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硕(生卒年不详),字德肤,南宋处州府永嘉(今浙江永嘉)人,庆元年间官至承节郎、监临安府富阳县酒税。为永嘉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陈无择的入室弟子,著有《易简方》,一时流传甚广。
永嘉医派诞生于南宋时期,追求删繁就简,由博返约,王硕所著的《易简方》集中代表了这种趋向,成为永嘉医派的学术主干。《易简方》正文主要内容有三:一是“㕮咀生药料三十品性治”,载人参、甘草、附子等三十味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二是“增损饮子药三十方纲目”,是全书的主要部分,载方三十,附方一百,分别介绍诸方组成、功效、主治;三是“市肆丸子药一十方纲目”,介绍成药十种。
《易简方》中首列“增损饮子药三十方纲目”及“市肆丸子药十一种纲目”,后则相应列出了30首古方的组成、适应证、加减变化及10种丸药的处方、剂量和制作方法。这种先列纲要、后逐一详细介绍的编著方法,条目清晰,十分便于读者查阅,在宋以前的书籍中是非常少见的。在方药纲目中,王硕总结了这些方的主治证候以及适应证,起到了提纲掣领的作用,所以十分方便临床使用。王硕也言“家有其书,凡遇疾病,一批阅之,了然毕见”。《易简方》也正是本着“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的原则,所以才能盛行于世,深受欢迎。
《易简方》将古方进行总结,对其中有代表性的方剂分类整理,将其中主要作用或主治病证相同的方剂集中在一起,列于首方之后,以便选取使用。例如三生饮为治卒中之代表方,王硕将其中可以治卒中的方剂星香散、附香饮、醒风汤、小续命汤等都附于其后。同时也指明这些方剂的区别之处,以供临床选用。他指出同为中风,由于有不同的发病因素,所以有不同的表现,这时就须求其要领,提出总治之法,然后根据不同的表现选用不同的方剂加减使用,这样“以类而求,自可获愈”。
王硕指出“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所以在他的整本书中,只选取了30首古方,10种丸药。虽然所载方药不多,但却颇具代表性。王氏选方以外感杂证、内科急证为主,其自序曰:“凡仓卒之病,易疗之疾,靡不悉具,以备仓卒之患也。”他所选用的方皆为临床常用的验方,“以所验治方,抄其剂量大概,以备缓急之需”。书中所选的大部分处方,在现在临床中仍被广泛应用,如真武汤、四逆汤、平胃散、二陈汤、四君子汤等。选方虽少,却极具代表性,实用性很高。王硕亦言“病稍轻者,对方施治,自可获愈,或未全安,亦可藉此以挨招医”,足见王氏对其书的临床实用价值是很有把握的。
《易简方》选方虽然不多,但是对所选取的每一首处方都论述精详,以便使用。如指出妇人产后下血过多,发为寒热,可用大建中汤。但又明确了有痰饮停留之人,则难用此,盖当归、地黄与痰饮不得其宜,反伤胃气,因而不进饮食,遂成真病,致不救者多矣。又逍遥散用治女子血虚劳倦,五心烦热,但对病后虚损发热则不宜用药,而应灸膏育俞,轻者灸五十壮,重者灸三百壮。正是由于对每一首方都进行了较详尽的介绍,所以“道途修阻,宁无急难,仓皇斗捧,即可辨集”。
由于《易简方》所选用的多是较有代表性的方剂,故很多方剂可在其他方书中见到,但其论述却精详而不雷同。比如同是四逆汤证,在《伤寒论》《易简方》中都有记载。《伤寒论》中简要记述了四逆汤的适应证为少阴病阴盛阳虚的四肢厥逆证及少阴阴寒上逆之证。对于方后加减及其他可能出现的变证很少提及。《易简方》中则对四逆汤的适应证及方后加减等进行了详细分析,但药物用量却比《伤寒论》中少得多。尤其是对临床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证候都进行了详细分析。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方》中收录了不少简单易行、取材方便的验方。如“盛夏于道途间,为暑气所中,仓卒无汤”,治应“急扶在阴凉之处,切不可与冷水,掬路中热土于脐下,令热彻肌肤,温暖即渐苏醒”。又如“体冷无脉、气息欲绝之人,灸其气海、丹田,以葱一束,索缠如饼大,切去根叶,存白二寸,以热火燃一面,令通热,勿至灼人,乃以热处着病人脐下,上以熨斗盛火熨之,温则易以他饼”。
养胃汤为陈无择所创,王硕列该方于《易简方》中,经其发挥,主治范围远超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胃虚寒证,并不限于“似感冒非感冒”“如疟非疟”。王硕认为,不问伤风伤寒,可以为发汗不惶内外,可以之养胃和中,更兼四时瘟疫,饮食伤脾,发为疟,均可为治。王硕大大扩充了养胃汤的用法范围,许多见解亦颇有独到之处。如其论养胃汤组方九品,并无一味发汗解表药,而可治风寒表证,主要是藿香辛温芳香,有发汗作用。
永嘉医派由于受到官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处方都以辛香温燥之药为主组成,这一用药习惯在《易简方》中体现得最为突出。《易简方》所备三十味生料药中,辛温燥热就有二十味之多,如温里祛寒药附子、干姜、肉桂、丁香,辛温理气药木香、橘红、枳实、厚朴,活血药川芎,化湿药苍术、藿香、草果,辛温解表药麻黄、白芷、细辛,化痰药半夏、天南星,而补益药仅有人参、白术、甘草、当归、白芍、五味子,苦寒药仅黄芩一味。所载三十方中,大多性辛燥温热,如祛寒方三生饮、姜附汤、附子汤、四逆汤、真武汤、理中汤,祛湿化痰方养胃汤、平胃散、二陈汤、四七汤、渗湿汤、降气汤、缩脾饮、杏子汤、芍辛汤、温胆汤等,补益方仅为四君子汤、白术散、建中汤等少数几个,而寒凉泄热方竟无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