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朱丹溪

一、生平事迹

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元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生于诗书世家,母家妻族均为儒学传家的“戚氏家学”。朱丹溪少孤,壮年因母病发愤为学,形式主要是自学,内容除《内经》等中医基础理论外,主要是当时盛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学。后因科举一再失利,朱丹溪受到沉重打击,“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于医致力焉”,此时他已年届不惑。后朱丹溪拜罗知悌门下,尽得其学,继承了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三家之说,奠定了医学思想的基础。

朱丹溪学成归来后,年已47岁,在故乡义乌行医济世,收徒著书,由于卓越的医学思想和医疗实践而名燥一时。朱丹溪弟子众多,盛极一时,仅学有所成、有姓名可考者即有20余人,其二传、三传乃至私淑弟子更不可计数。他众多弟子形成了强大的丹溪学派,不仅远播全国各地,而且影响深远,朱丹溪也被奉为一代大师。

二、学术贡献

朱丹溪受刘、张、李三家之学于罗知悌,取其长而去其短,参以江南气候潮湿、湿热相火为病甚多的地理特点及人多情欲过极、戕伤气血的社会风气,提出阳有余而阴不足之相火论,且在杂病的气血痰郁火辨证论治方面有独到造诣,卓然为一代大家。朱丹溪晚年应众弟子之请,著书多种,内容除医学外,还广泛涉及历史地理,现存医学著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金匮钩玄》《丹溪医按》5种,另有非医学著作《风水问答》,门人后学整理其学术之作有《丹溪心法类集》《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丹溪纂要》《丹溪先生治法心要》《丹溪摘玄》等。据统计,署名为丹溪撰著的书籍达44种之多,除本人手著及后人编著外,亦不免有书贾后人伪托盛名而刻者。

1.阳有余阴不足论

“阳有余阴不足论”是《格致余论》的重要篇章,系朱丹溪两大名论之一,也是丹溪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一名论讨论了人身阳有余阴不足的生理状态,阐发情欲伤阴的机制,进而提出一系列修身养性的方法,充实和完善了戒色欲的养生理论,因而是养生专论。

2.相火论

朱丹溪在《内经》“少火壮火”说的基础上,继承了河间火热论、东垣阴火说,并吸取了陈无择、张子和的若干观点,提出了相火的病理生理理论。“相火论”创造性地发展了内生火热理论,使中医学对火热证的病因病机、辨治规律认识都有了长足进步。

3.保护正气的治疗思想

保护正气的思想源于对疾病发生机理和药物性味的认识,朱丹溪的“张子和攻击注论”从疾病发生机制出发,认为疾病发生本身就有正气不足的一面存在,虚证属精气之虚固不待言,即使邪实证,其根本原因也仍在于虚。“病邪虽实胃气伤者勿使攻击论”从药物性能出发,指出“大凡攻击之药,有病则病受之,病邪轻而药力重,则胃气受伤”,治疗上须小心谨慎。基于对这两方面的认识,确立了“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的治疗思想。正气主要指气血,“人身所有者,血与气耳……血气者,身之神也,身既衰乏,邪因而入,理或有之”,所以朱丹溪孜孜与补气养血之治。这既是他气血论治的核心内容,也是保护正气治疗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临床特色

朱丹溪以善治杂病见长,主要表现在气、血、痰、郁、火的辨证论治方面。

1.气血辨治,重在护正

朱丹溪辨治气血重在其虚,孜孜于补气养血之治,多从气血不足的角度考虑问题,常主以四君、四物,体现了其护正的观点。同时认为“东南之人阴火易于升”,故补气多兼血药的阴柔滋润,而不取风药的升浮温燥。同样,朱丹溪认为茯苓是“暴新病之要药也,若阴虚者恐未为相宜”,虽利湿化痰常用,由于不符合滋润柔阴的特点,一般的补气方中很少选用。当然,朱丹溪并不主张一味蛮补。所谓“诸痛不可用人参,盖人参补气,气旺不通而痛愈甚矣”,即其例。

2.痰证郁证辨治,主以温散

朱丹溪从气机认识痰、郁诸证,气、血、痰、火、湿、食是郁证临床常见的六大类型,其中气郁为中心环节,尤其是痰证,更与气郁有密切关系。他认为内伤外感可致气血运行失常而为气郁之因,其中尤重火热和虚损两端。故朱丹溪主张以温散之法治疗郁结不散、气阻不运之证。苍术、香附、川芎是解郁要药,二陈是祛痰主方,俱借辛香热药以行之。虽然这一治法与其火热观点相冲突,但是朱丹溪通过寒热温凉的配伍制约,把辛热温散和寒凉清泻两大治法统一起来,成为其痰郁治疗的一大特色。

3.内生火热辨治,慎用苦寒

朱丹溪承河间余绪,研究湿热相火之病证,亦即内生火热。其治火诸法,可归纳为三,即郁火当发、实火可泻、虚火须补。郁火发法即同郁证证治;实火泻法要点在“降”,具体有下、通、清三法;虚火须补朱丹溪则效法李东垣,补气之中兼升、降、缓。且此治火三法都不主张纯用苦寒。 bsOCdEeeIEf9t7Ogbkfoi3JTTnJV+3QwFUXBW8DbxRunGoUART68fjiRPuFHYgx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