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基本方法

一、全面膳食,合理搭配

全面膳食可以让人们全面摄取所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饮食要以谷类为主食,肉类为副食,蔬菜、水果为辅助。现代研究认为,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和纤维素这七大类是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素。其中谷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糖类、蛋白质、单不饱和脂肪酸;肉类食物含有大量的优质蛋白质和饱和脂肪酸、类脂;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水和纤维素。

合理搭配就是在全面膳食的基础上注意各类食物所占的比例。首先应是荤素搭配、以素食为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提出:每天应摄入谷类、薯类250~400g,并饮水1500~1700mL;蔬菜300~500g,新鲜水果200~350g;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120~200g(水产品40~75g,畜禽肉40~75g,蛋类40~50g);奶类及奶制品300g,大豆及坚果类25~35g;油25~30g,盐控制在每天6g以内。其次,根据人体的生理需要,合理地摄取食物,达到营养全身、健康长寿的目的。多吃酸食,会使小便不利;多吃咸食,会使人口渴;多吃辛味食物,会使人感到心胸空虚不实;多吃苦味食物,会使人呕吐;多吃甘味食物,会使人感到心中烦闷不适。因此,饮食养生要注意调和五味,不偏嗜、久食某种食物或某种味道。最后,应寒热适宜,这一方面指食物的寒热属性应相互协调,另一方面指食物入口时的温度要适宜。过食温热食物,容易损伤脾胃阴液;过食寒凉食物,容易损伤脾胃阳气。

二、审因施膳,以人为本

审因施膳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合理选择膳食。时有四季的不同,昼夜的交替等;地有地势的高低,气候的寒热,水土的不同等;人有年龄、性别、体质的差异等。在三者中,人是最积极主动的因素,所以又应以人为本。

(一)因人制宜

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生理特点进行饮食养生。

首先,应根据各年龄段的生理特点进行饮食养生。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因此饮食应保证营养全面充足、易于消化,特别是要保证蛋白质和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的供给,在此基础上应慎食肥腻厚味,防止损伤脾胃或造成肥胖。中青年人发育成熟,气血旺盛,但消耗较大,饮食应荤素搭配、营养充足。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气血化源不足,故食宜熟软,易消化而多补益,忌食生冷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其次,性别不同,饮食有别。妇女需要经历经、带、胎、产、乳等特殊时期。平素易伤血,故应多食补血的食品;孕、产、乳期易致气血虚弱,更宜进食补气养血的食物,加强营养的摄入,可适当增加偏于温补的血肉有情之品。

最后,人的体质有阴阳虚实的不同,故饮食养生需根据体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阳虚之体宜食温补之品,阴虚之体宜食寒凉养阴之品;气虚者宜食补气之品;血虚者宜食补血之品;体弱者应食易消化而又营养充足之品;体胖者多痰湿宜食清淡化痰之品,体瘦者多阴虚宜食滋阴生津之品等。

(二)因时制宜

根据四时季节和昼夜晨昏的时序规律来进行饮食养生。春季宜食枸杞、笋、芹菜、菠菜、猪肝等;夏季宜食苦瓜、冬瓜、西瓜、绿豆、莲子、荷叶、鸭肉等;秋季宜食银耳、百合、萝卜、梨、杏仁、饽荠、猪肺等;冬季宜食羊肉、核桃、海参、虾、猪腰、黑豆、黑芝麻等。

(三)因地制宜

根据地域环境特点进行饮食养生。我国东南地势较低,气候温暖潮湿,宜食清淡通利或甘凉之品;西北地势较高,气候寒冷干燥,宜食温热滋润之品。由于各地水土性质不同,有些地方容易形成地方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大骨节病等,更应因地制宜进行食养以预防。

三、饮食有节,注意宜忌

(一)食饮有节

饮食要有节制,适时适量。饮食适时,就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有规律地进食。一般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即早餐、午餐、晚餐,间隔时间为4~6小时。一般情况下,早餐应安排在6:30~8:30,午餐应在11:30~13:30,晚餐应在18:00~20:00进行为宜。这种时间安排与饮食物在胃肠中消化和吸收的时间比较吻合,因此符合饮食养生的要求。饮食适量,就是按照一定的量进食。一日三餐中,早餐要保证其营养充足;午餐要吃好;晚餐要适量。比较合理的三餐分配是早餐占全天总热能的30%~40%,午餐占30%~40%,晚餐占30%左右。饮食适量还包括饥饱适度。过饥,则化源不足,精气匮乏;过饱,则胃肠负担过重,影响运化功能。

(二)饮食宜忌

1.饮食卫生

饮食卫生包括食物新鲜清洁、提倡熟食、讲究进食卫生等几个方面。提倡选择食物要新鲜清洁,并且要经过烹饪加工变熟后再食用。如果食物放置时间过长或储存不当会引起变质,产生对人体有害的各种物质。烹调加工过程是保证食物卫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温加热能杀灭食物中的大部分微生物,防止食源性疾病,所以应尽量进食熟食,尤其是肉类。进食卫生指进食前、进食中和进食后应该注意的卫生问题。进食前应注意手和餐具的消毒,防止病从口入。轻松整洁的进食环境再配合柔和的音乐,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同时应避免在劳累和情绪异常时进食。进食时应保持精神专注,做到“食不语”。同时进食时要做到细嚼慢咽,急食暴食易损伤肠胃。饮食后要漱口,保持口腔卫生;食后宜摩腹、散步以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2.食宜清淡

饮食宜清淡,勿过食肥甘厚味。所谓“清淡”,既指日常饮食中含有的油脂,尤其是动物性油脂较少,也指食物中的调料少,口感较淡。清淡的饮食有利于脾胃的消化和吸收;过食肥甘厚腻之品则易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形成肥胖、痈疽、消渴、胸痹等病。保持饮食清淡的方法,除了遵循每日用油、盐量的建议,并逐渐习惯口味的清淡,不追求“味蕾的刺激”外,烹饪中还有一些方法可以调节饮食的清淡与油腻。例如,以植物油替代动物油;多用蒸、煮、炖,少用煎、炒、炸,以减少用油量;做肉汤时,时时撇去油沫和浮油,能降低肉汤的油腻感;恰当使用辛香调料等。尤其是老年人,由于味觉功能下降,可能有饮食口味加重的现象,更需注意清淡饮食。当然,清淡饮食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对饮食味道的要求,无肉、无油、无调料的饮食对人的健康也是不利的。清淡饮食的关键就在于,根据个人口味和饮食养生的原则而把握一定的常度。

3.烹饪选择

不同的烹饪方法对食物的营养价值造成不同的影响。比如,烧制过的动物性原料的汤汁中,水溶性维生素B 1 和B 2 、钙、磷、氨基酸及糖类部分发生水解反应,不仅口感好而且易于消化。在煮制时,原料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酸、有机酸、无机盐和维生素浸入汤中,因此应加强汤汁的合理利用。采用汆法或涮法时,原料在沸水中停留的时间较短,减少了钙、锌、铁、硒,以及维生素B 1 、B 2 、B 5 和蛋白质的流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原材料的鲜嫩,但是一定要将食物烫熟再吃,以防止寄生虫污染。通过炖、焖、熬、煨法制成的菜品具有熟软或酥烂的特点,有利于营养的吸收,特别适合老年人、儿童、孕产及哺乳期的妇女食用。油炸食物可增加脂肪含量、不易消化,并且高温加热后食物中的B族维生素破坏较大,蛋白质严重变性,脂肪发生反应,使食物的营养价值下降。煎、贴、塌法可使食物内部的可溶性物质流失较少。炒、爆、熘法加热速度快、时间短,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素损失较少。熏、烤法由于食物受到高热空气作用,一方面在表面形成一层硬壳,使内部浸出物流失较少;另一方面因为温度高,受热时间长,导致脂肪和维生素A、维生素E损失较大。另外,烟熏食品可能含有苯并芘等有害成分,不宜多吃。蒸制过的食物营养素保存率高,并且容易消化。

4.饮食禁忌

首先是防止误食。河豚、发芽的土豆、野生蘑菇等,如果处理不当或误食有毒品种,就会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果肉蔬菜的味道、颜色等有异者尽量不食;过期变质食物绝不能吃;来自疫区、放射区的食物不要吃;放置时间过长的食物应慎食;野外生长的不知其名的食物,不可食;蚊、蝇、蚁、虫沾染,或落地果蔬,若表皮未受损,则可洗净或削皮再食,若表皮受损,则尽量不食。其次是患病者的饮食禁忌。总体而言,热证忌食辛辣之品,寒证忌食生冷之品,脾胃虚弱者忌食生冷油腻之品。最后是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服用某些药物时忌食生冷、辛辣、油腻等。此外,还有食螃蟹忌柿、荆芥,服人参忌萝卜、茶叶等。

附:饮食养生材料

(一)五谷为养(见表5-1)

粮谷类是我国人民的主要食物,五谷包括大米、小麦、小米、玉米及高粱等,薯类包括马铃薯、红薯、木薯等。粮谷类和薯类性味多甘平,具有健脾益气、和胃之功效,除了能充养机体,还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的食少纳呆、神疲乏力、大便稀溏等。如中医认为小麦能养心安神、清热除烦,麦片能温健脾胃、补益心气,糯米能补中益气、健脾止泻,薏苡仁能健脾除湿、消痈除痹等。粮谷类不宜加工太细,烹调时避免淘洗次数太多,不要加碱,以免损失水溶性维生素。为提高其营养价值,可与豆类混合食用。

豆类主要为黄豆,还有绿豆、红小豆、豇豆、蚕豆等。豆,古代称为“菽”,性味甘平,多能健脾益气、利水消肿,可以充养机体,尤其适合气血亏虚、脾胃不足的人。豆类及其制品的加工和烹调方法不同,消化率也不一样。如将黄豆制成豆腐,加工过程中减少了膳食纤维,提高了消化吸收率;如再制成腐乳,经过发酵,会使蛋白质分解,不但能提高消化吸收率,而且会增加维生素B 12 和核黄素的含量。将豆类发芽会增加维生素C的含量。生黄豆中含有抗胰蛋白酶,加热煮熟后可使其破坏,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

表5-1 五谷为养

(二)五菜为充(见表5-2)

蔬菜是人们膳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根据蔬菜的结构性状及可食部位的不同,分为叶菜类,如大白菜、小白菜、菠菜、韭菜、油菜、香菜等;根茎类,如萝卜、胡萝卜、土豆、芋头、葱等;瓜果类,如黄瓜、冬瓜、苦瓜、茄子、西葫芦、西红柿等;鲜豆类,如扁豆、毛豆、芸豆、蚕豆等;花菜及食用蕈类,如菜花、黄花菜、香菇、木耳等。

食用菌是指无毒的新鲜或干燥真菌的子实体。常见的食用菌有黑木耳、银耳、蘑菇、香菇等。食用菌所含的多糖类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癌、抗自由基、延缓衰老、降低血糖、降血脂等保健作用。

表5-2 五菜为充

续表

(三)五果为助(见表5-3)

五果助养机体,味多以酸甜为主,具补虚、生津除烦、止咳化痰、开胃消食、润肠通便等作用。水果中,如鲜枣、山楂、柑橘、草莓、柠檬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香蕉、苹果、海棠等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果胶、有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可刺激消化液分泌,增进胃肠的蠕动,减少毒物吸收及防止便秘。

坚果类包括花生、核桃、松子、葵花子及榛子等,可滋补肝肾,强健筋骨,并可为脑组织的活动提供能量,是天然的健脑食品,对老年人及脑力劳动者很有益处。

表5-3 五果为助

续表

(四)五畜为益(见表5-4)

《黄帝内经》中所说之“五畜”,其实代表了所有动物源性食物,包括禽畜、鱼虾蟹等,如猪、牛、羊、鸡、鸭、鹅、马、驴及其内脏等;蛋类指鸡蛋、鸭蛋、鹅蛋、鸽蛋和鹌鹑蛋等。肉类中的蛋白质含量高,其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利用率均较高。奶类、鱼类及其制品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奶类含钙量丰富,且吸收、利用程度高,还是极好的钙来源。

不同的肉类具有不同的食养作用,如牛肉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羊肉补益精血,温中暖肾;猪肝养肝明目补血,猪肾补肾止遗,止汗利水;乌骨鸡养阴退热,益脾补中等。奶蛋类一般味甘性平,多具有补益作用,适合长期调补之用,可用于阴血亏虚、脾肾不足引起的消渴、燥咳、呃逆等。肉类加工、烹调时除水溶性维生素(主要为维生素B 1 )有损失外,其他营养素损失很少,且采用炖、煮的方法可提高其营养价值。

表5-4 五畜为益

(五)调味品的应用(见表5-5)

调味品是在烹调过程中用于调和食物口味的一类原料的统称,一般用量不宜多。调味品可以在烹调中调和五味,有去腥解毒、增进食欲、促进消化之功。

表5-5 调味品的应用 R+XSRS9YtnIoZesE5X1iTuNqps5IPyfagHlewhtJbpHOamjtHHP/G6uhKwH08en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