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余氏外科流派

一、流派起源

余氏外科流派,创始人余步卿(1913—1976),字炳森,浙江杭县人(今浙江余杭区)。他熟谙《黄帝内经》(简称《内经》)、《难经》,深研《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有“浙江省中医外科第一人”之美誉。余氏年方垂髫,父即去世,17岁从学于外科名医潘申甫之学生费元春,1943年移居杭州开始悬壶济世,门庭若市,医誉鹊起。1956年应召至浙江省中医院任职。

二、传承脉络

图2-1 余氏外科流派传承脉络图

余氏外科流派以师授、学院教育模式为主。形成了以鲁贤昌、曹毅、陶茂灿为主要代表人物的余氏外科流派传承脉络。

(一)第二代传承人:鲁贤昌

鲁贤昌,国家级名中医,主任医师,曾任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外科主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外科学会名誉顾问和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第五届外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鲁老长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多项研究课题,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编写多部论著。

(二)第三代传承人:曹毅、陶茂灿、周光武、陈英

曹毅,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七批浙江省名中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皮肤科)负责人,浙江省中医医院中药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现任浙江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美容分会主任委员、皮肤科分会常务理事等。从事皮肤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其中面上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6项,厅局级课题5项。负责和参与“中医外科学”“皮肤性病学”“中医外科学研究进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陶茂灿,博士,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中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全国名老中医药鲁贤昌专家工作室继承人兼负责人,浙江省创新学科难治性皮肤性病学后备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皮肤科后备学科带头人,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及省部级、厅局级等多个科研项目。获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撰写著作2部。

周光武,主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擅长用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种风湿免疫病(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周围血管病(脉管炎、深静脉血栓、静脉曲张等)、外科杂病。

陈英,副主任中医师,浙江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农工民主党浙江省妇女工作委员会委员。精通乳腺癌、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囊肿、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腺钙化灶等的手术,擅长规范化、个体化乳腺癌的化疗及内分泌方面的治疗。参与多项省部级、厅局级课题并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三)第四代传承人:罗宏宾、李园园、赵竞宜等

罗宏宾,副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全国名老中医鲁贤昌专家工作室成员,浙江省级名老中医曹毅专家工作室成员,2010年至浙江省中医院工作至今,从事皮肤性病诊治及中医美容工作10余年。

李园园,主治中医师,医学硕士,全国名老中医鲁贤昌专家工作室秘书,从2013年于浙江省中医院工作至今,从事皮肤性病诊治及中医美容工作10年。

赵竞宜,主治中医师,医学硕士,全国名老中医鲁贤昌专家工作室秘书,从2014年于浙江省中医院工作至今,从事皮肤性病诊治及中医美容工作9年。

三、学术特色

余步卿医术精湛,从医30余载,既受恩师费元春教诲熏陶,兼之好学不倦,故能汇通各家之长。余氏熟谙《内经》《难经》,深究《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守正创新,古为今用,精于外科,在疮疡、皮肤科、胆道疾病、痹证及乳腺疾病的诊治上形成了鲜明的流派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

(一)审时度势,融合三法

余老提出疮疡治疗注重消、托、补三法,认为前人的经验固然可师可法,但临床运用还是要随证变通。三者并不决然割裂,而是密切关联的,临床运用不能僵化,应审时度势,融通三法。疡证初起,以消为法,疮疡用消法,应当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使之消散于无形。疮疡初起乘邪势未猖獗之时,施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或用疏透解表,或用活血散瘀,或用行气解郁,或用清热解毒。然先生虽以清解为首选,但强调不可一味使用寒凉药物,苦寒直折,难解其证。

(二)顾护脾胃,重视后天

余老临证非常重视脾胃在外科疾病转归中的作用,对东垣之脾胃论推崇备至,再三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不易发生外疡。脾胃健行,则气血自充,疮疡未成者易散,已成者易溃,溃脓者易敛;脾胃衰则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初起不易消散,中期难以托化,后期难以收口,延宕病情。故治病,以不损伤脾胃为必备条件。

(三)外症内治,求本溯源

中医有“治病必求其本”之古训。疮疡之证,不仅注重局部外症,更多的是要纵观整体。疮疡外症同内科病,发病皆与阴阳失衡、脏腑失和相关。疮疡的病机和人体气血、脏腑、经络密切相关。疮疡发生和转归实为人体脏腑功能的局部表现,外科的理论依据,也是按照四诊八纲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治疗疮疡不能单靠外治,应求本溯源,同时还当注重内治。

(四)久痹必虚,从肝肾论治

鲁老认为痹证发病,本虚标实。“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然痹证往往病程长久,久病必虚,肾主骨,肝主筋,故鲁老在大量的临证之后,提出“久痹必虚”的理论,形成了以补益肝肾为主的痹证1~4号方。方中用防风与防己药对以祛风湿、止痹痛,牛膝与木瓜药对以补肝肾、壮筋骨,加延胡索、赤芍以活血化瘀,蕲蛇以搜风通络,药达病所。再辨之肝肾之气、阴、阳不足,选用平补肝肾、滋补肝肾及温补肝肾之品。

(五)皮科疾病,从皮入手,内外兼治

内外兼治,这是中医的优势,余老和鲁老均强调切忌摈弃外治。皮肤病以皮损为主要临床表现,故皮损辨证当为首要。又有诸内必形于诸外,故应不忘整体观,内治外治并用,殊途同归。外治法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十分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治疗方法。皮科不同疾病、不同时期,证型不一,外治之法理当不同,均需辨证论治,治病求本,遣方用药,选择不同外用剂型、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起到治疗作用。 brcZkaqNEq/PS5Te2ARhAI8r3bCiViFDW7hXBJQe4TAq+ULl7rKJf+Dc9GqJTgS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