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审时施养

人处天地间,必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人有共性也有个体差异,如环境差异、遗传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体质差异、心理差异、学识差异、职业差异、气质差异等。因此,中医养生将审因施养作为基本原则之一,要求养生要有针对性,找出适合个人的养生保健方法。

一、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就是根据不同的时间,利用最适合的方法调控自身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以此来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延缓衰老进程。

1.顺应四时变化

古今养生家根据四时的变化规律,研究出了许多养生方法,渗透在衣食住行等养生的各个细节,发展出了丰富的四时养生内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人的情志在一年中应与四季相适应。春三月“使志生”让情志顺应春天的特点,保持生发向上,不能戕伐;夏三月“使志无怒”,避免怒气对人体的损害,对外界事物保持盎然的兴趣;秋三月“使志安宁……无外其志”,让情志逐渐内敛,平和淡然地对待外界事物;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让情志静而内藏,不要轻易外放。这是根据因时制宜的指导原则而实行的最基本的四时情志养生法。

某些慢性宿疾,也往往在季节变换和节气相交时发作或增剧。例如,心肌梗死、冠心病、气管炎、肺气肿等常在秋末冬初和气候突变时发作,精神分裂症则易在春秋季发作,青光眼好发于冬季等。养生应了解和掌握四时发病的规律,在某一季节到来时,采取积极主动而有针对性的预防保健措施,达到却病养生的目的。

2.顺应月廓变化

月亮的盈亏也可影响人体的生物节律。新月时,人体的气血偏弱,而在满月时,人头部气血最充实,内分泌最旺盛,容易激动。此外,妇女的月经周期变化、体温高低、激素分泌、性器官状态、免疫功能和心理状态等都以一月为周期。我们应在不同月相时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3.顺应昼夜变化

人体阳气白天多趋向于表,夜晚多趋向于里。人体阳气具有昼夜周期变化规律,故其对人体病理变化也有相应影响。因此,应根据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利用人体的日节律进行养生保健,妥善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发挥人类的智慧和潜能,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二、因地制宜

地域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人生活的环境、条件和习惯不相同,人群整体适应所形成的基本体质性格也不相同。因此,养生强调因地制宜,顺应地域不同的差异,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

1.顺应地理环境

东南方人,体质多瘦弱,腠理偏疏松,易感受风、热、湿、暑之邪,阴虚内热体质者多见;西北方人,形体多壮实,腠理偏致密,易感风、寒、燥邪,阳虚内寒体质较多见。

环境化学因子也可导致很多健康问题,如在我国某些地区,因环境中某些元素缺乏或过剩,可导致碘缺乏病、砷中毒病等地方性疾病;因环境污染,可导致儿童铅中毒、肿瘤高发、畸胎及生殖能力下降等。因此,养生要根据所处地域的不同情况,利用良好的地域因素,并采取不同的保健和预防措施,使人体与所在的地理环境相适应。

2.合理适度改良生存环境

合理,即生存环境的改良或开发要综合考虑实际需要,不能为了经济利益甚至一己私欲对环境进行大肆改造;适度,指对生存环境的改良,要注意程度,尽量使用对环境改变和扰动较小的方案、方法。自然环境一旦经过人工改变,往往不易恢复,这需要我们进行养生环境改良时加以警惕。

3.优化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包括住宅环境、居室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几大方面。大多数人是安居一地的,生活范围内的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因此养生要注意优化生活环境。优化生活环境的具体方法将在养生“方法篇”中详细讨论。

三、因人制宜

人类本身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于不同的种族,而且存在于每个个体之间。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对疾病的易感性也不相同。因此,中医养生提出因人制宜,指出养生除了遵循养生的普遍规律外,更重要的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养生方法。

1.划分性别施养

男性与女性,在身心两端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男性属阳,以气为主,性多刚悍,对外界刺激多表现为狂喜、大怒,因气郁致病者相对少些。女性属阴,以血为先,性多柔弱,一般比男性更易因情志伤身。因此,男性、女性的养生,除在运动、饮食、起居等一般项目上具有共同性外,也有其各自特殊的养生内容。

2.辨别体质施养

现代中医从体质特点、体质分类,到每种体质如何养生、用药特点等,均有较为丰富的成果。具体方法已在前文中详细讨论。

3.区分年龄施养

生命的不同时期,人体的精神、生理、心理有着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时期,人可处于健康、病中、病后等不同状态,其养生目的和方法也不相同。例如,老年人肌肉力量减退,神经系统反应较慢,协调能力差,宜选择动作缓慢柔和、肌肉协调放松、使全身都能得到活动的运动,如步行、太极拳等。对脑力劳动者来说,宜少参加一些使精神紧张的活动,而体力劳动者则应多运动那些在职业劳动中很少活动的部位。 QKT15Gv6+jNtuDKqakrpOQZGZTkt3rYE3FFpwU5Nq/JqUkZ2nubTnnJs3nFKLLr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