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中国方案”走上世界舞台,中医药的疗效日益被国际社会关注,但中医药想要顺利走出去,还需要国际医学界对中医药的认同和理解。中西医对生命健康的不同理解,背后反映的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与对话。
如何从文化角度理解“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就相关话题,记者专访了张其成。
记者:如何从文化角度理解中医药疗效?
张其成:中医药的疗效应该说是确切的,但为什么在国际上难以被承认,甚至国内有些人也不是很认可?说到底还是文化认同的问题。
我认为,认同中医药疗效要从三个层面理解。
第一个层面是科学。毫无疑问,要用科学把中医药疗效说明白、讲清楚。现在运用大数据、循证医学、复杂性科学是能够把中医药疗效讲清楚的,像针灸临床研究、中医药生物信息学等方面的文章都已在国外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
但运用现代科学说清楚中医原理就比较困难了。因为我们的原理是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这就涉及了第二个层面:文化认同。中医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老百姓的行为方式,特别是“治未病”理念下的健康养生生活方式。
第三个层面是哲学认同。中医的价值观简单讲是“调和致平”。中医将人的健康状态称为“平”,将健康人称为“平人”,追求平衡、和平,这种价值观决定了中医药不是对抗性治疗,而是调和性治疗。
其实,中医和西医的差别就是中西方文化差别的一个缩影。西医是对抗性治疗,找到病毒、病菌把它杀灭,这来源于西方二元分离和对立的哲学观念,比如亚里士多德“排中律”哲学概念,“矛”和“盾”是分离的,没有中间情况。而我们中医注重的是和谐、调和,来源于先秦哲学的“中和”思想。
同时,西方哲学讲“本原”,依赖的基本原理是原子论,万事万物都是可分的,能找到最后那个东西。物质不断细分,分成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等,最后分成夸克。对于人来说,在组织、器官、细胞、基因层面也是可分的。而中国传统文化讲元气论,元气是万事万物的根源。
记者:国际医学界理解中医药疗效的难点是什么?
张其成:中医哲学或者说中医文化,想要被西方人认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中医药传播中最大的困难。
因为人体生命的现象是复杂的、综合的,中医文化把人从“形、气、神”三个层面理解。“形”指实体的心、肝、脾、肺、肾,这很好说清楚。“气”这个概念对西方来说就比较难理解了。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气”是连续不断的、流动的,是天地间最根本的。《黄帝内经》中出现了3000多次“气”,指出“气”在人体内运行不息,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支撑人生命的本源。已经有大量研究证明,“气”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人体内的“气”不能离开血。更让西方难以理解的是,“气”是一种能量,跟人的精神有关。理解“气”需要体悟中国传统文化。至于“神”,指思维、意识、情志等精神活动,就更难说清。
疗效除了有实验、数据测试能够表达的部分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精神层面的部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心理平衡作用占50%。这与中医学认为的,心神、七情五志对人的健康有重要作用不谋而合,考虑疗效时不应该忽略精神层面的部分。
记者:树立文化自信对中医药国际传播有什么意义?
张其成:可以说,中医药文化可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句话把中医药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表达得很到位。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国百姓广泛认同的,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实用价值的一种文化形态。
我用八个字来概括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体系结构,即“一源、三流、两支、五经”。中华文化以“易”为源头,“儒释道”为三个主要学派,国医和国艺为两个支撑点,“国学五经”为《易经》《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和《黄帝内经》。中医药也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的振兴可以带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振兴。
文化为体,医学为用。在国际传播中,中医药本身是很重要的文化符号,因为它去意识形态化,不会让外国人排斥,并且可以为人民健康带来好处。若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传播开了,中华文化也就在国际上传播开了。
记者:如何推动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传播?
张其成:我认为可以分成三个层面。
一是疗效层面。临床疗效始终是第一位的。要不断加强科研,客观、综合地评估中医药疗效,善于用符合循证医学的标准和话语去说明问题。
同时,由于人体生命健康的复杂性,中医药理念的统一性,我认为应该从多层面对中医疗效进行评价,除通过可测的指标数据以外,还应考虑到患者自诉症状的改善,以及超越物质基础的情志层面的改善。《黄帝内经》中提到中医治病有六大方法,吃汤药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刮痧、扎针、艾灸、导引、按摩,向国外介绍时,指出中医治病是一个“综合体”,比如延长人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疼痛,这些都可纳入中医药评价疗效的话语体系中。而中医药在这些方面恰恰有着独特优势。
二是文化传播层面。国内文化传播界要加强与国外的对话交流,增强海外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同时,我认为一定要做一些可爱、亲切的媒体产品,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讲好中医药故事。在坚守中医文化核心价值和保持中医药特色的前提下,产生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动漫、音频作品,向世界传播中医药之美。
三是个人体验层面。对于国外普通民众来说,中医药疗效机制太深奥复杂,他们听不懂也不见得感兴趣。最好强调中医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引导他们练习太极拳和一些气功功法,让外国人亲身体验中医的好处,从而推广中国式的健康生活方式。我曾经在澳大利亚带外国人做易道功的练习,原理和文化理念讲得不多,一张形象的太极图就能让他们感兴趣。他们练习后身体感到发热发麻,就能切实体会到“气”的存在。包括让他们体验百会等穴位,一体验他们的身体就有了感觉,也就可以逐渐理解一些中医文化理念了。我们要让外国人真切体会到中医治病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不是说吃这个药病马上就好了,而是要配合合适的运动、积极的精神情志。太极拳、针灸等在国外那么受欢迎,正是因为受众感受到了疗效。所以,我觉得对于外国人来说,能亲身去体验是最好的。
可喜的是,中医药疗效正逐渐被国际社会认可,中医的理念也在逐渐被接受,中医与国际医学界对话的渠道不断扩宽,中医药的魅力将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出来。
2022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