾。评定需要费时1.5~2小时。在SCID轴Ⅰ诊断完成后,也可进行轴Ⅱ诊断。对某些患者,SCID评定可能要分几次进行。
(2)SCID评定的时间和疾病种类框架 SCID可确定轴Ⅰ诊断是否曾经存在(曾患病),如果用SCID判断现患疾病,其时间界定为1个月。但下面这些疾病则不然,SCID仅能确定是否为现患疾病,包括心境恶劣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以及适应障碍。SCID评定DSM-Ⅳ的轴Ⅰ精神障碍诊断时,用终生患病和现患两种表达方式列出。
SCID没有设置失眠症的评定,因此,本书不推荐使用SCID作为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的诊断量表。
复合性国际诊断用定式检查(composite international diagnostic interview,CIDI)是由美国Robins等编制,自诊断用检查提纲(DIS)发展而成,也可与ICD-10配套使用。CIDI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适用于非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使用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工具。使用CIDI可以调查精神障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探讨疾病的危险因素及疾病负担和卫生服务的利用,为制定预防控制精神障碍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由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精神卫生研究所黄悦勤课题组完成CIDI的临床信效度测试,可以作为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的筛查和诊断工具。
CIDI的重要缺点之一,是询问流程复杂,访谈时间较长,询问程序刻板。像其原型DIS那样,CIDI是为非专业人员设计的,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对不合作患者不适用。
神经精神病学临床评定量表(schedules for clinical assessment in neuropsychiatry,SCAN)是J.K.Wing在精神状态现状检查第9版(PSE-9)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半定式诊断量表,是目前WHO推荐供精神科医生与ICD-10配套使用的诊断量表,国内已有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翻译的中译本,本书介绍的SCAN为1992年版本。
1.组成 SCAN由下列4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非精神病性症状的评定;第二部分为精神病性症状的评定;第三部分为项目组清单;第四部分为病史资料,以及SCAN的症状定义(沿用PSE-9的症状定义汇编)。简介如下:评定者由经过训练的精神科医生担任,一次评定需1.5~2小时。评定者应在评定前熟悉医疗记录(病历等)或询问知情人。在询问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很自然地用临床精神检查方式与受检者交谈。
2.结果分析与应用评价 SCAN是目前应用较广的半定式诊断量表之一。在我国于1989年由14个单位协作对1988年版本也进行了信效度测试。SCAN的评定包括主要评定期(PS与PE)和次要评定期(RE与IH),因此注意到疾病不同时期的纵向评定。加之,项目覆盖面广,并注意识别有关症状的病因病理,这无疑提高了量表的效度与适用性。SCAN不包括ICD-10分类中的某些障碍,如F0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F6成人的人格和行为异常,F7精神发育迟滞,F8发育障碍,F9儿童和少年期行为情绪障碍等,以及本书的原发失眠症和继发性失眠症。
症状量表可分为自评量表和他评量表两类,自评量表主要反映就诊者主观感受到的症状严重程度,他评量表则反映客观评价的症状严重程度。由于失眠者一般有自知力障碍,有求治欲,所以,比较适合采用方便省力的自评量表。如果能将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则避免就诊者的主观加重诉述病情的倾向,较准确地评估症状严重程度。症状量表可作为疾病的一般资料,评估有无靶症状及其程度,如定期随访测定可作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及反映疗效的指标。常用量表见表4-1。
表4-1 常用失眠相关症状量表
由美国精神科医生Buysse于1989年编制。用于评定被试者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由19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其中第19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不参与计分,在此仅介绍参与计分的18个自评条目。18个条目组成7个成分,每个成分按0~3分计分,累积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并可了解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时间、睡眠效率、服用催眠药情况和白天功能障碍。被试者完成测评需要5~10分钟。
指导语:
下面一些问题是关于你最近1个月的睡眠情况,请选择或填写最符合你近1个月实际情况的答案。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近1个月,晚上上床睡觉通常是______点钟。
2.近1个月,从上床到入睡通常需要______分钟。
3.近1个月,通常早上______点起床。
4.近1个月,每夜通常实际睡眠______小时(不等于卧床时间)。
对下列问题请选择一个最适合你的答案:
5.近1个月,因下列情况影响睡眠而烦恼:
5a.入睡困难(30分钟内不能入睡)①无;②<1次/周;③1~2次/周;④≥3次/周
5b.夜间易醒或早醒 ①无;②<1次/周;③1~2次/周;④≥3次/周
5c.夜间去厕所 ①无;②<1次/周;③1~2次/周;④≥3次/周
5d.呼吸不畅 ①无;②<1次/周;③1~2次/周;④≥3次/周
5e.咳嗽或鼾声高 ①无;②<1次/周;③1~2次/周;④≥3次/周
5f.感觉冷 ①无;②<1次/周;③1~2次/周;④≥3次/周
5g.感觉热 ①无;②<1次/周;③1~2次/周;④≥3次/周
5h.做噩梦 ①无;②<1次/周;③1~2次/周;④≥3次/周
5i.疼痛不适 ①无;②<1次/周;③1~2次/周;④≥3次/周
5j.其他影响睡眠的事情 ①无;②<1次/周;③1~2次/周;④≥3次/周
如有,请说明:
6.近1个月,总的来说,你认为自己睡眠质量 ①很好;②较好;③较差;④很差
7.近1个月,你用药催眠的情况 ①无;②<1次/周;③1~2次/周;④≥3次/周
8.近1个月,你常感到困倦吗?①无;②<1次/周;③1~2次/周;④≥3次/周
9.近1个月,你做事情的精力不足吗?①没有;②偶有;③有时有;④常有
各成分含义及计分方法如下:
Ⅰ.睡眠质量(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条目6】很好=0,较好=1,较差=2,很差=3
Ⅱ.入睡时间(sleep latency)
(1)【条目2】≤15分钟=0,16~30分钟=1,30~60分钟=2,>60分钟=3
(2)【条目5a】无(次/周)=0,<1次/周=1,1~2次/周=2,≥3次/周=3
(3)成分Ⅱ(入睡时间)得分=条目2+5a计分累加为0=0,1~2=1,3~4=2,5~6=3
Ⅲ.睡眠时间(sleep duration)
成分Ⅲ得分=【条目4】>7(小时)=0,6~7(小时)=1,5~6(小时)=2,<5(小时)=3
Ⅳ.睡眠效率(habitual sleep efficiency)
(1)床上时间=【条目3】起床时间-【条目1】上床时间
(2)睡眠效率=【条目4】睡眠时间/床上时间×100%
(3)成分Ⅳ得分=睡眠效率>85%=0,75%~84%=1,65%~74%=2,<65%=3
Ⅴ.睡眠障碍(sleep disturbance)
【条目5b】至【条目5i】计分:无=0次/周,<1=1,1~2=2,>3=3
成分Ⅴ得分=累加5b~5j计分,累计分0=0,1~9=1,10~18=2,19~27=3
Ⅵ.催眠药物(used sleep medication)
成分Ⅵ(催眠药物)得分=【条目7】计分0次/周=0,<1次/周=1,1~2次/周=2,≥3次/周=3
Ⅶ.日间功能障碍(daytime dysfunction)
(1)【条目8】计分0次/周=0,<1次/周=1,1~2次/周=2,>3次/周=3
(2)【条目9】计分为没有=0,偶尔有=1,有时有=2,经常有=3
(3)成分Ⅶ(日间功能障碍)得分=条目8+9计分0=0,1~2=1,3~4=2,5~6=3
PSQI总分=(成分)Ⅰ+Ⅱ+Ⅲ+Ⅳ+Ⅴ+Ⅵ+Ⅶ
1.健康与疾病定量测试法 - 大众版(RTHD - P) 是供普通大众对身心健康进行自我测评的量表,包括受检者自评量表、知情人评定量表和医务人员评定量表三种,是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现场督导帮助抑郁发作患者(填写受检者用RTHD-P)及其家属(填写知情人用RTHD-P)分别进行的自评量表。当场再由现场医务人员核对两份自评量表,对评定不一致的条目进行澄清,填写完成医务人员使用的RTHD-P。由此解决了自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问题。RTHD-P的84项条目包括一般资料、精神症状、躯体症状和社会功能评定,为精神科医生使用RTHD-R及进一步填写我国的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创造了良好条件。
2.睡眠损害量表(sleep impairment index,SII) 是一个7项目5级评分的量表,用于评估睡眠损害程度,包括对白天功能的干扰程度,失眠引起的苦恼程度,对目前睡眠形式的满意程度及失眠是否对人的影响达到明显程度等。包括患者自评量表、评定量表和配偶评定量表三种。
3.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量表(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scale,BASS) 用于辨别患者入睡前出现在大脑中特别严重影响情绪的非理性思念。由30个问题及5个分量表组成:包括引起失眠的具体原因、诱发或加重失眠后果的不良原因、对睡眠的不现实期望、对知觉控制减弱的信念与认识及对帮助睡眠的相关方法的不正确信念和认识。
4.儿童睡眠障碍量表(sleep disturbances scale for children,SDSC) 用于临床或普通在校儿童的失眠问题。此表由26个项目组成6个因子,包括睡眠呼吸障碍和过度嗜睡障碍等因子。
5.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CGI) CGI-C(the 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of change scale)是Guy(1976)发表的临床医生对病情变化的总体印象量表,后演变出多种版本。该类量表目前已经广泛用于临床病情总体变化和药物试验评定,对多种疾病都适用。一般由医生进行评定。
6.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由Hamilton于1959年编制。它是精神科临床中常用的量表之一,包括14个项目。
(1)项目和评定标准
HAMA所有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各级的标准为:0=无症状; 1=轻;2=中等;3=重;4=极重。
1)焦虑心境;
2)紧张;
3)害怕;
4)失眠;
5)认知功能;
6)抑郁心境;
7)肌肉系统症状;
8)感觉系统症状;
9)心血管系统症状;
10)呼吸系统症状;
11)胃肠道症状;
12)生殖泌尿系统症状;
13)自主神经系统症状;
14)会谈时行为表现。
(2)评定注意事项
1)应由经过培训的两名医生对患者进行联合检查。采用交谈与观察的方式,检查结束后,两名评定者分别独立评分。做一次评定需10~15分钟。
2)评定的时间范围:入组时,评定当时或入组前一周的情况,治疗后2~6周,以同样方式,对入组患者再次评定,比较治疗前后症状和病情的变化。
3)主要用于评定神经症及其他患者的焦虑障碍症状的严重程度。
4)HAMA中,除第14项需结合观察外,所有项目都根据患者的口头叙述进行评分,同时特别强调受检者的主观体验,这也是编制者的医疗观点。
5)HAMA无工作用的评分标准,但一般可这样评分:①症状轻微;②有肯定的症状,但不影响生活与活动;③症状重,需加处理,或已影响生活活动;④症状极重,严重影响其生活。
7.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 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普遍的抑郁症状他评量表,具有相当好的一致性,能较好地反映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且条目数量适中,有明确的操作用评定标准,简便易行。由于失眠问题、失眠症、焦虑和抑郁常同时存在,故也常需要评定焦虑、抑郁的严重程度。HAMD与HAMA的项目内容有交叉,因而不能据此作鉴别。
HAMD有17项、21项和24项3种版本,应用较广的是17项和24项版本。评定应由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进行,由评定员采用交谈与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按量表内容对就诊者进行检查后评分,个别项目尚需向家属或病房工作人员收集资料。做一次评定需15~20分钟,这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其合作情况,如严重阻滞时,所需时间更长。评定的时间范围一般为评定当时或一周内的情况。
评定结果主要看:
(1)总分 一般的划分线为:HAMD17项版本总分≥24分,可能有严重抑郁;≥17分,可能是轻或中度抑郁;≤7分,没有抑郁症状。
(2)因子分 ①失眠/躯体化,由第10、11、12、13、15、17等6项组成;②体重,即第16项;③认知障碍,由第2、3、9、19、20、21等6项组成;④日夜变化,即第18项;⑤阻滞,由第1、7、8、14等4项组成;⑥睡眠障碍,由第4、5、6等3项组成;⑦绝望感,由第22、23、24等3项组成。
8.治疗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 由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编制于1973年。在同类量表中,项目最全,覆盖面最广,既包括常见的不良症状和体征,又包括若干实验室检查结果。
(1)项目、定义和评定标准 TESS原版本要求对每项症状作三方面的评定:①严重度;②症状和药物的关系;③采取的措施。
其中“症状和药物的关系”栏分为:无关;基本无关;可能有关;很可能有关;肯定有关等5个等级(量表协作组经应用后,删除了这一栏,规定只有可能或肯定和治疗有关的症状才予以评定)。
“釆取的措施”栏,评定针对不良反应所作处理,分成0~6分7个等级:0分为不需任何处理;1分为加强观察;2分为予拮抗药;3分为改变剂量;4分为改变剂量并予拮抗药;5分为暂停治疗;6分为终止治疗。
“严重度”栏,评定症状的严重水平(0~4分):0分为无该项症状;1分为极轻或可疑;2分为轻度,指不影响功能活动,患者因之稍有烦恼,只有模棱两可的证据证明症状存在,或完全基于患者的报告;3分为中度,一定程度的功能影响,但对生活无严重影响,患者因而感到不舒服或不安,可直接观察到症状的存在;4分为重度,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和生活。就具体症状而言,有些症状只要肯定存在,其严重度至少达到中度。原版本提出了一份用于成人的严重度评定指南,简介于下(有些项目的评定标准,原版中缺如,由量表协作组补定,以*号标出)。
(2)评定注意事项
1)用于评定各种精神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成年患者。
2)有些症状较轻,难以判断是否系治疗所致,为谨慎起见,宜将可能与治疗有关者也加以评定,并在表格中注明,分析时再定取舍。
3)在评定中发现B栏症状和药物的关系,颇难评定,且带主观性。例如,在研究某一新药,要判断某一项症状与该药物的关系,感到十分困难,因而,在实际应用中,仅取A栏与C栏。
(3)评定
1)中毒性意识模糊;
2)兴奋激越;
3)情绪抑郁;
4)活动增加;
5)活动减退;
6)失眠;
7)嗜睡;
8)血象异常;
9)肝功能;
10)尿化验异常;
11)肌强直;
12)震颤;
13)扭转运动;
14)静坐不能;
15)口干;
16)鼻塞;
17)视物模糊;
18)便秘;
19)唾液增加;
20)出汗;
21)恶心呕吐;
22)腹泻;
23)血压降低;
24)头昏和头晕;
25)心动过速;
26)血压升高;
27)心电图(ECG)异常;
28)皮肤症状;
29)体重增加;
30)体重减轻;
31)食欲减退和厌食;
32)头痛;
33)迟发性运动障碍(TD);
34)~36)见说明a。
说明:
a.第34~36项,供填入未能包括在以上项目中的症状,其严重度按前述基本原则评定。
b.最后两项为总评。A为严重度总评(他评或医生评)。B为痛苦程度总评(患者自评)。均是和同一研究其他患者比较的结果(0~3分):无;轻;中;重。
c.TESS结果,可得到A栏和C栏的单项分和总分,以及总评的单项分。最常见的统计指标为A栏(严重度)的单项分和总分。这些症状可按系统分为行为毒性、化验异常、神经系症状、自主神经症状、心血管系症状和其他症状等6类,分别予以统计。
(4)应用评价
1)本量表的优点是包括各系统的症状,可反映全面的不良反应,此外注明该症状与药物的关系,可避免与疾病症状的混淆。
2)在各种评定精神科治疗不良反应的评定量表中,TESS是较为详细而又实用的一种。
3)此量表是WHO协作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不良反应量表。
4)缺点为内容过于庞杂,缺乏针对性。
本书不推荐精神障碍患者使用自评量表,如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因为现场测试证实在我国使用时,受检者感到操作困难,不容易掌握,不能客观反映抑郁发作或焦虑发作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我们发现即使初中或文化程度更高的自评者也不能正确填写SDS或SAS。尤其对于来自农村的患者填写这类自评量表中的反向提问的问题更是错误连连,而具有精神病性症状或自知力受损的患者也不适宜使用自评量表。为此建议在有条件的场合,使用健康与疾病定量测试法-大众版(RTHD-P)。RTHD-P是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一般为临床心理师、护士或医学生)现场督导帮助抑郁发作患者(填写受检者用RTHD-P)及其家属(填写知情人用RTHD-P)分别进行的自评量表。再由现场医务人员核对两份自评量表,对评定不一致的条目进行澄清,填写完成医务人员使用的RTHD-P。由此解决了上述自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问题。RTHD-P的84项条目包括一般资料、精神症状、躯体症状和社会功能评定,较好解决了共病情况的症状量表评定问题,为精神科医生使用RTHD-R及进一步填写我国的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创造了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