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陈言

一、生平事迹

陈言(1121—1189年),字无择,号鹤溪,又号沐溪,南宋青田鹤溪(今浙江省景宁县鹤溪镇)人。陈言长期侨居温州,从事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工作,也收徒授业,开展医学教育,是永嘉医派的创始人。他创立“三因极一”学说,撰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永嘉医派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二、学术贡献

陈言继承并发扬了《金匮要略》的三因说,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倘识三因,病无余蕴”。其辨识病因的主要依据是脉象,并由此建立起以病因、脉象为纲领的方剂学分类体系。

1.三因说

陈言综合了《内经》《金匮要略》的病因分类法,即以六淫病邪从外入侵者为外因;以七情太过,内脏郁发者为内因;而不由外邪或情志变化而病者,为不内外因。该病因理论把疾病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加以归纳分类后辨证求因,审因论治,通过分析疾病临床症状,探知发病原因,归纳证候类型,推测病理机制,并以此作为论治依据,使“三因论”立足于辨证论治,成为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论。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成书于宋淳熙元年(1174年)。全书共18卷,按病因分类,列180门,载方1000余首,辨证论治,条分缕析,详尽细致,内容丰富,后世称赞此书“文词典雅,理致简赅”。宋代之后的医学界,都非常注重该书的病因学意义,遵从并采用了陈无择的三因论,认为陈氏将复杂的疾病按病源分为外因六淫、内因七情及不内外因三大类,具体而全面,符合临床实际,而且每类有论有方,既有理论阐述推演,又有方剂加减运用,具有实用意义和价值。

2.四脉为纲说

陈无择提出“浮沉迟数”四脉为纲说,提出以“名、体、性、用”四字“读脉经,看病源,推方证,节本草”的主张。四脉为纲说对江西崔嘉彦西原脉派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元天历三年(1330年),张道中在所著《玄白子脉象纪纲图》中曰:浮沉迟数四脉,各统三脉,并为十六脉。其四脉为纲,十二脉为纪,以总万病。但识四脉,则十二脉之象可得而推。四脉为纲说与三因病因说有机结合,构成了陈无择完整的医学思想。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脉象分为七表、八里、九道三类,以浮、芤、滑、实、弦、紧、洪为七表病脉,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为八里病脉,细、数、动、虚、促、散、革、代、结为九道病脉,以七表病脉叙外感病,八里病脉叙内伤病,九道病脉叙不内外病,同时指出24种脉象所主病证及与之相应的二合脉、三合脉的主病。将二十四脉与人迎气口脉象部位相结合,可进一步区分病情之内外属性。此种分类方法将相关脉象与病因结合起来,既丰富了脉学理论,又为学者提供了脉学纲纪。

三、临床特色

1.喜用温燥

范行准先生归纳永嘉医派诸医家的学术特点时指出:“由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官书,并极普遍,所以当时医家很受影响,几乎所有的医方都以‘辛香温燥’之药为主要组成部分。”永嘉医派崇尚温燥,对于温热药物,多能结合自身实践拓展其应用领域。陈言治疗寒呕,喜用硫磺以温阳散寒,甚至和附子相伍,或以绿豆反佐。如用生硫黄丸、四逆汤治寒呕而脉弱,小便不利,身有微热者;用灵液丹治胃中虚寒,聚积痰饮,食饮不化,大便坚,心胸胀满,恶闻食气者,或妇人妊娠恶阻,胃中虚寒,呕吐不纳食者。以大辛大热之硫磺治疗呕吐似乎并不多见,陈言可称为医学史上的第一人。

2.注重顾护脾胃

陈言受温州乡绅余光远调制“平胃散”启发,领悟到胃气是人身的根本,“正正气,却邪气”是医疗第一要义,因此在平胃散的基础上增添药物,创制了“养胃汤”,载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其对寒呕的治疗,注意到在使用硫磺、附子等大热药物的同时,要求患者以米汤送下,体现了顾护脾胃的思想。

3.注重调理情志

陈言的三因说将致病条件和致病途径相结合,“外感六淫”与“内伤七情”是其中心环节。对七情致病的强调与重视也就成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系统深入研究的内容。他在“七气证治”中,主张药物与情志调理并举,以七气汤治“治脏腑神气不守正位,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忤郁不行,遂聚涎饮,结积坚牢,有如坯块,心腹绞痛,不能饮食,时发时止,发则欲死”。其病机特点为气虚,或有长期郁积,脏腑虚损,或惊恐气机散乱,故用人参、炙甘草以益气,佐以半夏、桂心行气。又以大七气汤治七情为病之实证。言:“喜怒不节,忧思兼并,多生悲恐,或进震惊,致脏器不平,憎寒发热,心腹胀满,傍冲两胁,上塞咽喉,有如炙脔,吐咽不下,皆七气所生。”实即仲景半夏厚朴汤而扩充其用。 pSm7skLTjn2XtY4MR5bAa5XG6UDetcFqSHTXwzfjsazFKCw0ie8jyq2xyf7+xf4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