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引起或促发失眠的原因众多。常见的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心理因素 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愉快事件,造成个体发生抑郁、焦虑、紧张等应激反应时,往往会表现为失眠。

2.环境因素 环境嘈杂、不适光照、过冷过热、空气污浊或异味、居住拥挤或睡眠环境改变等都会导致失眠。

3.生理因素 睡前饥饿或过饱、过度疲劳、性兴奋等状态下易失眠。

4.精神疾病 几乎各类精神疾病都存在睡眠障碍,尤其焦虑与抑郁障碍。

5.药物与食物因素 酒精、咖啡因类、茶叶等兴奋性饮料饮用时间不当或过量,药物依赖和戒断时,或者某些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类降压药导致的咳嗽或中枢兴奋剂(如苯丙胺)的使用等。

6.睡眠节律变化 白天和黑夜频繁轮班、跨时区旅行等造成生物钟节律改变。

7.神经系统疾病和躯体疾病 这些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影响睡眠中枢结构,或者疾病致残、疼痛和不适,以及患病后继发的心理情绪变化。例如,帕金森病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常导致失眠、类风湿关节炎常由于其疼痛引发失眠。

8.生活行为因素 日间休息过多、抽烟、睡前运动过多等,对睡眠产生不利影响。

9.性格特征 过于细致的性格特征在失眠发生中也有一定作用。例如,患者对身体健康要求过高、过分关注,对生活和工作谨慎过度,或凡事习惯往坏处想,常处于高度警觉状态者,都容易发生失眠。

二、发病机制

目前解释慢性失眠发生发展的理论基础是“3P”模型(易感因素、促发因素和维持因素)。慢性失眠患者通常具有失眠易感性,即易感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通常包括生物学因素(基础代谢率增高、高反应性情绪、睡眠与觉醒相关性神经递质改变)和心理因素(易紧张或过度沉思默想的倾向)。当促发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出现时,常常导致失眠的发生。促发因素可以来自一般社会因素,如与床伴作息时间不一致,按不合理的作息时间睡眠(育儿、倒班),偶尔的一次熬夜或饮浓茶、咖啡等;也可以是生活应激事件,如家庭或婚姻变故、与人争吵等;还可以由疾病诱发,如外科、内科和精神系统疾病等。多数患者失眠症状可随促发因素的解除而消失(短期失眠)。若促发因素持续不能消除,或发生失眠后的应对处理不当等因素,即维持因素(perpetuating factor),则导致失眠演变为慢性化病程。特别值得关注的维持性因素是患者在寝室或床上从事非睡眠活动(如看电视、阅读、订计划、玩游戏、打电话)、醒着长时间待在床上的倾向、不规则的作息、长时间午睡和反复日间打盹。当失眠持续时,躯体和大脑皮质可逐渐产生过度唤醒(hyperarousal)现象。这种现象会强化慢性失眠。由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患者心率增快、心率变异性和基础代谢率增加,形成生理性过度唤醒。在脑部表现为脑代谢和脑电图功率谱增加,此即皮质性过度唤醒。而情绪和认知性过度唤醒会使患者选择性注意睡眠相关性线索、有意识性入睡和睡眠努力增加。长期失眠本身也可成为慢性应激源,强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导致过度觉醒和失眠的恶性循环。 l4Aj1UBq+E4NkzJNVJNFCHHkRIDCMR+tsm9IMLEfXmIQVDQLuPnZ9pNkjV8PH+u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