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健康,是人在形体功能、精神心理、适应社会、道德修养四个方面均处于完美和谐的状态。健,指的是形体强壮有力;康,是人的精神情绪处于安乐、安定的状态。
西医学将道德健康纳入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指出的健康概念之中,形成了现代的“四维健康”概念,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为了区别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四维健康”,中医养生学提出“中医四维健康”观,认为人的健康除了形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及道德健康之外,顺应自然的能力也是衡量人健康的一个维度,并且提出“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维护人健康的养生原则与方法。
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长寿的追求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仅凭医学单一学科的力量,已经很难完全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需要综合所有与人健康相关的知识和资源。因此,当前发展出了更加全面且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健康概念。
1.形体强健
形体强健指人体的脏腑、经络、肌肉筋骨、皮毛官窍等各组织器官都结构完备、发育良好、功能盛旺,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都充足而运行有序,形体强健有力、比例正常,运动和劳作能力强。形体健康是健康系统的底层维度,是大多数人可以达到的。
2.精神康乐
精神康乐指精神心理应保持整体和谐的健康状态,智力水平正常,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处置得当,也就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作为较高层次的要求,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
3.适应社会
适应社会指个人发挥自身能力和特长,融入社会,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实现自我价值。适应社会是健康更高一层的维度。在这一维度中要求个人能主动融入社会,诚善待人、宽以待人,同时适应社会风俗习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敢于与社会不良现象做斗争,能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一定的贡献。
4.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指能自觉自愿地按社会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自然而然地可使自己日常衣、食、住、行及精神方面合理适度,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道德健康是中医养生很早就认识到的另一个高层次健康维度,中医学认为道德高尚的人自然能保持正常的心理,促进健康长寿。
当前,对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存在两种认识。第一种是对立观,认为疾病与健康绝对对立。人只要罹患疾病就不能称之为健康人,健康的人必然不存在疾病。第二种是共存观,认为疾病与健康是共存的,患者的身心中也包含有健康的成分,健康人也含有疾病的因素,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
中医养生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是二者的综合,但主要是共存观。中医养生承认疾病与健康的对立关系,疾病破坏健康,健康不容疾病。但是客观上,人生于天地之间,需要不断抵抗邪气和疾病,这种斗争是永恒的,贯穿于生命的每时每刻,而健康与疾病只是邪正斗争的产物,因此健康与疾病都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共存于人体。尤其当人进入老年后,随着衰老的加重,疾病的到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慢性病也难以治愈。这时,只有认识到疾病与健康是既对立又共存的关系,才能正确认识和施行“带病延年”,这对老年养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