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吴绶

一、生平事迹

吴绶,生卒年不详,浙江钱塘人,明代医家。吴绶在《伤寒蕴要全书》序中说自己出身医学世家,三代从医,年轻时熟读《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但因“经意言简义奥,援引幽邃”,自觉天赋愚鲁,不能明其精要。曾想过放弃,后被家人训斥,又继续参悟,通宵达旦学习,仍不能参透其精华,故“访求师范,穷究诸书,申请详解”,历30余年,终有所得,后奉诏至京师入太医院,因侍药有效,升为御医,官至御医院判。后年老以疾告归。

吴氏临证技术高超,曾遇一名叫冯英的伤寒患者,诸医皆议用承气汤攻下,而吴绶视之曰:“将战汗也,非下症也,当俟之。”顷刻,果得战汗而解。吴氏精于伤寒之学,参考古今伤寒诸书,著成《伤寒蕴要全书》,流传于世。在伤寒研究方面,吴氏强调五运六气学说的意义和认识经络生理病理的重要性。

二、学术贡献

吴绶精研《伤寒论》,认为“其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与夫六经传变阴阳虚实,发汗吐下告戒谆谆,施治变化微妙无穷,实为济生之惠万世不易之大法也”。因历史原因,《伤寒论》原书缺损不全,令人遗憾。之前虽有众多书籍补充解析《伤寒论》,但吴绶认为不尽如人意,故广纳后世医家之精论及验方,“主倘取诸书,钩其玄者而附益之”,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康熙年间的《浙江通志》赞其“画图立说,究极元微”。最终于1504年编撰成书,名《伤寒蕴要全书》。

《伤寒蕴要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收录的验方为后世用药提供了参考,如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其序中引据古今医家书目共277家,其中就有吴绶的《伤寒蕴要全书》。其正文部分论述代赭石、龙胆、玄明粉等药时,多有引用《伤寒蕴要全书》中之小验方。《伤寒蕴要全书》亦是《伤寒论》理论研究的奠基之作。明代医家赵献可说:“待陶节庵《六书》、吴绶《蕴要》二书刊行,而伤寒之理始著。”清代医家汪琥评论该书“胜于陶氏六书”。在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后序中亦提到:“吴绶《蕴要》、节庵《六书》、王宇泰《伤寒准绳》、张路玉《伤寒绪论》,俱有裨于后人,即有功于仲景。”由此可见《伤寒蕴要全书》在明清时期的影响力。

《伤寒蕴要全书》分为四部:第一部主要写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五运六气,十二经络运行及传变,常用药味及其主治、归经、炮制等。第二、三、四部书则皆从一证、一症或某一方面问题着手,从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方药、预后调护等几个方面详细论述。该书是对《伤寒论》及经方的一次系统性整理和归纳。同时,也以《伤寒论》作为基础,搜集后世各医家的见解及验方,博采众家之长,归纳整理各病各证的诊疗方法。其用方既尊崇经方,又不乏时方,更是基于后世理解,在经方基础上灵活加减变通。既脱胎于经典,又不拘泥于经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扬。

三、临床特色

吴绶的《伤寒蕴要全书》受《伤寒论》影响颇深,书中使用频率较高,加减变化较多的7种类方分别为小柴胡汤类方、桂枝汤类方、四逆汤类方、理中汤类方、五苓散类方、四物汤类方、四君子汤类方,其中前五种之原方皆出自《伤寒论》。将二者主要使用的类方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吴绶不仅对《伤寒论》有所继承和发展,而且突显了其自身的学术特点。

1.注重气机通畅

所有类方中,条达枢机的小柴胡汤类方使用最为频繁、最为灵活。且吴绶最擅长使用的7种类方中,小柴胡汤能条达内外气机;桂枝汤能温通在表之气机;四逆汤能通散阴寒通里之气机;理中汤健运脾胃,能复气机之升降;五苓散通利小便,以通畅膀胱气机。

小柴胡汤常去人参、甘草、大枣,四逆汤去甘草,理中汤、五苓散去白术,四物汤去熟地黄,皆是畏其壅滞之性,易阻碍气机。小柴胡汤类方中常用化痰、除湿、利水之品,使气机畅通无阻;桂枝汤多配伍葛根、羌活、防风等祛风药,使表气正常宣透;四逆汤本有辛温之附子、干姜,又可配伍葱白,破阴回阳,解寒气凝滞;五苓散中常配伍茵陈、滑石等清热利湿之品,使湿邪从小便出而不滞于体内;四物汤与四君子汤配伍陈皮、木香、青皮、砂仁等理气导滞之品,气顺方能生血。

2.擅长攻补兼施

7类方皆攻补兼备,各有侧重。小柴胡汤类方、五苓散类方偏于攻,但小柴胡汤类方有人参、甘草、大枣补中,五苓散类方有茯苓、白术健脾;理中汤类方、四物汤类方、四君子汤类方偏于补,但理中汤类方中又有干姜、附子、桂枝温中散寒,陈皮、厚朴、丁香理气,白术、茯苓、藿香以助利湿;四物汤类方中有川芎,补血又不忘活血行血,四君子汤中有白术、茯苓等,既可健脾,又能利湿,二者又多用陈皮、木香等理气药,使补气血而不致壅滞;桂枝汤类方攻补兼施,有桂枝、麻黄、细辛等辛散之品,又有白术、当归、人参等补益之药;四逆汤类方为攻补一体,扶阳则寒自去。攻补兼施,可使攻邪不伤正,补虚而不壅滞,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攻补配比,以达通补的目的。

3.喜用寒凉药物

与张仲景比较,则能发现吴绶使用滋阴清热药更为频繁。小柴胡汤类方与五苓散类方的新增药物多有黄连、黄柏、栀子等清热解毒药,麦冬、五味子、知母等滋阴敛阴药。又有四物汤类方治疗血虚发热、热在血分证,多配伍柴胡、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牡丹皮、地榆等清热凉血药。此因二人所处时代、地域、社会条件等因素不同,吴绶对仲景经方进行的改良,更符合自己所处明代中期江浙地区的客观情况。同时,吴绶对温热病的辨治,对后世温病学辨治体系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ovH6JKfJzwzP8GNhenqhUZg+hVWK5vGErTIk5HhjlOUallQhSZMVYeZFqDrD7e9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