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五脏为本,杂合以养

中医学将五脏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在内与器官组织、生命物质、人体功能、情志反应等相联系,在外与环境相通应,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同时,这个系统的每一分子都与五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都会对五脏产生影响。因此,中医养生的健康观是以五脏为中心和重点,全面地进行养生保健活动。

一、五脏为本,重点突出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通道,从而联系六腑,向外联络和主宰骨骼、经筋、肌肉、皮毛等结构,并与外界通应。人体的功能活动以五脏为中心,通过五脏的功能活动,主宰气血、津液、精等生命物质的生成、运行与功能,进而供给全身并调控全身功能的正常进行。人体的精神情志以五脏为中心,从五脏发出,并受五脏蕴养。外界的各种刺激,必先触动心神,而后由心神主宰各脏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人的魂、神、意、魄、志等意识思维能力也是由五脏产生并蕴养的。人体的寿衰,也是以五脏为中心,五脏强,则人衰老得晚,衰老表现轻,寿命较长;五脏弱,或功能紊乱,则人早衰短寿。因此,养生应该抓住五脏这个中心,以五脏为重点,规划和实施养生,就能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首先,养形要以五脏为本。五脏之中特别强调保养肾与脾胃。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中医养生强调肾在五脏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养肾以养生。在此原则指导下,中医养生研究出许多养肾之法,如护肾保精、节欲保精、药食养肾、运动健肾等。脾胃为后天之本,人出生之后,形体的生长发育、保持健壮都依赖于脾胃对饮食物中水谷精微的摄取和转化。因此,保养脾胃,主要从饮食着手,注意营养的搭配和膳食结构,以使营养摄取充分,达到人体组织器官的需求量。保养脾胃,还要注意对脾胃功能的调理,使营养充分被消化吸收,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其次,养神要以五脏为本。有了健康的五脏,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同时,情志正常,反映出五脏的功能活动正常,有利于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益寿延年。

所以,养神以五脏为本是养生的重要原则。只有五脏精气充盛,功能协调,才能神清气足,情志正常。反之,五脏精气不足,功能失调,可出现情志异常。

养神时特别重视对心神的保养。《黄帝内经》指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中医的“五神”(神、魂、魄、意、志)虽为五脏所主,但主要归于心神所管。因此,养神应当以“养心”为中心。在此原则指导下,中医养生提倡心神清静,心态平和,七情平和,喜怒不妄发,名利不妄求,保持精神愉快,不为私念而耗散心神,损伤正气。这样,心神安和,则人体的气机调畅,正气旺盛,体格强健,抗病能力增强,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二、综合调摄,杂合以养

中医养生方法丰富多彩,各有所长,养生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起居、动静、药食、针灸、推拿按摩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实践活动,中医养生学称之为“杂合以养”。个人的养生方法要适合自身,当尽量全面照顾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不嫌繁多,不嫌细致。那种希望仅凭一方一法而获健康长寿的想法,违背了养生的基本规律,是养生时应当摒弃的。同时,忽视自身存在的不利于养生的行为习惯,甚至认为其无害的做法,也是对杂合以养原则的违背。

三、中和适度,过犹不及

实际养生过程中,各种养生方法的运用都应该恰到好处,适度而止,养生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若教条性地进行过度“保养”,可能瞻前顾后,不知所措;若不在乎身心健康,随心所欲,没有规律,则精气耗伤。例如,以为食养可益寿,便强食肥鲜,或恐惧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或只食蔬果等,都对健康无益。同时,要以中和为要,养勿过偏。例如,过分强调“补养”,虽食补、药补、静养等都是有效的养生方法,但用之太过而忽略其他方面,则会失于全面而成害。食养太过则营养过剩,药补太过则会发生阴阳偏盛;过分静养,好逸恶劳则动静失调。这些都会使机体功能发生异常。

总之,养生应以五脏为中心,建立起科学的生活方式,针对个体特点,制订出一套合乎自己实际情况的综合养生策略,做好“生命的自我管理”。从社会角度看,应当建立起社会的预防保健体系,积极倡导全民健身活动。从政府、社会、个人三个方面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对引起各种慢性病的危险性因素进行有效干预,采取各种途径、多种方法的养生保健、治疗、康复的措施,才能取得更大的健康效益和社会效益。 UEfETTOlCwG9+1FIgw84WjnknW+3NgT6kfmg1OCALs2RwGeBqfq1TOqZjEf+3Fy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