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中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

失眠症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入眠困难,或眠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入睡,重者整夜不眠。“失眠”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曰:“王丞相招祖约夜语,至晓不眠。明旦有客,公头鬓未理亦小倦。客曰:‘公昨如是,似失眠’。”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历代医家都常把与睡眠障碍相关的病证称为“不寐”“不得卧”“不得眠”“不得睡”“目不瞑”等。

“不寐”之名,首见于《难经·六十四难》,临床有轻重之分,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失眠”,《黄帝内经》称为“不得眠”“不得卧”,《难经》始称“不寐”。《灵枢·邪客》曰:“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一、先秦、两汉时期

睡眠对于人的生活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对于失眠症的认识,其主张“道者静卧”,认为睡眠是极其重要的,不仅是人类需要睡眠,而且各种动物如野鸭、大雁、蛇、鳝、鱼、鳖、昆虫等,它们既要靠食物才能生存,同时又必须依靠睡眠才能生长。对于人体来说,只有睡眠充足,食欲才会旺盛,食物才能消化,药物才能调养形体。例如,睡眠与饮食就好比火与金属一样,没有火,金属无法熔化,而没有睡眠则食物无法消化。因此,一次通宵,其精力很长时间都难以恢复过来。

先秦时期,作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中多以“卧”而称之,如《素问·评热病论》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常以“瞑”而论,《灵枢·邪客》云:“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将此类病症的命名与最早出现的“不得卧”多相同,同时又在此基础上用“目不瞑”“不得眠”来表达。

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提及“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在其著作中,有关此类疾病的称谓以“不得眠”最多,也有以“不得卧”“不能卧”“不得睡”名称来称谓。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曰:“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 阳毒病脉证治》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曰:“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二、隋唐、宋金元时期

隋代巢元方编著的《诸病源候论》中除了前人提及的关于此类疾病的记载名称,又在此基础上出现诸如眠寐不安、寝卧不安、睡卧不安等。如《诸病源候论》提及“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鼻干,口中无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蒸盛之时,胸满,或自称得疰热,两胁下胀,大咳,彻背连胛疼,眠寐不安,或蒸毒伤脏,口内唾血”。同文中另提出“四曰肉蒸,其根在脾,体热如火,烦躁无汗,心腹鼓胀,食即欲呕,小便如血,大便秘涩。蒸盛之时,身肿目赤,寝卧不安”。《诸病源候论》又曰:“夫食过于饱,则脾不能磨消,令气急烦闷,睡卧不安。”

到了唐代,医学文献又着重于以“不得卧”和“不得眠”来称谓,当然亦有“寝卧不安”“起卧不安”“卧不安席”等。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大病后不得眠,同时也论述了疾病与失眠的关系,谈及因心病、肝病、脾病等引起的失眠症。在其后著的《千金翼方》中提出用朱砂、琥珀、紫石英等重镇安神药治疗不得眠。而“失眠”病名首次出现于王焘所撰《外台秘要》中,“夫今诊时行,始于项强敕色,次于失眠发热,中于烦躁思水,终于生疮下痢,大齐于此耳”。王焘认为导致失眠的最常见原因是热病后阴虚耗损,同时也收载了许多可治疗失眠的良方,如乌梅豉汤、半夏茯苓汤、深师小酸枣汤、小品流水汤、延年酸枣饮、大竹叶汤等。

宋金元时期,医家辈出,医著丰富。宋代王怀隐所著《太平圣惠方》中提出“胆虚不得睡者,是五脏虚邪之气干淫于心”“治伤寒后,余热在心,恍惚多惊,不得眠睡,宜服茵陈散方”。其多强调心理疾病与失眠症发病有着重要关系。而在同时代许叔微著的《普济本事方》中则指出“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飞扬若离体也”。其认为肝虚魂离与失眠有着密切关系。金元医家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记载“一富家妇人,伤思虑过甚,二年不寐,无药可疗。其夫求戴人治之。戴人曰:‘两手脉俱缓,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与其夫以怒而激之,多取其财,饮酒数日,不处一法而去。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进,脉得其平”。其根据不同情志的五行属性,创立了以情胜志的心理疗法,提出“思气所至,为不眠”,故以怒治思,为治疗失眠症提供了新思路。

三、明清时期

到了明清时期,医家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对与失眠相关的疾病形成了系统认识。明代医家戴原礼撰著的《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专列“不寐”一篇,首次专章论述不寐的病因、病机及证治的理论。如他在《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中提出“不寐有二种:有病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虚者,用六君子汤加炒酸枣仁、炙黄芪各半钱。痰者,宜温胆汤,减竹茹一半,加南星、炒酸枣仁各半钱,下青灵丹”。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将本病分为有邪和无邪两种类型,提出“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无邪是指“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有邪者又分内邪、外邪,如“凡如伤寒、伤风、疟疾之不寐者,此皆外邪深入之扰也”“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也”。他在失眠症的病机、治疗方面都有所总结。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做了更详细的论述:“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六君子汤加酸枣仁、黄芩;一曰阴虚,血少心烦,酸枣仁一两,生地黄五钱,米二合,煮粥食之;一曰痰滞,温胆汤加南星、酸枣仁、雄黄末;一曰水停,轻者六君子汤加菖蒲、远志、苍术,重者控涎丹;一曰胃不和,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大端虽五,虚实寒热,互有不齐,神而明之,存于其人耳。”

清代医家对失眠症的诊治也有了新的突破。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下“不眠”症的治疗中记载“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提出了血瘀可以导致失眠症,并以活血化瘀法治疗失眠症的新观点。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认为“人病心惊不安,或夜卧不睡者,人以为心之病也,谁知非心病,肾病也……欲安心者,当治肾”,拟滋阴降火、交通心肾的治疗方药,提出治疗失眠症应侧重于水火相济、上下同心的主张。叶天士则在《医效秘传》中提出“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安卧,若阴虚为阳所胜,则终夜烦扰而不眠也。心藏神,大汗后则阳气虚,故不眠。心主血,大下后则阴气弱,故不眠。热病,邪热盛,神不清,故不眠。新瘥后,阴气未复,故不眠。若汗出,鼻干而不得眠者,又为邪入表也”。叶天士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就失眠症的中医辨证论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whFlQzxLR6ys27LSUEpoiiCc9RT+2jek5jWXzbYg4I0adXdwYlxgl1RP7TQS8FM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