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与静,是对事物动态表现形式的高度概括,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在绝对的运动中包含相对的静止,在相对的静止中又蕴伏着绝对的运动,并以此形成动态平衡。中医学吸收了古代哲学对动静的认识,赋予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具体内涵,形成了“动静互涵,形神合一”的养生原则,具体要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动静结合
任何生命变化都是在动静的动态平衡中产生的,绝对的动使生命活力持续,绝对的静则是生命的终止。相对的动静是人体生理表现的两种形式。阴精主静,是人体营养的根源;阳气主动,是人体功能的根本。只要是没有超过人体承受范围的正常活动,在一定对比条件下,都可以称之为“静”。
中医养生基于对生命动静相依的深刻认识,提出生命需要运动,倡导运动适宜的“小劳之术”;形体宜动,以导引、推拿、调气、咽津等传统养生方法,以及各种劳动、体育运动之类的形体之动,使精气流通,气血和调,气机顺畅则百病不生;勤用脑以锻炼思维的灵敏度,中国传统养生中的存想就是锻炼“脑动”的一种好方法。形宜静养,中医反对形体过劳,也反对一动不动的极端静,因此强调运动适度即可为静。
总之,动与静,必须结合,二者必须适度,不能出现单方面的太过或不及,才能达到形神合一、增强体质的目的。
2.形与神俱
形与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概念。中医学将其引入,用以对生命体进行高度概括。形在人体即指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神在人体即情志、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就人而言,形体健壮,必然精神饱满,生理功能正常;精神旺盛,又能促进形体健康。为了保持思想活动的健康和防止内在情志刺激因素的产生,必须培养乐观的精神、开阔的胸怀、恬静的情绪。
神与形体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整体辩证关系。神不能脱离形体,但形体若无神,生命也就结束了。正是基于对形神之间重要关系的理解,才形成了中医养生学“形与神俱”的健康观及“形神合一”的基本原则。
动与静,一阳一阴,相互依存,不可偏废,也不可太过,二者都要适度,从而协调互济。
日常生活中应劳逸结合,动静适度。运动时,应根据个人年龄、体质、锻炼基础、环境条件,以及性格爱好等实际情况选择项目,制订方案,然后坚持。体力强的人可以适当多动,体力较差的人可以少动,皆不得疲劳过度。病情较重、体质较弱者,可以静功为主,配合动功,随着体质的增强,可逐步增加动功的分量;早晨先静后动,以升发阳气,晚上先动后静,以潜藏神气;春夏宜动,秋冬宜静。
养形和养神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病邪侵入人体,破坏了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导致形神失和。但在形神关系中,“神”起着主导作用,脏腑的功能活动、气血津液的运行和敷布,必须受神的主宰,即所谓“神能御其形”。因此,中医养生以“养神”为第一要义,做好养神的前提下,再养好形。具体的养生方法和措施,要按四时不同,顺时调养,辨证调养,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饮食、起居和运动锻炼,使其协调一致,如此才能形神合一。
“动”包括劳动和运动。中医养生主张“动以炼形”,并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动形养生方法,如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等。形体的动静状态与精气神的生理功能状态有着密切关系,静而乏动则易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患病损寿。适当的动不仅能锻炼肌肉、四肢等形体组织,还可增强脾胃的健运功能,促进食物消化输布,使精气流通,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的能力,提高生命活力。同时,运动常使人产生满足感和欣快感,能愉悦心情、增进智慧。
“静”是相对“动”而言的,包括精神上的清静和形体上的相对安静状态,故中医养生提出“静以养神”的原则,指出人之心神总宜静,清静养神特别重要。心神之静,不是提倡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是指精神专一、摒除杂念、心无妄用。正常用心对强神健脑会大有益处;心动太过,精血俱耗,神气失养而不内守,则可引起脏腑和机体病变。静以养神的原则在“静”的大前提下,所包含的养生方法也是多方面的,如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