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医学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技艺传承现象,是中医学术传承和进步的活态和动态载体之一。浙派中医的发展和世家医学的传承模式相互依托,并承载于浙江独特的自然气候环境、个人体质禀赋、生活习俗的地域特点之上,逐渐形成了浙江本土世代相传的中医文化。浙派中医内科的世家医学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包括了家学精神的砥砺,家传经验的世代传承,又包括了家学的变迁与发展。
浙江的家传中医始于南北朝时期,当时钱塘著名医家徐之才,从他的五世祖徐熙以下传至他的兄弟,六代人中就有11位名医,是国内中医史有据可查的最早的世医家族的实例。这些世家各怀绝技,他们所创的行之有效的家传医学经验与方药,有流传达40多代、绵延1000多年者,充分反映了地域特色,为浙派中医的宝库增光添彩。
姚氏世家是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县)地区的世家大族,其家族传承延续数代而不衰,而医学一术,以姚菩提为始,姚僧垣为盛,姚最为承,三世传承。创始人姚菩提,史料记载不多,为南朝人,曾在萧梁时期担任过交州高平县令,《周书·姚僧垣传》载其“尝婴疾历年,乃留心医药”,从学习《内经》《难经》等典籍入手,并深入民间医治疾病,积累了诊疗的知识经验。梁武帝“性又好之,每召菩提讨论方术,言多会意,由是颇礼之”。《净业赋》中记载梁武帝“四体小恶,问上省师刘澄之、姚菩提,疾候所以”。从以上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姚菩提常与梁武帝探讨医理,深受梁武帝信任并为其诊病,姚菩提的医术可见一斑。
姚僧垣(499—583年),字法卫,姚菩提之子,《周书》卷四十七为其列传,是记录姚僧垣生平事迹的重要参考。姚僧垣幼年时便天资聪慧,年二十四,即传家业,综合史料记载,此“业”即医术,可见姚僧垣24岁时开始学习医术。36岁时,正式步入仕途,任临川嗣王国左常侍,几经辗转,至45岁时回到政治权力中心,被任命为殿中医师。2年后,姚僧垣凭借过硬的医术,被提拔为太医正。他身处的时代是动荡的时代,之后几十年,他曾为梁武帝与叛军英勇作战,最终兵败为叛军所俘,也曾因战乱避世,携妻儿暂避一隅,曾遭遇侯景之乱、荆州之围,也曾两度封公封伯。但无论世事命运如何起伏,姚僧垣始终凭借卓越的医术受到尊重优待,从南齐、梁、北周到隋,历经九位君王,担任了数个大小官职,85岁逝世,官至从一品,死后追封荆、湖二州刺史。有关姚僧垣政绩的史料不多,他名留青史的是精妙绝伦的医案、精湛的医术及他虽已散佚但依然被视为珍宝的十二卷《集验方》。《周书》载姚僧垣“僧垣医术高妙,为当时所推,前后效验,不可胜记。声誉既盛,远闻边服。至于诸蕃外域,咸请托之”。
姚最是姚氏内科的第三代传人,任隋蜀王司马,随父入关中,他习医道,可以说是“被迫”。《周书·姚僧垣传》载“最幼在江左,迄于入关,未习医术”,因当时的社会重义理而轻“杂艺”,世家大族的子弟以学习医术等艺为耻。至天和中,北周齐王宇文宪奏高祖,“遣最习之”,姚最于是始受家业,“十许年中,略尽其妙。每有人造请,效验甚多”。后隋建立,姚最也因家族和自己的医术得到隋文帝的重视。著有《本草音义》三卷。
因所处年代久远,姚氏内科的学术及临床特色只能通过为数不多的史料中窥得一二。且姚僧垣的代表著作《集验方》原书已散佚,幸而在《外台秘要》《医心方》等方书中有部分收录,通过对姚氏医案及著作的研究,现将姚氏内科的学术理论及临床特色总结如下。
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辨……脉证并治”体现的以辨病机为主的体例不同,姚氏内科所展现的辨证论治思想是准确精妙的。
姚僧垣最著名的一个医案体现了分阶段辨证的思想。公元575年,姚僧垣随周武帝于文邕东讨伐北齐,武帝突然出现口不能言、脸(睑)垂覆目、一足短缩的症状,急召姚僧垣诊病。姚僧垣诊察后判断武帝为诸脏俱病,不可一同医治。按照行军的轻重缓急,先治其口,武帝服药后很快便可以开口讲话。然后又治好了武帝的眼睛、腿。其他人都以为周武帝的身体康复了,但姚僧垣预判了武帝的疾病预后不佳,果然不久后武帝便去世了。周武帝所患的疾病,根据描述的症状很有可能是中风,对于复杂的病机,姚僧垣根据病情及患者的实际情况,分阶段治之,药之所至,病之所愈。
另一个案例是北周武帝保定四年,时任金州刺史的伊娄穆患了怪病,从腰部到脐部的身体好像有三条绳索束缚,下肢痿痹疼痛不能行走。姚僧垣为其切脉诊察后开了三剂药。伊娄穆服第一剂后上缚即解。服三剂后上、中、下三缚全部解除。但两腿仍然痹痛,挛弱无力。姚氏改用散剂,伊娄穆双腿便稍能屈伸。姚僧垣嘱其“终待霜降,此患当愈”。果然,霜降之后,伊娄穆便行走自如。两个医案虽然都没有留下具体的方药,但是从姚僧垣诊疗疾病的过程可以看出他辨证之精准,遣方用药疗效之迅奇,剂型变化之丰富,判断预后之神妙。
而在《集验方》中,这种辨证分型论治的思想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姚僧垣将淋病分为五淋,即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且详细描述了各种淋证的症状。治疗痢疾载有赤白痢、冷痢、水谷痢、杂痢、泄泻不禁等诸方,如治热水谷痢用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栀子、乌梅、黄柏)清热涩肠,治疗杂下用乌梅丸(黄连、黄柏、熟艾、附子、甘草、干姜、乌梅)。难怪任应秋主编的《中医各家学说》中,将姚僧垣《集验方》列于“六朝诸家经验方”之一。
梁武帝曾赞赏姚氏,说他“用意绵密,乃至于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对姚氏诊病辨证的功力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和认可。
姚氏内科家传医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用药的精准把握。梁武帝曾经因身体发热,欲服大黄以泄热。姚僧垣劝诫道:“大黄乃是快药,然至尊年高,不宜轻用。”但自信的武帝并未听从,还是服用了大黄,遂致病情危笃。《周书》又载,梁元帝曾患有心腹疾病,众医生讨论诊治之法,皆认为皇上至尊至贵,不可轻率用药,宜选用平和的药物,以渐渐宣通。姚僧垣则通过元帝洪实的脉象,认为是内有宿食积滞之故,劝告元帝“非用大黄,必无差理”。梁元帝服药之后,果然泻下宿食,因而痊愈。同样一味大黄,姚僧垣面对两位皇帝,根据他们不同的病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最终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正如姚氏所料。
可见,姚氏在遣方用药上,根据不同的疾病、证候、体质有不同的见解,心思细密,用药得宜。
温胆汤是治疗胆寒痰郁的经典名方,此方据考证,其源头正是姚僧垣《集验方》第五卷,原书虽已佚,但在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及王焘的《外台秘要》中收录了此方,二者对《集验方》温胆汤的组成和主治描述基本一致,《外台秘要》载其“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方。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橘皮二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甘草一两。(《备急千金要方》作橘皮三两,枳实二两,余相同)”。胆为清净之府,喜静而恶扰。故温胆汤原方以生姜为君,温散少阳胆腑之虚寒;半夏、陈皮性辛温,理气化痰、燥湿和胃止呕,竹茹性甘、微寒,可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佐以枳实导滞化痰;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全方虽性偏辛温,但有寒凉之制,温凉并用,理胆和胃,通利少阳枢机,使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如是则复其宁谧,诸症自愈。
至南宋时期,陈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温胆汤化裁运用,在卷九、卷十中论述“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在药味变化上,首先是减少了生姜的用量,由四两改为五片,减弱了温胆散寒的功效,并增加了茯苓、大枣,增强其安神宁心、和胃燥湿之功。在病机的认识上,指出“心虚胆怯,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并扩展了主治病证。汪昂在《医方集解》中评论此方,曰:“此足少阳、阳明药也。橘、半、生姜之辛温,以之导痰止呕,即以之温胆;枳实破滞;茯苓渗湿;甘草和中;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肺金即所以平肝木也。”以达不寒不燥而胆常温的功效。
现代医家所言之温胆汤,多指衍化后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组成,多用于治疗少阳胆腑不宁,中焦痰阻气滞产生的诸症,如惊悸怔忡、失眠眩晕、呕吐纳差等。此方也被收录于《中医内科学》《方剂学》《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等书籍中。
“崔嵬怪石立溪滨,曾隐征君下钓纶。东有祠堂西有寺,清风岩下百花春。”这是初唐四杰的王勃在路过楼塔时写下的赞美诗句,楼塔位于浙江萧山最南端的丘陵地区,地处萧山、浮阳诸暨之要冲。据《仙岩楼氏宗谱》记载,楼塔“楼氏始祖楼晋于公元897年,从义乌迁居于此”,在唐末形成了集镇,此后楼氏一族在这里定居,受两浙文化博纳兼容和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慢慢形成了儒而通医的家风,楼塔也逐渐成为滋养孕育名医的土壤,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被民间尊称为“神仙太公”的楼英。
楼氏家族是非常庞大的氏族,楼英的曾祖父楼文隽(1221—1295年),字元英,号澄斋,家中排行十七,聪慧好学,精通经史、天文、历算、阴阳、医药。宋开庆中,秘书少监洪公荐于朝,授登仕郎行在院检阅,称检阅公,不久,因父病辞官,回到家乡业医。
楼英的祖父楼寿高,字云齐,号云斋、南山。他同样才华横溢,却不愿做官,认为读书的目的是“明道达行”,于是隐居楼塔,嗜学业医。《仙岩楼氏宗谱·云齐公列传》载:“公天资挺出,目之所阅不忘,笔之所撰不加其点,元世祖至元己卯科,年二十四,以尚书艺捷浙闱,如公学业魁元天下,勒名元廷,犹如拾芥。特慨先人世受宋恩,不旦争分闰位,甫掇科名,终成灰冷,专以读书、谭道、奉亲、课儿为乐,潜隐不仕,而家资累万。”他建了“排翠楼”供子孙读书,收藏了大量的书籍,并聘请名儒教授子孙课业,此后楼塔的几代人都因此受益,读书氛围浓厚,书香代代传承,为楼氏世家崇学重道的家风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楼英之父楼友贤(1298—1359年),后改名咏,字信可,号仙岩耕耘叟,喜《易》善诗,尤精于轩岐之学,楼氏至楼友贤一辈于医药学研究更有造诣,他曾说,贫欲资身,贱欲救世,莫如行医。《仙岩楼氏宗谱·处士友贤公传》记载楼友贤美髯长身,仪表非凡,与里人胡允文、杨维祯、郭思道同学于乡先生胡思梅先生门下,人称“浙东四俊”。其余“三俊”皆走上仕途又官运坎坷,楼友贤因此对入仕途更无念想,他的连襟戴士尧与名医朱丹溪是挚友,戴士尧之子戴思恭(字原礼)拜朱丹溪为师,因此友贤常与朱丹溪切磋经史、医学,成了师友之交。因此,楼友贤贯通《内经》之旨,深究丹溪之学。《仙岩楼氏宗谱·处士友贤公传》提到,楼友贤“处心慈良乐施,与喜交游,好积阴功,家虽穷,未尝一毫妄取于人”。
楼英生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卒于明建文三年(1401年),字全善,一名公爽,号全斋。《仙岩楼氏宗谱·全善先生楼府君墓铭》描述楼英的生平,曰:“先生儒学子,少嗜书尚志,揭其室曰真实心地,于道早有所闻,专尚力行于经史、天文、地理,无所不习,而尤邃于医,唯不好佛老书。”性格“素厌寰尘,轻财帛,隐居元度岩,读书采药”。楼英自幼聪颖,得益于家学渊源及优良的家风,博览群书,潜心医道,4岁识字,7岁读《周易》,12岁读《内经》。13岁时,孝顺的楼英见母亲之病被名医戴思恭治愈,更是坚定了他行医的理想,于是拜师戴思恭学习。20岁时,楼英开始正式行医。“隐仙岩洞,勘李东垣、朱丹溪不传之秘。”31岁时,他广泛收集资料,于清燕楼研习经典,接诊患者,收集病案,收徒授业,会客交流,编撰《医学纲目》等书,历经30余年,终成大器。
《仙岩楼氏宗谱·全善先生楼府君墓铭》还提到明洪武十年(1377年),楼英曾被朱元璋召见治疾,曰:“遨游金陵,明太祖高皇帝闻名召见,调治俱合上意,命官医院,固辞还。”“其自得之功,殆过于古之以医名家者,声誉播于江湖,闻于朝署,朝廷将遂用之,以老得赐归。”楼英闻名的不仅是他的医术著作,更有他高尚的医德,他曾说:“吾之医得于天授,将以济吾欲,乃今不俾于行,是达于天也。又曰世人得一秘方,往往靳而不以示人,盖欲为子孙计也。吾今反之,将以惠天下,非求阴骘也。”
楼氏著作甚丰,除最具代表性的《医学纲目》外,还有《内经运气类注》《仙岩文集》《参同契药物火候论释》《江潮论》《仙岩日录杂效》《守分说》《正传录》等著作。其中,《医学大纲》全书结构紧密,条理清晰,博采群书并结合楼英本人的临床经验,集《内经》及历代医家方书、文献之大成,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楼英之后,楼氏家族的医学传承并未中断,跟从他学习医术的主要是楼氏本族后生。楼氏有三子,长子名“衰”,次子名“裿”,三子名“师儒”。幼子楼师儒,自号“水南先生”,跟随楼英学医,继承其父之志,终生致力于医术,德艺双馨,闻名乡里。师儒著述甚丰,撰有《水南文集》《丙申吟稿》《正草辑要》《稽源备考》等著作,传于后人,惜均散佚。楼英之侄楼维观也自幼跟随楼英学习,学问渊博,名扬浙东,后与师儒共同编纂了楼氏宗谱。其余楼氏后人如楼克明、楼岩、楼启元、楼邦源、楼忠显、楼铭璋、楼延臣、楼国楝等均以医为业,大多是根据楼英的《医学纲目》自学成才。楼塔镇自楼英后一直到民国时期,医药氛围浓郁,小小一条街上就同时存在着5家药铺,即天元堂、回春堂、万裕堂、同仁堂、义信堂,虽然这些药铺今已不存,但走在楼塔古街上,参观药铺遗址,仍能感受到楼英的济世精神在当地的延续。
元末明初,正是局势动荡的时代,楼英及楼氏家族于仙岩宝地,读经问道,行医济世,造福一方百姓,他精湛的医术、集大成的医学著作、“惠天下”的济世精神都流传至今,成为宝贵的知识及文化财富。
楼氏自幼攻读《易经》之学,除医理之外,亦善易理。在他的著作中,《内经运气类注》对《素问》中关于运气条文的内容进行了详细注解,并配以图画帮助理解,见解独到。另有“周易参同契药物火候图说”“江潮论”“守分说”专篇,也体现了楼英深厚的易学思想。
阴阳五行的易理也被楼氏融入他的医学思想中,在其代表作《医学纲目》的自序中写道:“盖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其禀于人身者,阴阳之气,以为血气表里上下之体;五行之气,以为五脏六腑之质。由是人身具足而有生焉……故禀阴阳五行之气浓者,血气脏腑壮而无病;薄者,血气脏腑怯而有病。阳多者,火多,性急而形瘦;阴多者,湿多,性缓而形肥。阳少者,气虚、表虚、上虚,而易于外感;阴少者,血虚、里虚、下虚,而易于内伤。”指出了阴阳五行是人体的物质基础、体质形成和致病特点。
同时,楼英将阴阳五行之理统领气血、表里、上下,以指导临床诊治疾病,明确了调和阴阳脏腑的治疗原则,他强调凡诊治疾病“必先分别血气、表里、上下、脏腑之分野,以知受病之所在;次察所病虚实寒热之邪以治之。务在阴阳不偏倾,脏腑不胜负,补泻随宜,适其病所,使之痊安而已”。他昼读夜思,废餐忘寝者30余年,“始悟千变万化之病态,皆不出乎阴阳五行。盖血气也,表里也,上下也,虚实也,寒热也,皆一阴阳也;五脏也,六腑也,十二经也,五运六气也,皆一五行也”。足可见其对阴阳五行之理的尊崇。
《医学纲目·自序》言:“英爰自髫年,潜心斯道,上自《内经》,下至历代圣贤书传,及诸家名方。”深厚的家学底蕴、丰富的藏书,以及“设义仓、立义学、延名师、奖才俊”的家风,使楼氏之学,严谨而明辨,他既有扎实的《内经》基础,又博采诸家之长。“凡经有衍文错简脱简者,一以理考而释正之。传失经旨,众论矛盾者,各以经推而辨明之。”不盲从一家一派之言,以理推之,以实际临证效果论之,求真务实,皆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从《医学纲目》的编撰体例中,亦可窥见楼英的学术思想。每部之中,病证、治法、方药,各有区别;治法皆以正门为主,支门为辅,如心痛为正门,卒心痛等为支门;凡门分上下者,其上皆《内经》之原法,其下则为后贤之续法,诸家之异同得失,得以触类旁通。
同时,楼氏的学术思想受到丹溪学派的深刻影响。《仙岩楼氏宗谱·宗望公列传》记载:“全善公之学,得于朱丹溪友益为多,因嘱公必住从事,故得其真传。”虽楼英并未直接拜朱丹溪为师,但戴思恭为丹溪弟子,并与楼英父亲关系密切,因此由于师从戴思恭的缘故,楼英得以了解朱丹溪,并私淑丹溪的学问。楼英在书中大量引用丹溪的思想观点,涉及后者的著作包括《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等,如《医学纲目》卷四、卷九引用了丹溪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等。同时,对于金元四大家其他三位的学术思想也多有借鉴。
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非常繁盛的时期,呈现出医学大家众多、医学派别林立、学术流派争鸣的盛况,医家各有所长,各有其理,楼英言:“仲景详外感于表里阴阳,丹溪独内伤于血气虚实,东垣扶护中气,河间推陈致新,钱氏分明五脏,戴人熟施三法,凡历代方书甚众,皆各有所长耳。故后世用历代之方治病,或效、或不效者,由病名同、治法异,或中其长,或不中其长故也。”
楼英认为,诊治疾病应以辨证论治、审证求因为本,主张同一疾病须明晰辨别,证不同治则不同。“病有同其门者,立枝门以附之;法有同其标者,立细标以次之。”如他提到:“恶热病,热病之名同,但治法异,四君治血实之热也,四物治血虚之热也,白虎治气实之热也,补中治气虚之热也,麻黄治表热也,承气治里热也,四逆治假热也,柴胡治真热也,泻青、导赤、泻白、滋肾、泻黄治五脏热而各异也。”抓住不同的病机,分析不同的证型,同时明晰脉证,那么诊断必然有法度,治疗自然有效果。
余杭姚派中医内科是杭嘉湖一带重要的中医流派之一,在浙北、上海、苏南有较大影响。
姚梦兰中医内科以余杭仁和永泰姚梦兰为奠基人物,传承至今170余年。奠基人姚梦兰,名仁,字仁斋,号梦兰,以号行,清仁和永泰钱家兜(今余杭区獐山镇)人。姚梦兰为晚清浙江四大名医之一,擅治温病、虚劳、湿热,精内、妇、儿诸科。初习儒,年长后患肺痨病,垂死。被瓶窑镇回龙寺老僧接至寺中,授以气功,每夜相对静坐,年余病愈。又授以技击,竟成伟丈夫。从此改学医术,刻苦钻研,终成良医。40岁后,医名大振,在杭、嘉、湖一带享有盛誉。远近求医者,日逾百人。平时乐善好施,贫病者求治,不收分文。
姚梦兰受业弟子颇多,遍及江苏、浙江两省。其子姚耕山、良渚莫尚古、平宅马幼眉,声名尤著,人称“三鼎甲”。名医叶熙春师莫尚古,史沛棠师姚耕山,高如章师马幼眉皆姚梦兰之传人。姚梦兰著有《医学大成》手稿,惜遗失,现只剩其子姚耕山抄录的医案手稿数页。姚梦兰早年习儒的启蒙老师俞生辉之子俞奕侧从姚梦兰习医,他为答谢师恩,悉心传授,始终不以师徒相称。俞氏擅治痨病,行医乡里,也颇有声誉。后自成一支,然与姚氏内科渊源甚深。
170余年来姚派中医内科已相传七代,传人辈出,迄今已有三百余人,其中第三、四代传人中叶熙春、史沛棠、李学铭、史奎钧均是国家级名中医。现存著作有《姚梦兰医案》和手抄《医灯集焰》。姚梦兰中医内科于2009年获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定鲁硕彦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俞建卫、王建定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姚派中医内科运用中医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等基本理论,以温病学说为基础,秉承清初名医叶天士思想,吸取伤寒、温病家之优点,又博采众长,熔于一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主张祛邪为先,邪去则正安;以胃为本,注重后天调摄;用药主张轻灵等。姚梦兰独有的“香炉烛台”型处方书写格式带有传奇色彩,成为姚派的特征。历代传人宗其温病之旨,又代有发展,到第三、四代达到鼎盛,影响遍及浙江省内外。
吴氏中医是嘉善乃至嘉兴市比较著名的中医流派,其医疗范围广,不仅擅长内科,对温热病、痹证等也有丰富的经验,对舌诊也有独到的研究。吴氏内科创始人为吴炳,字云峰,生活于清代嘉庆、光绪年间,嘉善人。禀性颖慧,15岁就喜好易学、天文、兵法,后跟张希白学医。张希白,名仁锡,清代乾隆嘉庆间人。原籍青浦(今上海市),精于流行病的诊治,后来移居魏塘(今嘉善县),医声更振,晚年著《夺锦琐言》《四言药性》《痢证汇参》等。吴炳以医术济世,享誉嘉善、上海一带,特别注重“学、问、思、辨”四字。光绪二年(1876年),写成《证治集腋》(一名《证治心得》)12卷,这本书内容“半出古人,间有自己论说及半生临证所得”,深入浅出。吴氏治学严谨,主张由博而约,必须“厚积”而得“薄发”,他门人很多,凌文炳、周经魁、莫镛、丁友渔、周倬云等,都有医名,其子树人,继承家业。
吴树人,字仁培,生活于清代咸丰、光绪年间,嘉善人。曾参加科举考试,高中后不愿当官,于是跟随父亲吴炳学医,他抱有济世之心,德高技精,医名超过其父,学识、经验都很丰富。除纂注《证治心得》外,还有《延陵医案》遗世。
吴树人学生陈良夫,名士楷,号静庵,生于同治八年(1869年),逝于1921年,享年52岁。世代居住魏塘(今嘉善县),清光绪十三年中秀才,后弃文从医,师从同邑名医吴树人,吴树人以“良医力同良相”勉励他,传给他希白、云峰的书,陈良夫亲手抄录,早晚诵读。陈良夫行医30多年,因忙于诊务,没有写书。只留下《额川医案》十二册,是其门人徐石年、陈昌年等随诊纪实,后由陈良夫的儿子陈可南整理,用来教学,部分医案秦伯未先生曾选入《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为了系统整理陈良夫的学术经验,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曾组织人员,经两年辑成《陈良夫学术经验(专集)》出版。陈氏弟子先后达30多人,遍及上海、平湖、嘉兴、嘉善等地,如今他再传学生均成栋梁之材,他的学术思想也一直影响着浙北医家。
吴氏内科后代有吴啸江,早年师从浙沪名中医朱裴君,出师后在嘉善县天凝镇行医。由于他精研医术,对待病人患者态度和蔼,以其高超的医术深得患者的信赖,在20个世纪40年代就已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中医。新中国成立初期,他组织成立了天凝镇联合诊所,同时建立了嘉善当时最早的中医医疗机构,有50余张床位的防治血吸虫病的住院部。吴啸江生前虚心好学,对医术精益求精,全身心投入中医事业。他还为该县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医人才,不少学生现在已经成为该县中医界的骨干。其子吴静芝,用心刻苦学习,曾整理编著了《类方推演》,合作编写了《王孟英医著精华》,组织编写了《嘉善县名医传略》等著作。吴氏中医内科还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吴氏内科的创始人吴炳,古道热肠,《嘉善名医传略》言其生平淡于名利,为人振奇磊落,或啸傲林泉,或徜徉于山水之间而自乐。《嘉善光绪县志》总编撰顾福仁先生在《证治心得》的序中曾有如下描述:“诸君子篝灯一室,呵毫而笑。”吴炳生性洒脱,本当无所牵挂,然其年幼家贫,深知百姓穷苦,故多有仗义疏财之举。《嘉善县志》记载其“贫病乞诊者,不取其酬,且赠之药,性好施予,凡茕独之抑给予同善会者,每苦额溢,岁暮必筹钱米絮衣择优给之”。先生不仅乐善好施,更以百姓疾苦为己苦,故未及而立之年即已着手将生平所学著作成书,为百姓所用,这才有了“阅二十年,裒然成帙,复为之芟芜订谬,凡三易稿”后,《证治心得》一书的问世。先生本意不为名扬后世,只为集心得传于同道。
吴炳之子吴仁培承父志,济世为怀。据《嘉善县志》记载:“清光绪十年遭父丧后,仰承先志,仁济为怀。盛夏隆冬,辄至城门口为贫病者施诊给药,或与鳏孤寡独者,给予钱资,从而活人无算。”
《证治心得》全书共12卷,以内科杂病为主,附妇、幼、耳、鼻诸科。全书按人体生理、脏腑表里及疾病性质分类,包括107种病证的诊治方法。首卷以“六淫致病”开篇,其后或以病因,或以病位,或以病情表现将诸病集结成册。具体到各个病证,书中采撷自《内经》以来历代名著有关病证的精论,分门别类,先概述其病因病机、辨证治则,再述其脉法、死候,然后分附方药遣治;其间亦每参以吴氏临证心得,融会贯通于诸病证治之中。对于部分进一步病变可危及生命之证,先生于脉法之前专立死证一项,详细介绍死证的病因、表现、有无施救可能等以警示后学。全书论理透彻,贯穿各家之说,沿流溯源,以穷其变,由博返约而守其常,可资临证启迪思路之一助。此书一经问世,江浙医家皆以珍贵为藏。嘉善一带为医者,治杂病均宗其法。
陆岳(生卒年不详),字养愚,乌程(今湖州)人。少时习儒,后精于医学,《乌程县志》中提到他“嘉靖中名重三吴,外至闽峤粤海,皆敬信之”。陆岳生平与董浔阳、茅鹿门、朱远斋最称莫逆。朱远斋亦是湖州名医,声名与陆岳难分伯仲。朱不事权贵,归安县令屡召不赴,县令借故将其入狱。湖郡乡绅为朱说情者不下十人,终无效。朱妻竟日哀号于陆门。陆岳如坐针毡,计无所出。值按院巡视湖州时患疟疾,陆岳开药方,服二剂,病减十之六七。陆岳乘间说:“老爷症减而脉不退,且恐日后有变。余有师兄朱如玉(远斋名),术高百倍,若得此人商治,百无一失矣。”按院即令人召朱,冤狱始脱。朱远斋诊视后,细谈病情,言之凿凿。服用药剂,疟疾全除。
陆岳晚年采取古代名医方书精蕴,佐以临床经验,著成《红炉点雪》8卷。《乌程县志》曰:“陆岳,子桂,孙士龙。皆能医,著有《三世医验》。其子陆桂,字肖愚;孙陆士龙,字祖愚,都以医学传家,并遗有医案若干,题为《陆氏三世医验》,又称《习医钤法》,有名于时。”
孙衍庆在《陆氏三世医验序》中提到,陆岳“明于九针十二原之论、四时之气、五乱五癃、五阅五使、五变五禁、百病始生之源,覃思数十年,审于未然,决其将然,凡切脉投药之不可为者,得先生治之而辄已”。且陆岳之医术授业于子肖愚、孙祖愚,“皆能世精其艺以进乎道,当时活人无算,缙绅先生咸重之”。
既能抓住主要病证,又能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随证处方,灵活化裁。寓变于常,颇有特色。如胎逆则重用大黄峻下,痢疾则用补塞法等。
陆氏内科区别于其他家传中医,其后世传承更为明确。二世、三世托于医以自行其志,从他们的经历和展现的学术成就来看,家学的承传无疑有夯实根基的作用,特别第三世,虽“于《内经》、仲景百家之书,愧无深悉”,然于此中微理耳濡目染有年,庶几略有家学渊源。《陆氏三世医验》又名《习医钤法》,共五卷。是陆岳及其子肖愚、孙祖愚共同编撰,刊于1838年。内载一世医案66例,二世39例,三世63例。附陆氏自制各方,为陆岳祖孙三代治疗验案的总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自清代至民国以来,本书是医家必读的著作。书中每论皆以《内经》《难经》《伤寒论》为经旨,成为后人学习应用中医经典著作的楷模。
陆氏在临证时能辨伪求真,抓住疾病的本质加以论治。在“矜惧发病似中风治验”案中,患者林公已逾五旬,病发似有余之中风,但陆氏认为是肝肾二经不足所致,用壮二经之气以治其标,滋二经之血以治其本,患者立愈。在“下消温补治验”案中,患者出现下消之症,通常治以滋肾生津,但陆氏以桂枝、附子、人参益肾中之阳,候下元充足再微升之,病情得以转危为安。
《陆氏三世医验》几乎都是对答体,问诊是陆氏了解患者病情的基本手段。医案详载病状、病因及望、闻、问、切辨证过程。在“烦劳热极胁痛治验”案中,患者头痛身热,其他医生欲散欲补,几致谬治。而陆氏以脉之浮数无力求之,其余外症,悉置勿论,治法用清暑利溲,加人参以培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