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肱(1068—1125年),字翼中,自号无求子,晚年更号大隐翁,浙江湖州吴兴人,为著名的伤寒八大家之一。曾于宋元祐三年(1088年)中进士,徽宗朝授奉议郎、医学博士等职,人称“朱奉议”。周密《齐东野语》载:“肱,祖父名承逸,为湖州孔目官。父名临,字正夫,皇祐元年进士,官至殿中丞。兄名服,字行中,官至集贤殿修撰。弟名彤,以学问道德著称乡闾。”朱肱则于元祐三年中进士。朱氏堪称儒学世家,里中称之为“一门三进士”,即临、服、肱三人也。
朱肱中第后曾任雄州(即今雄安新区)防御推官等职,因直言上谏、陈诉时弊而被罢官,乃隐居杭州大隐坊,潜心医学。阅读大量著作,如《内经》《难经》《千金方》《伤寒杂病论》《外台秘要》《中藏经》等,长年的读书积累使其医学造诣极高,学术涵养也极为深厚。他苦心研究伤寒,“考古验今,首尾二十一年”,于大观二年(1108年)著成《无求子伤寒百问》一书,因张仲景居住南阳,《伤寒论》曾被华佗称为《活人书》,故朱肱在政和元年(1111年)将《无求子伤寒百问》增补至二十卷后,更名为《南阳活人书》,即《类证活人书》。当时朝廷大兴医学,“求深于道术者,为之官师,起肱为医学博士”,朱肱乃于政和四年(1114年)负责朝廷医药政令,政和五年(1115年),又因“坐书苏轼诗”,被贬达州(今四川达州)。次年,复职朝奉郎洞霄宫。史载其由达州返京途中,路经洪州时听闻宋道方医道高超,乃携《类证活人书》求教。经“指驳数十条,皆有考据,肱惘然自失”,返京后重作修改。故《类证活人书》重刊时,附记有“乙未秋,以罪去国。明年,就领宫祠以归”的记录。政和八年(1118年),朱肱著《内外二景图》三卷。他还攻于酿酒,著《北山酒经》三卷。
朱肱的代表著作是《类证活人书》,他继承古人理论而不拘泥于古人之言,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均有许多新的观点。朱肱提出《伤寒论》“世人知读此书者亦鲜,纵欲读之,又不晓其义”,他认为是“大率仲景证多而药少,使皆如仲景调理既正,变异不生,则麻黄、桂枝、青龙用之而有余,以后世望圣人难矣”之故,遂借其他著作学说来填补伤寒理论及方药之不足,言:“今采《外台》《千金》《圣惠》《金玉函》补而完之,凡百有余道,以证合方,以方合病。虽非仲景笔削,然皆古名方也,譬犹周易参同平严合论,步骤驰骋,不外乎圣人之意。”朱肱指出“仲景药方缺者甚多”,如《伤寒论》中浅述了“阴阳易”,但关于其病因病机尚未明确说明,故他在继承仲景阴阳易学说的基础上引进《内经》中关于“阴阳交”的论述。《类证活人书》曰:“《素问·热病论》云:温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谓之阴阳交。”即热邪入侵阴分,阴气与之抗争,然阳盛阴无以抗争,从而导致脉不静反躁急、汗出热不解、狂言不能食的阳热之证,谓之阴阳交。再如朱肱引用《太平圣惠方》中治疗阴毒证的方剂补充于伤寒阴毒证的治疗中,这些内容使伤寒学说成体系化,更加全面合理,并奠定了宋代以后伤寒学说的发展趋势。
《类证活人书》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将《伤寒论》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问答的形式进行了阐述,进一步发展了伤寒学术理论,起到了推广张仲景学术思想的作用。正如《医剩》所言:“宣乎世之言伤寒者,至知有《活人书》,而不知有长沙之书也。”“伤寒唯《活人书》最重、最备、最易晓。”清代徐灵胎对该书进行了高度评价,言:“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张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可见该书对张仲景伤寒学说的传播范围之广甚于《伤寒论》本身,“使遗惠天下后世”。
朱肱所著《活人书》对《伤寒论》的研究,首创以方类证的整理方法,并大胆指出《伤寒论》证多、药少、缺方的不足,选取《外台秘要》《千金方》《太平圣惠方》等书中的方剂,充实了内容,还论述了妇人、小儿伤寒和一般杂病的治法,又增方74首,不但精确地阐明了仲景心法,而且善于发挥和创新,对后世研究和应用《伤寒论》作出了很大贡献。
朱肱用足三阳三阴六条经脉的循行部位及其生理病理特点,论证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转归的机理及其划分传变的先后顺序,即后世研究伤寒所称的“经络学说”。朱肱认为只有重视经络,才能使证有所归属,治法有章可循。因此,辨清经络是准确辨证的前提和基础。朱肱用“经络学说”来论证伤寒三阴三阳病证阐明伤寒病证的病位问题,同时用“经络学说”来阐发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伤寒六经主证及六经的实质。他认为伤寒三阴三阳即是六经,而六经的实质即足三阴三阳六条经络。
朱肱在分经辨证以定病位的同时,又十分重视病证的病性问题。朱肱强调用问诊来查证病证循行部位以确定病证位于何经,脉证合参以辨别伤寒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他强调表里阴阳是伤寒辨证的大纲,尤其是阴阳两纲最为重要。
脉证合参以脉分析疾病病因病机及辨别病证的性质,并凭脉诊断疾病及处方用药,预判疾病转归及预后。并将常见的主要脉象,按阴阳表里的性质进行分类,即所谓“七表阳也,即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阴也,即迟、缓、微、湿、沉、伏、儒、弱”,这种分类方式成为后世类脉的纲领。
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反复强调了辨病的重要意义,并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应先确定病名,如不先辨明疾病的病名,则辨证无据可依,治法亦无章可循,遣方用药亦无准则。“正病名”的实质是强调辨病论治,朱肱强调病名诊断并十分重视鉴别诊断,通过辨病以达到辨证的目的,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是辨证的基础,辨证辨病互为补充,同中求异辨病证,相似之症重鉴别。
朱肱认为仲景证多方少,论方药加减而补其不足,遣方用药的原则是必须方证相合,遣方应根据四时节气、地域差异及人体不同体质而灵活加减,不可执方疗病。朱肱认识到妇人与小儿的体质特点,指出了二者伤寒遣方用药应注意之处。风寒营卫之辨(即“二纲鼎立学说”)来源于朱肱的《类证活人书》,他认为伤寒非“传足不传手”,也非“以寒热辨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