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基本方法

一、修德怡神

修德怡神,指通过道德品质的修养,使自身的精神情绪较少受外界影响,长久保持开朗、乐观、恬愉的状态。养德是养生的一部分,养生就要养德。道德修养高尚之人行事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开朗,处于奋然向上的精神状态,具有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有利于神安志宁,气顺血调,故有崇高品德的人多能长寿。

(一)常存仁爱之心

重视道德修养,长存仁爱之心的人,能始终与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自然心神无忧,精神愉悦而有益于健康长寿。“仁爱之心”可以通过一定方式的培养。首先,见他人甚至他物罹受不幸,而深自怜悯,进而生出保护、救助的想法。其次,见到不幸之人、不幸之事,换位思考以激发仁爱之心和救助之情;见到美好的事物,换位思考以更好地发现美、品味美,体会其带来的愉悦;感到他人的爱心或见到他人的善行,以之为榜样,换位思考以提醒自己、学习他人;见到他人不道德的行为,当劝诫之,并换位思考以警醒自己。再次,以自身行为感染他人,营造爱心的环境。最后,树立愿意为之奋斗始终的合理的理想和信念,这种信念可以是“长寿”“健康”“生命”“人人有爱”等。

(二)常怀坦荡之胸襟

精神养生,需保持胸怀坦荡,不做损人利己之事,不贪不义之财。光明磊落,自然心安理得,心神安宁,没有忧愁,生活在舒心如意的气氛中,其乐融融。如此则人之精神内环境常保持良好的状态,有利于健康长寿。

(三)常做乐善之事

首先,性善好施,乐于助人,可以激发人们的友爱感激之情,从中获得内心温暖,缓解日常生活中的焦虑,从而能很好地维持脏腑阴阳的协调与平衡,有益于维护身心健康。其次,拥有宽广的胸怀,情志就常能保持愉快畅达,则气血调和,身心健康。

(四)常省修德之身

省修德之身即通过自我反省,改过自新,提升素质修养,健全人格。具体之法,一是要常自“省身”;二是要“寡欲”。“省身”指在日常生活中,常对自身思想及行为进行反省与自律,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行为更有利于养生,更符合道德标准。“寡欲”指尽量减少过分的欲望和过度的索求。如看淡名利,禁绝穷奢极侈、声色犬马,不取不义之财,饮食滋味以薄淡为佳,远离奸邪谄媚、阴谋算计,去除嫉妒心理等。

(五)常以恬淡为务

恬淡虚无即摒除杂念,畅遂情志,神静淡泊,以使心神保持“清静”之态。人静则神气内藏,含蓄不露;躁动无度则神气消亡,损身殒命。只有不为物欲所迷惑,不为声色所打扰,才能使气血调和,脏腑安泰,跻身长寿之域。

二、积精全神

“积精全神”是指利用精、气、神之间的互济关系,通过积累、固护人体之精气,资助人之“神”保持健旺,从而维持精神活动的正常,达到养生的目的。

(一)节欲保精

肾主藏精,肾精充足才能气充神旺,因此保养肾精是保养精气的根本。

1.内守精神

首先要使心神宁静。心为一身之主宰,心静则一身俱静。要使心神宁静,应避免引起欲念过度的环境刺激因素。其次,要保持理智,以思维、理性和意志乃至道德的力量收心养心,控制过度的欲望。

2.情欲适度

合理满足人的生理欲望和需求,才能有健康平和的心理,才能保持形健神旺。如果过度抑制正常的欲望,反会带来危害,特别是青壮年情欲旺盛者。

(二)饮食养精

饮食可以充实真气,气化为精,以养元神。饮食养精应在注意合理搭配的基础上,首重进食“五谷”,常食米、麦、肉、蛋、莲子、桂圆、核桃等,适当调配,便可在补益精气的基础上达到体健神旺的目的。但饮食五味对人体既有滋养作用,也有伤害作用,故饮食养精须注意“食饮有节”“谨和五味”。具体内容将在“饮食养生”部分中详细说明,不在此赘述。

(三)方药补精

对于已有明显精气耗伤之象者,应选择方药以针对性地补养脏腑精气。方药补精宜分清虚实,辨证论治,具体方法有二。一是直接补精,多用于虚证者,常根据气血阴阳虚损的程度分别予以调补或采用“虚则补其母”的方法来化生气血。二是间接补精,多用于实证者,常根据病邪的不同性质分别予以施治,使邪去精藏,正气自复,自然能达到养生的目的。此外,按摩补肾益精之腧穴也不失为固精摄精的方法。避免体劳、神劳过度,能起到很好的保精、积精作用。避免七情过激既是养神的基本方法,更是积精全神的基本保证。

三、怡情摄神

怡情摄神,即在人的精神将要或已经失于清静而发生异常时,采取适当的方法,从而使情志回归正常的精神养生法。以下方法可酌情选择运用。

(一)移情法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情绪和意志,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之与不良刺激因素脱离,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

1.琴棋书画移情

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如书法、绘画、弈棋等,以排解愁绪,颐养心神。

2.运动移情

运动尤其是传统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生命活力,而且能有效地把不良情绪发散出去,使形神舒畅,心神安合,达到阴阳协调平衡。

3.升华移情

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用理智将其化为行动的动力,不为一时的失意所击倒,志存高远,投身于更伟大的事业中去。

4.超脱移情

在思想上把事情看淡,在行动上主动脱离导致不良情绪的环境。

(二)暗示法

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诱导对象不经逻辑思维和判断直接接受被灌输的观念,主动树立某些信念,或改变自身情绪行为,达到缓解不良情绪的目的。一般多采用语言暗示,也可采用手势、表情,或采用暗示性药物及其他暗号来进行。暗示法不仅影响人的心理行为,而且能影响人的生理功能。

(三)开导法

开导法是通过交谈,用浅显易懂的道理进行劝说引导,使患者主动解除消极情绪的一种调畅情志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有解释、鼓励、安慰、保证。解释是使对方明白事理,以理制情,保持正确的心态;鼓励、安慰和保证是帮助患者消除疑虑、建立信任和树立信心。

(四)节制法

节制法是通过调和、克制、约束情感,防止七情过激,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方法。七情太过,不仅可直接伤及脏腑,引起气机升降失调,气血逆乱,还可损伤人体正气,使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减退。所以情志既不可抑,也不可纵,贵在有节适度。

(五)疏泄法

疏泄法是将积聚、压抑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法宣达、发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常以疏泄者的倾诉或谈话来进行,也可以通过运动、旅游、心理剧等方法来实现。情志疏泄可以直接疏泄,如哭泣,还可以间接疏泄,如倾诉、赋诗作文、唱歌等。

(六)调气法

调气法是通过适当的方法调养人体之气,畅行脏腑气机,以增强五脏气化功能,进而和调五脏之神。调息行气在传统养生运动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将在“导引养生”部分中具体叙述。

(七)情志相胜法

产生不良情绪时,可根据情志之间存在的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从而恢复或重建精神平和的状态。情志相胜法对对象造成的情志转换冲击往往较大,不适宜作为怡情摄神养生的首选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需加以注意。 XbRaYiLXWiJzU37o8RcllN14gNbHMsoGfU2VothhVOfFSuLNSvQ//y3TBv7gtlQ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