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派中医外科蓬勃发展

一、浙派中医外科日渐昌盛的社会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医药发展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我们见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波澜壮阔与硕果累累,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新月异。同样,这70余年也是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的时期,显著增进了人民的健康福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在治未病、防治重大疾病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百姓的中医药服务获得感不断提升。

1982年,我国首次将“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中医药法治建设提供了根本性的依据。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标志着中医药法治化建设步入了新阶段。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为全面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确立了发展目标、任务和路径。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进一步将中医药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国家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医药领域的综合性、全局性和基础性法律。该部法律规范与扶持并举,不仅构建了中国传统医药发展的制度框架,更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振兴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的具体体现,更是对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谋划。

2022年3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规划》中指出:“开展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以满足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临床需求为导向,做优做强骨伤、肛肠、儿科、皮肤科、妇科、针灸、推拿及脾胃病、心脑血管病、肾病、肿瘤、周围血管病等中医优势专科专病,巩固扩大优势,带动特色发展。制定完善并推广实施一批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逐步提高重大疑难疾病诊疗能力和疗效水平。”其中涉及中医外科范围内多项优势学科,为中医外科的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

(二)中医外科专科教育得到重视

1955年首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以后各省、市先后成立了中医药研究院(所)。为培养中医人才,1956年起各省、市相继成立了中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始创于1953年6月,时名为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6月成立浙江中医学院,2000年3月整体迁至杭州市滨江高教园区办学;2006年2月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一批著名的中医外科专家到中医学院任教,对历史上外科医家的学术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的教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承家授的培养方法。目前,包括浙江中医药大学在内,全国范围内中医外科学专业已有多个硕士培养点、博士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为培养中医外科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基础。

几十年来,为适应教育需要,在总结历代医家外科专著的基础上,对中医外科学的理论体系及临床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编写了中医外科学的系列教材,包括1960年《中医外科学简编》,1960年、1964年《中医外科学讲义》,1974年《中医外科学》,1980年《外科学》,1986年《中医外科学》(五版),1997年《中医外科学》(六版),均为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医外科学的统编教材。2002年在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全国中医院校外科专家编写出版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部分浙派中医参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七年制)、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新二版)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中医外科学》,此外出版的全国高等中医院院校研究生教材《中医外科学临床研究》,以及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在全国众多中医药院校中投入使用,并成为国家中医药类执业医师考试和职称考试的参考用书。统一教材的出版使学生能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中医外科学的理论知识,为培养中医外科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浙江地区还编著或重印了大量的中医外科学专著,不断交流全国各地中医外科学的学术经验与成就,使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和经验得到更快的普及与提高。

(三)医疗机构进一步增设发展

近年来,许多中医药医疗机构和研究单位都设有中医外科,有些地方还成立了中医外科的专病医院和研究所,为中医外科的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提供了基地,因而在外科疾病的诊疗和临床研究上取得了又一批成果。根据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全省各地区卫生机构明细》及《浙江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共有卫生机构35120家,医院148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3021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06家,其他机构208家。全省共有公立中医医院(含中医综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下同)94家,包括省级4家、市级13家、县级77家,87%的公立中医医院达到二级以上水平,含三级医院34家,公立中医医院的服务总量位列全国前3。基层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明显增强,全省有55个县级中医医院牵头成立了医共体,建成标准化中医馆1277家,建有中医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达92.07%,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全省基层总服务量的1/3左右。社会上办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迅速,全省拥有民营中医医院109家、中医类门诊部389家、中医类诊所2339家。

最具代表性的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浙江省东方医院)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为一体,具有鲜明中医特色和中西医结合医疗优势的综合性、现代化三级甲等中医院。医院前身为浙江省立医院,创建于1931年,是浙江省首家省级公立医院。1956年,医院改组为浙江省中医院。1980年,医院成建制划入浙江中医学院,成为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2006年,医院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设立有乳腺外科、肛肠外科、皮肤整形美容科等具有鲜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疗特色的中医外科科室。同时浙江省中医院作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浙江省内最主要的中医规培基地,培育了一大批中医外科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为中医外科的新生力量积累了临床经验,同时也为部分浙江地区中医外科流派的传承输送了人才。

(四)学术团体——浙江省中医药学会

1979年11月经浙江省卫生厅、省科协批准,成立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分会,1985年更名为浙江省中医学会,1999年再次更名为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经过40余年的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学会经历了组建、发展、壮大的历程,现已发展成为有54个专科分会和3个门诊部的大型学术团体。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设有中医外科分会,为广泛开展中医外科学术交流,促进中医外科学术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外科分会成立于1980年6月,2015年又成立了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

第一、二届浙江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裘钦豪,曾负责浙江中医学院中医外科教研室工作,编辑《中医学讲义》《中医外伤眼科学》等教材,负责修订《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白话解》,编写《潘春林医案》,校勘明代古籍《外科精义》《外科正宗》等书。

第三、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鲁贤昌,曾任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教研室主任兼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外科主任,擅治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对男性病、胆道病、皮肤病、乳腺病等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第五、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楼丽华,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中医院乳腺病中心创始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乳腺病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各类乳腺疑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各类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手术及微创术治疗。

在历届主任委员的带领,以及历届常务委员、委员、青年委员等的共同努力下,外科分会在各地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中医、中西医结合外科知名专家等就当前中医外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演讲,并与广大中青年学者一起交流探讨外科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带头总结归纳各流派学术经验,大力推进了浙江中医外科的传承与发展。

(五)临床科研成果与国际交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中医药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中医药临床科研成果显著。“十二五”期间,浙江地区立项资助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2300余项,争取到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项目1000余项,实现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实现零的突破。中医药系统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3项、厅局级科技奖励365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攻关项目3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1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59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39项;并主导制定了铁皮石斛、灵芝两种中药的国际标准。

2023年,浙江省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了《浙江省中医药发展报告(2021年)》,报告显示2021年浙江省中医药发展指数比上年增长3.05%,连续3年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中医药创新能力日益提升,人才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全省稳步推进建设各类中医药创新平台。持续实施“杏林工程”,确定浙江省中医药“新苗”计划项目培养对象75名,新增浙江省国医名师传承工作室14个、浙江省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29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8个。“浙派中医”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与以色列、罗马尼亚、白俄罗斯共建的“一带一路”中医药中心,已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建设项目,并成为全国样板。此外还在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和南非西开普大学成功建立两家中医孔子学院、举办匈牙利“中医健康养生展”等。

中医外科在临床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体现在一些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科专病的建设上,例如中医药治疗体表化脓性疾病,包括疽毒内陷、疔疮走黄、烧伤等外科危重急症;中医药防治乳腺增生症、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癌手术后的中医药调治;中医药防治肛肠疾病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切开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硬化注射法、套扎法治疗内痔等;中医诊治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如20世纪70年代初采用中西医结合总攻疗法治疗尿石症,提高了排石率,缩短了疗程,在治疗性功能障碍和其他男性生殖系疾病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中医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展到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糖尿病足等众多周围血管疾病,以上均显示出中医中药的综合优势;中医“湿润疗法”在治疗中小面积烧伤方面经验丰富,各地有许多不同组成、不同剂型的中草药制剂,临床疗效好、瘢痕少;中西医结合治疗毒蛇咬伤优势显著,既可以有效地改善局部症状,又能明显减轻全身中毒症状,有中医药干预的综合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治愈率,缩短治愈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率、肢体伤残率和危重症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毒蛇咬伤等,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二、浙派中医外科名家流派涌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原有的各大中医外科流派竞相发展,同时也涌现了更多新的浙派中医外科流派。浙江素称文化之邦,中医力量历来雄厚,中医外科亦是如此。近代,有浙北潘氏外科,杭州余氏外科及温州、宁波等各处的著名中外科流派,他们各有其代表和传人,各有其擅长和特点,在辨证、治疗、手术、制药等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略述如下。

(一)湖州潘氏外科流派

此流派起源于德清县钟管镇(戈亭乡)曲溪村,经过200多年的流传和12代人的发展,成为江南重要的外科学术流派之一。潘氏从长期课徒实践中,积累经验甚丰,为教学之需,编撰了《分经药性赋》《外科汤头》《疡科歌诀》《医学集成》等用以启蒙的入门读物。近代以潘斌璋(代表作《潘斌璋临床诊断医案精编》)、潘嘉矿等为代表人物,潘嘉矿整理、校注、增添家传课徒读本内容,定名为《潘氏外科秘本九种》,参(旁)校《外科方外奇方》《外科传薪集》3种书籍175千字,编入首部断代大丛书《近代中医珍本集·外科分册》。

(二)湖州杨氏外科流派

此流派以近代湖州杨詠仙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杨詠仙医案》,杨氏外科以“内外并重”的诊疗技术,在痈疽疔疖等中医外科疾病治疗方面至今仍有优势,现桃李芬芳,花开四代,其中代表弟子有杨泰生(代表作《杨泰生临证经验集》)、程祖耀(浙江省级名中医)、王文达、程钊等。

(三)杭州余氏外科流派

此乃余步卿于1956年初始创立,在疮疡、皮肤科、胆道疾病、痹证及乳腺疾病的诊治上形成了鲜明的流派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出版流派相关专著有《浙江省中医临床名家·鲁贤昌》《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鲁贤昌》《医林荟萃》《浙江中医药名家之路》等。鲁贤昌为第一代传承人,主要代表传承人有曹毅、陶茂灿、周光武、陈英、罗宏宾、李园园、赵竞宜等。

(四)杭州楼氏乳科流派

此流派是以中医药治疗乳腺专科疾病为主要特色的中医外科学术流派,由楼丽华于1985年创建浙江省中医院乳腺病中心出发,传承创新,不断发展。作为中医乳腺病诊治的开拓者,楼丽华守正道而不拘泥,习古法以创新方,在中医外科乳腺疾病治疗领域提出了“四辨合一识乳病”“三机并调消乳癖”“温通散寒治乳痈”“扶正固本抗乳癌”等一系列学术思想,建立了内容完整,逻辑严谨的中医乳腺病学术体系。流派现有的医学专著有《乳病珍本集腋》《楼丽华中医乳房病学》《楼氏乳痈辑要》《浙江中医临床名家楼丽华》等,主要代表人物有楼丽华、赵虹、沃立科、顾锡冬、胡袁媛等。

(五)杭州邬氏皮科流派

此流派始创于民国初年,创始人为邬春阳,其在杭州悬壶济世,求治者络绎不绝。第二代传承人为邬思皋、邬诗英,第三代传承人邬成霖,为省级名中医,开创独特的皮肤病中西结合疗法。

(六)嘉兴杭氏外科流派

此流派又称“禾城杭氏”,创立于民国时期,创其业者为杭芝轩老先生,其媳戴慕贞待诊,孙女杭克奇承业,入室弟子有俞在震、陈蓍匡、黄孝明等。杭氏外科在不断挖掘、整理传统医药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对具有使用价值的理法方药进行了系统性的收集、整理、完善和应用,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诊治方法。在疔疮、痈、疽、臁疮的治疗方面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现主要传承人有俞在震、范建国、王晨、项晶等。

(七)嘉兴郭氏痔科流派

此流派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创始人郭问农,郭氏痔科在痔疮、肛裂、肛瘘、直肠息肉、结肠炎等肛肠疾病的诊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结合古籍与经方创立的“郭氏外洗方”沿用至今,效果显著。在痔疮手术技术方面,郭氏痔科创混合痔切除新方法、肛痈一期切开术和肛瘘切挂术,这些方法具有切口小、愈合迅速和根治彻底等优点。现主要传承人有陈会林、刘铫、尹和宅、王启、童蕾等,均先后任职于嘉兴市中医医院肛肠科。

(八)宁波严氏外科流派

此流派始于清代光绪年间的严海葆,早年得天童寺挂锡医僧师传,从事中医外科,其临床经验丰富,主治痈疽疮疡、乳腺疾患、肛肠等外科疾患,内服外敷并用,疗效显著。第2代刘中柱继承衣钵,悬壶甬江,先后在鼓楼联合诊所、孝闻卫生院、宁波市中医院工作,创设宁波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外科。现主要传承人有崔云、邹荣生、刘战胜、屠苗振、陈宁刚、董晓明、郑武、冯奕等。

(九)温州胡氏外科流派

此流派由胡钧纲始创于1911年,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历经4代传人。对创伤、蛇伤、烫伤、痈疮、皮肤病等外科疾病有着一套独特的诊疗方法,对一些疑难杂症,如疔疮、颈痈、臁疮、骨髓炎、褥疮、肛瘘等疾病的治疗得心应手。独有的外用药物有四神丹、四神散、生肌散、去疣散、黄虎散、新箍散、提脓丹等。其代表专著有《外科八纲》《胡氏中医外科临床心得》《中医外科内治手册》《中医胡益平验方汇编》。主要传承人有胡为民、仇洪等。

(十)温州金氏外科流派

此流派由晚清金云仙创立,金云仙为温州永嘉岩头一方名医,后移居乐清。其擅长于外科疾病的外治疗法,如用仙人球去皮捣烂加药后外敷治疗体表肿瘤,治愈者众多,获赠“德被江乡”的牌匾。金氏外科以追求中西医融合、提倡内外治并重、手术推崇微创理念等学术思想进行传承。主要著作有《肛肠病中西医治疗学》《痔病与肛瘘微创手术技巧图解》等。现主要传承人有金纯、金照、郑晨果等。

(十一)德清俞氏外科流派

此流派始于明代崇祯年间,世居德清下高桥。相传俞氏乐善好施,曾得一道长传授炼丹之术,七传至燧田。俞燧田(1855—1931)继承祖业,擅用消、散、箍、托治痈疽。对重症外疡有独到之处,用药精简独萃,自制自炼,自成流派。乡人俗称下高桥外科,俞燧田传子俞海门等,继承家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派中医外科名家辈出,多为流派创始人及其传承人。近代外科名医主要有潘春林(湖州,1900—1968)、杨詠仙(湖州,1897—1979)、余步卿(杭州,1913—1976)、吴国芬(温州,1902—1971)、叶侠生(温州,1910—1994)、潘午印(杭州,1896—1968)、邬诗英(杭州,1913—1987)、杭芝轩(嘉兴,1881—1971)、沈季良(嘉兴,1891—1966)、刘中柱(宁波,1919—2004、张文冲(桐乡,1919—1981)。获得“浙江省名中医”称号的外科名医有鲁贤昌(第一批,外科)、鲍严钟(第二批,男科)、楼丽华(第四批,乳科)、邬成霖(第四批,皮肤科)、金定国(第四批,肛肠科)、崔云(第五批,男科)、程祖耀(第六批,皮肤科)、曹毅(第七批,皮肤科)、陈志伟(第七批,皮肤科)、谢作钢(第七批,男科)、马丽俐(第八批,皮肤科)。

三、浙派外科医药不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发展中医的政策,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中医外科学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医外科进入了一个历史发展新阶段,在教学、临床、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治疗对象远远超出了传统中医外科疮疡、痔疾、皮肤病等一般范围。中西医结合外科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创立了新的独特的临床治疗体系。虽然在政策的扶持下浙江省中医药的发展在稳步推进,但浙江中医外科的发展在专科规模、特色优势发挥、人才队伍、科研创新、中药产业和国际交流等各方面相较于中医内科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仍需要新一代中医外科人为振兴浙派中医外科而承前启后,不懈努力。 VKlXIXZGAScDJ7SQWxP/YssiaxGtBTm6uX1ahgdesfBAFOuzcPBo0P71asr1z+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