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氏外科流派为“浙北名医四大家”之一的杨詠仙先生所创立,杨詠仙先生(1897—1979),字天喜,湖州新兴港人,曾任湖州市中医院副院长。杨詠仙幼年丧父,家境贫寒,16岁就跟着吴兴后浜兜名医李梦莲习医,精通内外方脉,对外科独具专长,19岁便独自于湖州圣堂湾(后迁东街)设诊所。杨詠仙先生从事中医外科60余年,医风正派,誉满四乡,先后培养门人100多名,门生遍及浙北及苏、浙、皖周边地区,成为当地中医外科骨干力量,形成了在湖州有影响的“杨氏外科”。1952年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带头,首批筹建湖州东街联合诊所,后并入湖州中医院。生前遗有部分经验手稿和医案,后由湖州中医院整理成《杨詠仙外科医案》内部刊印。
杨氏外科至今有100余年历史,已传至第四代,在湖城及周边地区享有良好的声誉。杨氏外科流派以师承、家传模式为主,形成了以杨詠仙、杨泰生、程祖耀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杨氏外科流派传承脉络。
杨泰生(1934—),湖州市名老中医,主任医师,湖州市名老中医,浙江省第二、三届中医外科学会委员,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杨老传承家学,随父亲杨詠仙学习中医外科,此外,定期去李修来、朱承汉先生(吴兴中医教学家、名中医)处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共3年),打下了坚实的中医药学理论基础。1956年经湖州市卫生科批准取得中医师开业许可证,业医60多年,在中医外科、皮肤科疾病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独特的学术见解。其能博采众长,改进创新了多种外敷药,如治疗烫伤的烫伤灵散剂、治疗痹证的蠲痹搽剂、治疗痤疮的脂益净洗剂等。临床上应用的外敷药涉及膏、散、酊、锭等各种剂型,达60余种。1989年被评为湖州市名老中医,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的《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编写,整理《杨詠仙外科医案》,撰写学术论文20余篇。其传略被辑入《中国专家人名辞典》《浙江当代中医名人志》等典籍。
图2-8 杨氏外科流派传承脉络图
程祖耀(1959—),主任医师,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诊断与方剂分会常委,浙江省制冷学会低温生物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州市医学会皮肤病学组副主任委员,湖州市中医药学会理事。程氏生于中医之家,1983年毕业于浙江中学院中医系,平素酷爱中医,1993年成为湖州市名老中医杨泰生主任医师学术继承人,临证学习2年。2001—2003年担任浙江省中医重点专科蛇伤专科后备学科带头人。其负责完成“杨氏青黄调治疗糜烂性湿疹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与“制定毒蛇咬伤诊疗规范”2项市级科研课题,分别获得2项浙江省中医药创新奖三等奖。2006年被评为湖州市名中医,2014年被省卫生计生委评为第六批浙江省名中医。编写著作《气功疗法简编》《毒蛇咬伤诊疗规范》《杨泰生外科临证经验集》《湖州中医外科外用药验方集》《程祖耀外科临证经验集》5部。
王文达(1983—),主任中医师,为程祖耀先生的学术继承人,曾任中医外科(皮肤科)主任,现任湖州市中医院副院长。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常务委员、湖州市中医药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其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各种皮肤病进行诊治,尤其对痤疮、带状疱疹、扁平疣、荨麻疹、尖锐湿疣等皮肤疾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其曾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进修学习,为难治性皮肤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多项。
程钊(1988—),主治医师,医学世家出身,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师从程祖耀先生临证学习10年余,为程祖耀先生的学术继承人。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曾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进修半年,对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有一定诊疗心得及独特的治疗手段。2019年申报“程祖耀医案整理与研究”课题获湖州市科学技术局立项,担任项目负责人。
杨氏外科用药大多源自李氏所传,临床经验极其丰富,尤精刀圭,在先师所授的基础上,不断进取,吸收诸家所长,摒弃惊奇怪绝、贵重稀世的陋习,独创外科一路,改良药方,尽量亲民,深受业内病家赞赏。杨氏外科流派在疮疡、皮肤科、痹证、乳腺、甲状腺、毒蛇(虫)咬伤等疾病的诊疗中形成了流派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
杨氏外科临证推崇汪机“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其外”之说,认为中医外科之理出自《内经》等经典。尝谓:“疡症虽发于外,然致病成因,不外乎内伤七情之气,外感六淫之邪,因此必须重视内治,应用四诊八纲,辨明内伤七情之所在,外感六淫之偏胜。至于八纲之表里,寒热虚实易被假象所迷惑,更需仔细推敲明确认识,是诊断的正确之关键。”杨氏认为疮疡病症虽发于外,实与外感暑湿风寒之邪,内因情志、膏粱厚味等所伤有关,由于五脏六腑功能失调,皆能蒸化为痰浊、湿热、火毒之邪,凝聚于经络,入于肌肉皮毛之间,而导致疮疡病症。所以平时常循内治外,执内科之理以治疮疡,每能挽危疾沉疴,辨证施治有其独特见解。
杨氏外科治外科阴证,用温补法颇能得心应手,除阴虚内热证外,如附骨疽、鹤膝风、寒湿流注、流痰、脱疽等,酸痛微肿,深着筋骨者概可应用。其对王洪绪之阳和汤尤为推崇,临床上常以阳和汤配二陈汤治上述虚寒性疮疡。对有头疽之干陷证,认为也有用温补法的机会,如老年人气血虚衰,患脑疽,疮形平塌,肿势散漫,疮色晦暗,脓薄少流,神疲纳懈,舌苔淡白,脉细数者,为正气不足,不能载毒外达之象,治宜温补气血,托毒透邪,常用透脓散合二陈汤,酌加辛热之肉桂,治以温营血,助气化,添柴如火,促其熟腐成脓。至于脾胃生化之机,杨氏外科也非常重视,认为“大凡溃疡脓水频流,营气必然受耗,需赖脾胃之运化水谷,借水谷之精微疏布,而气血得恢复,如果不然,则有诸病丛生之可能”。因此,对溃疡疮孔深邃,时流稀脓,神倦不思谷食,腹鸣便溏,肢末欠温之脾阳不振、中运失健者,治用理中汤温补脾阳,煨肉豆蔻、补骨脂、炒扁豆、缩砂仁之类温中清肠,炒当归身、炒白芍等养血和营,俾使脾阳得振,营气自复,溃疡也就不难收敛。综上所述,杨氏外科治疮疡虚寒证善用温补,并顾及脾胃之生机,既渊源于《内经》“寒者温之,虚者补之”“得谷则昌,失谷则亡”,也是崇尚李东垣脾胃学说的具体反映。
杨氏外科对业师李梦莲之医疗经验十分推崇,临床应用之外敷药,大多为李氏所传,并参合三代人数十年之临床心得,把方药之修合和临床应用,进一步做了改革,使外敷药具有组方简单、疗效确切、药价低廉、种类不多(常用约3种)、一品多用的特点。如白灵丹围膏外治结并木硬之肿疡,经无数次临床实践,证明其疗效确切;再如用抗生素肿块僵硬难消者,贴白灵丹围膏常见显效,而该药为白大吊、白降丹和生石膏所合成。二味牙疳散仅砒枣、冰片二味,砒枣治糜烂气秽出血之牙疳,医者皆知,杨詠仙将此药既用于牙疳,亦治色黯腐烂秽臭流血之臁疮,疗效确切,方书上未见记载。青黄调由大黄、青黛、石膏组成,治急性湿疹滋蔓瘙痒,稠水津津甚佳。青云散乃煅月石、青黛、冰片所配制,既治口疮、牙宣,亦治脓耳,屡用屡验,近年来敷治霉性阴道炎,疗效满意,已推广至浙江省内外。其他如治臁疮之白调药,提脓去腐之八仙丹、十面埋伏散等,均是简便廉验之外敷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