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疾病发生之后再进行治疗,即使痊愈,对健康也有所损伤,有的还要留下后遗症或残障,因而必须提前预防,重视“治未病”。另外,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否,由正气与邪气斗争的结果决定。所以,无论何种疾病,只要抓住正邪关系,扶正避邪,总是可以预防的。
中医养生始终强调“治未病”,认为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保持健康、延年益寿至关重要的环节。“治未病”主要有以下基本要点。
1.疾病可知,则可防治
中医疾病观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无非由内外因素所致,疾病的发生发展虽然复杂,但总按其规律而动,总有征兆可见。总之,病因可知、病势可测、病兆可察,因而疾病可以防治。
2.预防为上,防重于治
人的一生中,时刻都面临疾患发生的危险,正气在与这些因素的对抗中,得到了锻炼。一旦疾病发生,则意味着正气受损,精、气、神也会受到伤害,这种伤害随着疾病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加重,从而影响寿命。因此,中医始终强调在与疾病的对抗中,预防更加简便和有效。
3.审因察势,未病先防
预防为主的原则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三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未病先防,体察已经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应采取有效的养生保健措施,防患于未然。若未能采取未病先防,或养生保健失误、失败,导致疾病出现,那就要在疾病始萌期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治疗以解除疾病,同时辅以养生,以防范疾病的继发和传变。疾病基本治愈后,阴阳未复、正虚无力,容易因起居、饮食、外邪等而再次发病,因此病后同样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养生措施以增强体质、预防复发。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邪”。“正气”,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及对外环境适应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中医养生非常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身体的强弱及机体是否早衰,主要取决于自身正气是否充盈。基于以上认识,中医养生强调以正气为中心,发挥保养正气,增强生命活力和适应自然界变化的能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却病延年的养生目的,具体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养精调气
精是生命的根本,关系到衰老的速度,而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因此,养生学认为扶正当首先从肾入手,将护肾保精固本作为养生的基本措施。护肾保精的方法,要从节欲保精、运动保健、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药物调养等多方面入手。通过调补肾气、肾精,培育先天之本,协调其他脏腑的阴阳平衡,使肾的精气保持充沛,以利于元气运行,增强身体的适应调节能力,更好地适应自然。
脾胃为后天之本、肺为气之本,人出生后依靠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肺所吸入的清气来充养精气,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因此中医养生认为益气扶正当从肺脾入手,强调通过调理脾肺,使化源充足、正气充沛而达健康长寿的目的。调养肺脾的具体方法非常丰富,包括饮食调节、药物调养、精神调摄、针灸按摩、气功锻炼、起居劳逸调摄等。
此外,补益精气是补肾强身的关键,增强运化是健脾养胃的关键,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即所谓“先天养后天”“后天补先天”。在所有的养生活动中,必须重视脾肾功能的维护和促进。
2.慎避邪气
邪气侵犯人体,必然引动正气抗邪,从而会扰乱脏腑组织功能、耗损人体精气。中医养生认为邪气是疾病损正伤身的触发因素,强调避邪安正,通过避免六淫入侵、七情内伤、饮食劳伤、金刃外伤、虫兽灾害等,使正气安和、不受损耗而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在诸多邪气中,特别要注意对风邪的避忌,风邪常常伤人于不知不觉中,容易为人所忽视。因此,即使对于细细微风,也要特别加以重视,免受“贼风”而损害健康。
此外,古人还强调指出“不伤”的养生原则。人时刻都在与病邪斗争,也时刻在受伤损因素的冲击,但只要正气充盛,并少接触伤损因素,不让“伤”和“邪”积累至改变健康状态而致病,则可视为“不伤”。因此,“不伤”的根本在于正气充盛,而防邪避邪是“不伤”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