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潘氏外科流派

一、流派起源

潘氏外科流派,发源于浙江省德清县[钟管镇(戈亭乡)曲溪村],创始人不详,起始时间不详,至道光年间(1821—1850)已传至六代,惜前四世佚缺史料,故从五世潘鼎(约1796年生人)记起。潘氏外科流派以家传、师授模式为主,主要代表人物有潘春林、潘斌璋、张明峰。为进一步传承中医文化,2017年5月,德清县政府在潘氏祖居建立了“曲溪湾潘氏中医外科博物馆”。曲溪潘氏迁湖直支传人为湖州市中医院成立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其杰出代表人物有潘春林、潘澜江等。

二、传承脉络

潘氏外科历代传人甚多,遍及浙江省湖州德清县、杭州及嘉兴、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其中著名的有上海夏墨农、夏少农等,杭州余步卿、余步廉等,湖州徐振华、李慕如等。20世纪80年代受浙江省卫生厅委托举办中医外科进修班,授业者遍及浙江省各地,其中优秀的已成为省级名中医。经过200多年的流传和十二代的发展,形成了以潘春林、潘斌璋、张明峰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潘氏外科流派传承脉络。

(一)第五代传承人:潘鼎

潘鼎,《德清县志》载:“潘鼎以中医外科闻名,尤以善治疔疮为最。”

(二)第六代传承人:潘旭

潘旭,《中医人物词典》记载:“潘鼎之子潘旭,字东阳(1821—1894),清外科名医,科举秀才。”其学验俱丰,贯通内外各科,辨证施治中每以疮疡疔疮所属经络而分析病因病机,且重视整体内外兼施。

图2-7 潘氏外科流派传承脉络图

(三)第七代传承人:潘吉甫、潘申甫

潘吉甫(1840—1899),潘申甫(1844—1925),兄弟俩皆能克承家业,从学弟子均近百人。两人具有共性,秉承医案委曲详尽的独有风格,曾与弟子成立“曲溪国医研究会”(又称曲溪研究医学会),每逢3、6、9日欢聚一堂,阐述病例,征集心得,后经其后代将曲溪国医研究会收集的验案及医案计360余例,按家传《疡证歌诀》编排顺序,编成《曲溪湾疡症心得集》10册。两人还注重医著,潘吉甫编著《疡证歌诀》《外科汤头歌诀》《痈疽辨证歌诀》《内证方药治歌诀》《内科汤头歌诀》《分经用药性赋》《经脉歌诀》《察舌辨证歌诀》《外用方药》。潘申甫撰有《周身名位骨度》《内经十二官》《六淫问答》《七情论》《揣摩集》,编辑《运气要诀》《时用妙方》《游丹十症》等著作。至此,基本形成了曲溪湾潘氏外科传统读本和学术经验的书面资料,成为学术流派的基础。

(四)第八代传承人:潘青泉、潘莲舫、潘青时等

行至第八代,业务地域均有所扩大,以潘青泉、潘莲舫、潘青时为第八代主要传承人。潘青泉尤精内科。潘莲舫曾中举,连同直支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迁居湖州,被列入“湖州名医考”。潘青时(1879—1930)撰有《初学医法入门》《临症指引》。

(五)第九代传承人:潘荣波、潘芹波、潘鉴清、潘澜江、潘春林等

传承至第九代,是为潘氏外科鼎盛的一代,同辈8人行医,各自发展,各具特色。潘荣波于著有《疗疔一夕潭》,潘芹波(1894—1971)自制“导灵丹”疗效显著,潘鉴清(1905—1977)擅长刀法,潘澜江(1896—1963)善治肠痈而著称。

潘春林(1900—1968),湖州市中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历任浙江省政协委员、湖州市政协委员;各届湖州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湖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4年代表浙江省出席华东中医代表会议。1957年起历任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州支部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潘老统一了湖州三家外科外用药的处方和配制,保持和发展了中医外科用药的传统特色和配制方法,并冠名为“湖州市中医院外科外用药协定处方”。1978年6月人民出版社将《湖州潘氏外科临证经验》编入《老中医经验汇编·第一集》发行。潘老治疗疔疮、有头疽、流注、肠痈、无头疽等疗效卓绝,治愈疑难重症不计其数,并设“稻香书屋”,其中藏有传徒课本及医籍百余部,1962年列为“浙江省著名中医师”,著有《潘春林医案》《湖州潘氏外科临证经验》。弟子学生200余人,遍及江、浙、皖等省。

(六)第十代传承人:潘松年、潘柏年、潘继昌、潘继云、潘继松、潘云龙、潘瑾、潘曙云、潘斌璋、潘兆康、潘嘉矿、潘再初等

潘斌璋(1929—2012),湖州市名中医,副主任医师,曾任湖州市中医院门诊部、外科、皮肤科主任,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编纂《浙江省临床经验选辑·外科专辑》,牵头编写《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此外运用创制灌洗疗法治疗深部溃疡久不愈合的骨髓炎;以中药治疗攻克少尿、肠结、多尿、体温不升及皮肤病等疑难杂症和顽固疾病。

潘嘉矿(1937—),曾任湖州市中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整理、校注、增添家传课徒读本内容,定名为《潘氏外科秘本九种》,参(旁)校《外科方外奇方》《外科传薪集》书籍的175千字,编入首部断代大丛书《近代中医珍本集·外科分册》;参加整理出版《潘春林医案》《老中医经验汇编第一集·湖州潘氏外科临证经验》《重订严氏济生方》等;主持整理总结该院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等书籍9部;参评其父的经验方“疔疽软膏”,并获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神农杯”优秀奖,此外“肤苦净搽剂”的研制获院级科技成果奖,列入医院制剂。他将祖传的辛木布膏与十香散有机结合,外贴治疗乳癖、乳房发育异常症、肉瘤、瘰疬、流痰等良性肿块,疗效更为卓越。其擅长治疗褥疮、烫伤、渗液性湿疹、脱发、脉管炎、骨髓炎、窦道瘘管、疖肿、口腔溃疡等疾病。撰写论文20余篇。

(七)第十一代:潘超江、潘景元、赵炎、张明峰等

潘超江,潘柏年之子,继承家业,于2003年6月在德清县乾元镇挂牌开设潘超江中医诊所。

潘景元,潘继昌之子,继承家业,在乡村从事中医诊治工作。

赵炎,湖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湖州市名中医,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蛇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州市中医药学会理事,湖州市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十三五”重点专科负责人、学术带头人,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其主持、参与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创新项目多项。

张明峰,潘氏外科现今主要传承人,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湖州市中医院皮肤科主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理事、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委员、湖州市医学会皮肤科分会委员、湖州市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学会主任委员、湖州市青年名中医。张明峰以潘氏外科的诊治理念为主,经方为辅翼,认为皮肤类疾病以湿热为标,体虚为本,治疗主张清养结合,以清为主。治疗上擅长运用龙胆泻肝汤、温清饮、柴归汤、柴苓汤、黄连解毒汤、当归饮子等方剂。在中医外治上创立了多种外洗方,如湿疹外洗方、癣净、胼胝浸方、泡脚方、足臭方、足癣方等,做成协定方在医院内使用,取得较好的疗效。

(八)第十二代:潘中强、潘佳慧、李琳等

潘中强,潘嘉矿之孙,大学本科,现就职于湖州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

潘佳慧,潘兆康之孙,大学本科,现就职于湖州市妇幼保健院内科。

李琳,潘斌璋之外孙女,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上海市医疗机构皮肤科。

三、学术特色

潘氏外科在疮疡、皮肤科、五官科、口腔科、乳腺疾病、急腹症等的诊治及中医外用药制剂制备方面形成了鲜明的流派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

(一)重视病因辨证

外证之起必有因。因病知原,从临床症状加以分析后,具体外证病因辨证如下。

1.抓住局部,分辨外因

(1)火:火为热之甚,火和热仅是程度上的不同,是外疡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火邪辨证,以红热、紫黯、肿硬和痛等为主要依据。疔疮或有头疽初肿势散漫而木硬,肿到哪里硬到哪里,为单纯毒火肆横所致;肿硬而皮色紫黯,则其内陷之毒邪越重;肿硬散漫,硬而不坚,皮肉红活,此为火毒较轻之症。

(2)风:头为诸阳之会,唯风可到,故风邪最易侵扰头面,亦可侵犯躯干上部。风邪辨证,以发病急、红晕扩散快、肿势宣浮、游走迅速、干痒为其特点。发于头面,除恶风、发热头痛、肢楚等全身症状外,疔疮可见水肿,扩展迅速,肿势严重而宣浮;有头疽则四周水肿处按之不硬,且有凹陷,毛孔疏如橘皮状。风邪盛时,肿势可延及面颊眼胞,或水肿向颠顶、耳边颈项蔓延,手指触之头发痛甚,并见头痛较重。外痈发于头面颈项及上肢的,多由风火、风热、风痰所致。风火症,局部灼热焮红刺痛,起发迅速,肿块浅而不硬,红晕散漫,扩散快;风热症,局部亦出现焮红,红晕逐渐出现而后变盛,灼热刺痛的感觉不甚严重,肿块比风火症深而木硬。若为风痰症,可见2种:其一,先有发热咳嗽、咽喉作痛等肺之症状,而后出现局部肿块;其二,局部见现肿块,皮色如常,按之木硬,推之活动,夹受风邪,即出现身热,臖核迅速增大,且显红晕。腿游风,夹感风,突发红晕,此为湿毒毒邪内蕴与风邪相搏,可十数枚合并成片,其势甚速。面部湿毒夹风,则面部水肿,红晕散漫,游走无定。湿疮瘰疹,临证中取决于风胜或湿胜,风胜多干痒,湿胜多湿痒。血热风胜者,症见局部仅起瘰,无水疱、脓疱、津水,甚至皮肤干燥落屑,亦不流滋水,搔抓血痕能很快愈合,此为血虚生风,风动火炽之候,治以养血祛风为主。

(3)湿:湿为阴邪,其性黏滞缠绵。症见肢体沉重,面黄不泽,小溲赤滞不畅,大便黏滞不爽,舌苔白滑黏腻。患处局部肿胀,浅则光亮,深则按之如烂絮状,溃破则稠水渗溢,甚至糜烂。湿邪常与其他病邪相合为病,如化热熏蒸,则皮肤瘙痒;滞留肌肤,则痒如虫行;夹风者遍体发瘰,瘙痒无度。湿火下注,多侵犯下部或下肢,始起即现红晕、肿亮,皮肤绷紧,焮红刺痛,起发较风火症缓慢,一般上午轻,下午较重。若为湿热症,局部亦现焮红,但无刺痛,红晕日渐出现而不甚,皮肤松软,无光亮。湿阻内脏,如肠痈,可由湿阻气滞瘀血凝滞而成,初起有腹胀或气攻作痛,后现腹部起块,重按略有肌肉板滞,肿块较为散漫而软,边缘不十分清楚。瘀凝夹湿,易于化热,病情发展快,局部热而不红,痛而拒按,容易酿脓,随证出现身热很快增高的情况,即使汗出,热仍不退,口苦欲饮而饮不多,苔黄腻,脉滑数等。

(4)暑:暑为夏日主气,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按节气为小暑至霜降的三个半月,而以大暑前后发病较多。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必夹湿,故暑湿之邪蕴结肌肤,常发为暑疖,又称热疖。暑湿化毒壅滞血脉,或暑毒流于血脉,阻于肌肉之间,则发为暑湿流注。发作时常兼见身热、汗出,热势重于夜间,胸闷口渴,甚者透发白㾦等。需根据局部与全身症状综合分析,判断其属暑湿或暑热。以掌握治疗程序。

(5)痰:痰之为病,多由津液受热邪蒸灼而成,其特点为柔软如绵,不红不热,皮色如常,隐痛,脉滑。可与其他病邪合为风痰、热痰、湿痰、寒痰、痰凝气滞等。如肋疽,系感邪酿成痰热,阻滞经络,应从咳嗽、身热等早期症状,继而迅速出现肋部疼痛的体征来判断,倘属肝经积热,痰凝气滞,发病则较缓,隐痛不甚。热痰结肿,如喉痈、结喉痈、缠喉风、颈痈等初起,按之柔软、皮色不变,一旦化热、化火,局部速现焮红肿痛,由于痰火郁结,可同时出现寒热、便秘、咽痛、痰涎壅盛、吞咽困难等症。其因湿痰或寒凝而成硬结的,按之绵软,无焮红漫肿,无热感,痛感亦不明显。寒痰症发病缓慢;湿痰症稍快,病程均长。在辨证时须结合全身症状。属湿,则身重肢倦,胸闷,口淡,脉濡苔腻等;属寒,则咳嗽痰稀,厥冷,脉沉迟,或疼痛彻骨。此外,瘰疬、瘿、流注等在不同程度上都涉及痰的范围,治疗时必须先注意涤痰。

(6)气滞血瘀:气与血常互为影响。以气滞为主,如肝火犯胃,则局部皮色如常,按之外紧而内软,肌肉不板滞,无肿块,脘腹无形疼痛,呕吐泛恶;或肝失疏泄,脾胃失调,少腹有冲气,板滞作痛。触诊偶见有痞块,胸腹胀满,纳食更甚,嗳气或转矢气后得舒者皆属之,结聚之气消散,痞块和疼痛自解。血瘀经脉,不通则痛,多呈刺痛感而有定点,痛而拒按,皮肉肿胀,肿而木硬,但痛不热。如肠痈属瘀凝者,为有形腹痛,按之肌肉板滞,腹内可触及坚硬肿块,血瘀久则化热,除诸症增剧外,还可以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若先气滞而后血瘀,必由痛而肿,腹部初为无形疼痛,继呈肌肉板滞或肿块:先血滞而后气滞,则由肿而痛。又对瘀血流注的辨证,认为是由劳伤筋络而成的,初成全身症状不显,局部症状比其他流注轻,化脓期始见寒热;由跌仆损伤引起的,初起症状轻,局部微痛,肌肉板滞,待身热痛剧,按肌肉深部木硬,灼热不甚,此症化脓快;由产后败瘀入络,阻滞肌肉形成的,先隐痛或疼痛而渐成肿块。产妇气血多亏,不可徒事表散。

2.注重内因,因人制宜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在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故在审证求因中也应注意内因。凡喜、怒、忧、思、悲、惊七情过度,均可引起内脏功能紊乱而发生病变。在外科病证中尤以忧、思、郁、怒最为多见。如失荣、乳腺癌等症,皆由于郁怒伤肝、肝气郁结、忧思伤脾、脾气失运而成。因人制宜,还应注意患者的体质,这点从潘氏医案中可以得到反映。如卸肉疔案:“禀体素虚,常患小疾,近来左大腿内侧始起毒瘰……此系正虚邪盛,热灼伤阴,毒邪内陷,有昏厥之变。”又如乳痈案:“乳痈前溃二枚,脓水渐少,旁处一枚肿痛得减……新产气血两亏,肝胃经积热未清,乳汁壅络未通,治宜调和气血,佐入解毒通乳。”治皆兼顾内因。

(二)强调疮疡与脏腑经络关系

外科病证虽大多数发生在皮肉、筋骨,但与脏腑经络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疮疡皆由五脏不和、六腑壅滞、经脉不通而生。同时经络内源脏腑,外通肌肉筋骨,故脏腑经络内在病变可以反映于体表而发生疮疡,体表的疮疡病变也可影响脏腑经络而发生内症。如疔疽局部疮陷无脓,木硬散漫,皮色紫黯,憎寒壮热,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脉洪数,此为火毒炽盛所致,毒邪由经络传入脏腑,致成走黄内陷之证。

经络还因自身阻塞而发病。尝曰:“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地。”如《潘春林医案·缓疽》记载:“右少腹结并,坚硬漫肿形巨,连及便腋髓骱,致痛皮色不变,身热夜甚,内将化脓……端由太阴足经气血不调,寒湿凝滞所致。”故以行气活血、清热渗湿、消肿托毒之法为治法。 VKlXIXZGAScDJ7SQWxP/YssiaxGtBTm6uX1ahgdesfBAFOuzcPBo0P71asr1z+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