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节
戴思恭

一、生平事迹

戴思恭(1324—1405年),字原礼,号肃斋,明初浙江诸暨人,世居诸暨兴贤之马剑九灵山下,为当地望族。1342年起随父与姻亲赵良本、赵良仁一起拜于朱丹溪门下,深受朱丹溪赏识,得其倾囊相授,成为得意门生和传人。1358年朱丹溪逝世,次年起戴思恭游学民间,传医论道,将其所学得的丹溪学术思想及历代医家的医学理论广为传播,深受浙东、浙西习医者仰慕和追从。1374年,戴思恭被招贤入京后,先后为燕王朱棣、晋王朱棡、懿文太子朱标诊疗。1392年寻授太医院御医。1398年夏,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擢思恭为太医院院使”。1399年,戴思恭“及任院使,订正古今方三百余”作为太医院用方。1404年,“三月致仕,驰驿而还”。

二、学术贡献

戴思恭现存著作有《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推求师意》、校补《金匮钩玄》,残存或仅存书目的著作有整理《丹溪医按》《证治用药》《类证用药》《戴复庵方书》。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即《秘传证治要诀》和《证治要诀类方》。《秘传证治要诀》12卷,书以丹溪学说为本,集《内经》《难经》直至宋元诸家学术经验,参以戴思恭的心得见解,论述多种内科杂病及疮疡、妇科、五官科等常见病的证治,分诸中、诸伤、诸气、诸痛、诸嗽、诸热、寒热、大小腑、虚损、拾遗、疮毒、妇人共12门,分门列证。先论病因,再叙病源,依据征象,分析病证候,最后介绍治法。《证治要诀类方》4卷,取《证治要诀》中各门病证所引诸方,分汤、饮、散、丸、丹、膏六类,简要地说明其主治、配伍及用法等。

《推求师意》共2卷,分杂病、小儿及妇人三门,论述了50多种病证的病因病机、脉证及治法等,并附医案若干则。书中内容不仅阐述了朱丹溪的学术观点,同时根据临床实际,结合《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等诸医家的学术思想,进行阐述与发挥,言辞有据,见解独到。

《金匮钩玄》为戴思恭订正其师的遗著,全书3卷,卷一、卷二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述喉病及部分外科病证,卷三为妇人、小儿病证。分证论治,条理清晰,词旨简明。该书充分反映了朱丹溪在补阴和治郁证方面的经验。

三、临床特色

戴思恭在临床中谨遵“医时务须用心,行医尤当谨慎”的戒律,且不拘泥于一家之言,能融会贯通诸家思想。临证十分重视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对各种临床症状详加分析,探求病因病机,然后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他临床阅病无数,经验颇为丰富,辨证精准,用药精当,善治疑难杂症,往往仅数味中药,每获奇效。

1.郁证辨治

戴思恭认为六郁中,最容易出现中焦气机的郁滞。故治郁证尤重中焦,以梳理气机、开泄解郁、升降兼施为大法,用药尤为推崇苍术、香附、川芎三味。兼升降的阳明之药苍术以“强胃健脾,开发水谷气”与阴血中快气药香附子,一升一降以散其郁,“况苍术尤能径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手足厥阴药川芎,“直达三焦……疏通阴阳气血之使”,如此则“不专开中焦而已,且胃主行气于三阳,脾主行气于三阴,脾胃既有水谷之气行,从是三阴三阳各脏腑自受其燥金之郁者,亦必用胃气可得而通矣,天真等气之不达者,亦可得而伸矣”。对于七情所伤而郁结不舒、痞闷壅塞的诸气病证,重视详审起因,明辨何经,根据病变上下、脏气之不同而随经选药,分清利弊。如认为枳壳利肺气,多服则损胸中至高之气……同时从气化火的学术思想出发,指出诸气不能混作寒而类聚辛香燥热之药治之。

2.重视胃气

戴思恭在治病时强调顾护胃气的重要性。在中风的治疗上,主张宜大补气血,特别是谨养胃气,调理脾胃,言:“中后体虚有痰,不可峻补。热燥者,宜四君子汤和星香饮,或六君子汤和之。”在疟疾的治疗上,指出疟作之际禁用针刺,以免伤及胃气,待阴阳并极而退,胃气继而复集,邪留所客之地,然后治之;或当其病未做之先,迎而夺之。指出疟为外邪所致,必用汗解,但虚者先以人参、白术实胃,然后加药取汗。对妇人生产,也注重调理脾胃,补益气血。

3.重视未病先防

戴思恭十分重视未病先防,针对天地间唯风无所不入,风邪易导致人生病的现象,在《秘传证治要诀》中提出“避风如避寇,盖欲窒源以防患”的病因预防观。对一些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尤其强调要注意预防。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及方法,对当今一些急性传染病的预防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zeIsDgJYfahpSMiKeiam8/7Sxt7XSv9VQwyRpKI1J+RMTmR1/23J26nnAywwQ66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