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理论特色

一、三因学说

医家对病因的思考自古有之。早在《内经》中已有“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的记载。阴阳指内外,将疾病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类。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提出了病因分类的方法。南宋时期永嘉学派的医家陈无择综合以上分类方法,提出了三因学说,并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以论述。其弟子王硕著《易简方》,孙志宁、施发、卢祖常、王暐等围绕编著、增修、校正和评述《易简方》,展开激烈的学术争论,丰富和发展了三因学说。

陈无择秉承整体观念和天人相应理论,并据人体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了三因分类的依据,“夫人禀天地阴阳而生者,盖天有六气,人以三阴三阳而上奉之,地有五行,人以五脏六腑而下应之。于是资生皮肉、筋骨、精髓、血脉、四肢、九窍、毛发、齿牙、唇舌,总而成体。外则气血循环,流注经络,喜伤六淫;内则精神魂魄志意思,喜伤七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陈无择重视养生,认为“将护得宜,怡然安泰”,若“役冒非理,百疴生焉”。如确已成疾患,则以三因方法寻其病源。

三因学说认为,“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及至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即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如欲救疗,就中寻其类例,别其三因,或内外兼并,淫情交错,推其深浅,断其所因为病源,然后配合诸证,随因施治,药石针艾,无施不可。”三因学说不离辨证论治思想,在辨清病因、病性、病位、病势并概括判断为某种证的过程中,对辨清病因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是辨证过程的主要方法论。

在内所因方面,陈无择仅以情志失调作为致病内因,“然内所因唯属七情交错,爱恶相胜而为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内所因论》)。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陈无择将七情致病的病机关键归纳为脏腑气机失调,“夫五脏六腑,阴阳升降,非气不生,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各随其本脏所生所伤而为病……虽七诊自殊,无逾于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

七情内伤致病具有广泛性,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内所因证治》指出:肝疟“以蓄怒伤肝,气郁所致”,心疟“以喜伤心,心气耗散所致”,脾疟“以思伤脾,气郁涎结所致”,肺疟“以忧伤肺,肺气凝痰所致”,肾疟“以失志伤肾”。总之,“五种疟疾,以脏气不和,郁结涎饮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积证治》指出:名曰肥气之肝积,名曰伏梁之心积,名曰痞气之脾积,名曰息贲之肺积,名曰奔豚之肾积,皆乃因情志所伤,致脏气不平,又遇时相逆而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指出:“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不宁而为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内因衄血证治》指出“五脏衄”的病因为“积怒伤肝,积忧伤肺,烦思伤脾,失志伤肾,暴喜伤心,皆能动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内所因心痛证治》指出心痛由“脏气不平,喜怒忧郁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内因腰痛论》指出:失志伤肾,郁怒伤肝,忧思伤脾,皆致腰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内因咳嗽证》中对五脏咳的情志因素进行了论述。

对于内所因所致内伤杂病的诊治,陈无择崇《素问·灵兰秘典论》十二官之说,认为应随四时调养十二官之阴阳消息盈虚,以平为期。具体来看是依据五行生克制化原理,施以补泻,他将这种脏腑归属五行的相对太过或不及比作“父子兄弟不足”,而把依据五行生克原理来调整脏腑虚实的方法比作“以礼格之”。对于七情致病的药物治疗,陈无择以七气汤“治脏腑神气不守正位,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忤郁不行,遂聚涎饮,结积坚牢,有如坯块,心腹绞痛,不能饮食,时发时止,发则欲死”,针对其情志所致之气虚病机,用人参、炙甘草益气,佐以半夏、桂心行气。又在仲景半夏厚朴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大七气汤,用治七情致病之实证,言:“喜怒不节,忧思兼并,多生悲恐,或时振惊,致脏气不平,憎寒发热,心腹胀满,傍冲两胁,上塞咽喉,有如炙脔,吐咽不下,皆七气所生。”大七气汤中紫苏理气宽中,厚朴行气除满,半夏降逆消痞,佐以茯苓利水渗湿,用于实证的喜怒震惊、脏气不平之证。

在“外所因”方面,陈无择仅以外感六淫作为致病外因,“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他提出四气为病的季节特点,以暑热一气,燥湿同源,将六淫进一步归纳为四类,“冬伤寒,春温病;春伤风,夏飧泄;夏伤暑,秋痎疟;秋伤湿,冬咳嗽”。他又提出如果将护失宜,则不拘于四时为病之序,亦可触冒四气,“若其触冒,则四气皆能交结以病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外所因论》)。

陈无择认为,六淫邪气常兼夹为病。如痎疟,常偏胜于暑,但初期亦可由寒暑风湿互结所致。又如咳嗽,非独因于湿,亦可由寒、热、风所致。“所谓风寒、风温、风湿、寒湿、湿温,五者为并,风湿寒、风湿温,二者为合,乘前四单,共十一变……又兼三阳经络亦有并合”。

六淫邪气致病各有特点,其临床表现在共性之中又有个性。如温病恶寒发热,可由伤寒引起,亦可由风、暑、湿造成。风者能散能行,故兼见有汗;暑者耗气伤津,故兼见乏力;湿者重着,故兼见肢困。又如飧泄,可由伤风引起,亦可由湿热久客肠胃,滑而下利。

关于六淫常交织为患,又有所区别的特点,陈无择提出六淫本乎一气的理论依据,“四气本于六化,六化本乎一气,以运变而分阴阳,反则为六淫”。因此,他认为外邪难辨,而不似内证易知。虽辨明外所因具体属何者不易,但陈无择仍持严谨态度,认为应治病求本,审察症状,甄别脉证,明辨所反映的病因属于六淫中何者,以及是否有多种六淫邪气杂合为患,当通明病因,“毫厘不滥,乃可论治”。

三因学说的提出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并源于医疗实践的需要。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均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南宋的皇帝重视医疗卫生工作,设有较为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和管理系统,制定了一系列医事制度和法规,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此前的唐宋医学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出现了大批大部头方书,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卷帙浩繁。因此,这一时期的医学由博返约,成为必然。陈无择生活于温州,当地“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理条件,孕育了功利主义思想,重视实用。当地以叶适为代表的主张唯物主义,提倡功利,反对朱熹道学的儒家“永嘉学派”“永嘉四灵”诗派及中国最早的戏剧——南戏,共同开创了温州文化学术空前繁荣的新局面。在这一背景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消除繁芜、把握枢要的分类方法,每类有论有方,文辞典雅,而理致简赅,简单实用,将致病因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的方法论,对后世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浙江省首位国医大师何任先生根据三因学说提出了养生方法——内因注意调摄精神,外因重视适应气候、改善居住环境,不内外因着眼于饮食与起居的调理。这种三因学说的养生方法,提纲挈领,简单易行,有助于增强人体正气和体质,从而促进人体的生殖功能。

二、相火论

金元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学盛行,元代医家朱丹溪曾致力于《局方》的研究,但在实践中揣知其弊,认为“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其理论并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提出当遵《内经》《难经》诸经,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他拜访名师罗知悌,继承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之学,奠定了医学思想基础。朱丹溪根据江南气候潮湿、湿热相火为病甚多的地理特点及人多情欲过极、戗伐气血的社会风气,著《格致余论》,提出了“相火论”。丹溪弟子众多,如赵良仁、戴世垚、戴思恭、戴思温、楼英、徐彦纯、虞抟、王纶等继承其学术思想,并发挥了“相火论”学说。

朱丹溪借用《内经》中作为运气术语的君火、相火,赋予了二者生理病理的不同概念。在生理概念层面上,君火、相火的共性是“动”,“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君火乃“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相火乃“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由于名位形气的不同,五行归属不同而分君相。君火为有形、有气、有名,五行属火的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特指精神情志活动。相火内涵丰富,一指无一定形质,不独居一脏的生命活动动力,“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二指生殖功能活动,归于肝肾,上属于心,心动则火起精走。

在病理概念层面上,君火、相火之含义则全然不同。“君火之气,经以暑与湿言之”,当属外感火热;“相火之气,经以火言之,盖表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相火因“五性感物”而动,证分脏腑而言,当属内生火热。“相火论”的中心内容是阐述相火,亦即内生火热的病因病理。以病机十九条的五条火证为纲,脏腑症状为目,又引《素问玄机原病式》脏腑诸火之动、升、胜、用来讨论相火的表现,“是皆火之为病,出于脏腑者然也”。以脏腑辨证为内生火热的主要辨证方法是“相火论”的重要内容,联系《格致余论》“湿热相火为病甚多”的论述,这种相火当非阴虚生内热之虚火,亦非气虚下陷之火,而是“气有余便是火”,偏指机体脏腑阴阳平衡失调所致的内生实火。人于有知之后就有“为物所感不能不动”的本性,而“动”即为五火,由此触发相火而导致一系列病变。

丹溪还强调相火和阴的关系。相火属阴,在病理情况下相火又伤阴。“肝肾之阴悉具相火”“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因而“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气之贼”。丹溪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指出,阴阳含义有二:一者以天地日月为喻,取象比类,说明人体气血阴阳的有余不足,气常有余而血常不足,以阴与阳指代血与气;二者又提出男子二八、女子二七阴气始成,而可与阳气为配,以阴指代生殖功能的物质基础。指出阴气难成易亏的生理特点,“阴气之成,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已先亏矣”。这样的生理特点,再加之人之情欲无涯的一般倾向,易阳动而致阴亏。针对情欲伤阴的病机,朱丹溪认为相火是关键,在脏腑则责之心,又与肾、肝、胆有关,相火静而藏则属肾,动而发则属肝胆,又“上属于心”,若心为外界事物(情欲)所触,“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而致精亡伤阴。在养生上,朱丹溪提出了静心的养生方法,主张心不妄动、不见所欲。药物治疗上,提出郁火当发、实火可泻、虚火须补的治则治法,并不主张纯用苦寒。朱丹溪亦善用滋阴降火法,创制了三补丸、大补丸、大补阴丸等方剂,后人称其为“滋阴派”。

针对内生火热的相火病机,朱丹溪提出了相应的辨证治法。在辨证方面,论痛风提出了“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滞,所以作痛”的观点。论疝气,提出了“此证始为湿热在经,郁而至久,又得寒气外束,湿热之邪不得疏散,所以作痛”的观点。论涩脉“固多虚寒,亦有痼热为病”等,补充了从火热立论的内容。在治法方面,他认为一者郁火当发,以汗、吐、下三法泻火郁;二者实火可泻,以下、通、清三法正治降火;三者虚火须补,补气之中更兼升、兼降、兼缓。

相火论的主旨重在阐发其病理,从病因病机到证候表现,从辨证观点到预防之法均一一言明。相火论创造性地发展了内生火热理论,使中医学对火热证的病因病机、辨治规律的认识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丹溪之学与宣和局方之争,是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的标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盛行于宋元之间,至震亨《局方发挥》出而医学始一变也。相火论为丹溪学派的重要理论之一,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对明清时期的温补学派、温病学派都有直接的影响。

三、命门学说

命门学说的提出,受当时宋明理学兴起的影响,传统以五运六气学说及天人相应思维模式的医学学术观点,不能与当时哲学主流思想相适应。在对更好阐释生命原动力的需求的推动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金元之后,流派纷起,许多医家尊崇河间、丹溪之学却不得其法,“自河间主火之论行,而丹溪以寒苦为补阴,举世宗之,莫能禁止”,形成了苦寒之时弊。明代张景岳、赵献可批判这一现象,重视命门学说,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见解,相关代表作有《类经》《景岳全书》《医贯》等。

张景岳以太极理论阐释命门,他认为命门内含人之真阴真阳,“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认为命门有位有形,其“居两肾之中而不偏于右”。他反复强调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提出:“夫人之所重者,唯此有生,而何以能生,唯此阳气,无阳则无生矣。”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提出:“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这些论述均体现了他重视命门,认为命门乃立命之门户,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宝,强调了命门之于人身的重要性。

张景岳从形气、寒热及水火之辨三个方面来说明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形气方面,他提出“阳化气,阴成形,阳气易脱,相对不足”的观点。他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提出:“夫形气者,阳化气,阴成形。是形本属阴,而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及其既死,则身冷如冰,灵觉尽灭,形固存而气则去,此以阳脱在前,而阴留在后,是形气阴阳之辨也,非阴多于阳乎?”寒热方面,他提出热为阳,虽过热亦可为害,但如不过亢,则为万物生发的动力;但寒为阴,肃杀了无生意,认为阴寒之力甚于阳热。他提出:“寒热者,热为阳,寒为阴。春夏之暖为阳,秋冬之冷为阴……是热能生物,而过热者唯病;寒无生意,而过寒则伐尽。然则热无伤而寒可畏,此寒热阴阳之辨也,非寒强于热乎?”在水火方面,他提出“水为阴,火为阳”“造化之权,全在水火”。但水亦由天一之阳而生,也即水之生亦有赖于阳气。他提出:“天一者,天之一也,一即阳也,无一则止于六耳。故水之生物者,赖此一也;水之化气者,亦赖此一也。”“生化之权,皆由阳气。”

因此,他认为人体虚多实少,应慎用寒凉攻伐,针对临床命门火衰和真阴耗竭的疾患,提出“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的观点,创制了左归丸、右归丸等方剂。但同时亦不偏废真阴,“此一阴字,正阳气之根也”。他亦反对辨证不明,在无虚证、无寒证或无寒热不显的情况下滥用温补之法。

赵献可认为命门有位无形,“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亦即“两肾间动气”。“对脐附脊骨,自上数下,则为十四椎,自下数上则为七椎……其右旁一小白窍,即相火也;其左旁之小黑窍,即天一之真水也。此一水一火,俱属无形之气”。(《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他主张君主命门学说,认为命门是“真君真主,乃一身之太极”,统摄十二官。君主命门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司性与生殖,主“人之初生受胎”;其二,为十二经、十二官之君主;其三,以君主之火为生命的原动力和人体正气,“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主气固,客气不能入”。此外,赵献可亦重视阴精真水,认为它们与命门之火相依而永不相离。因此在治疗上,若见水火之有余不足,则不用攻伐之法。如火有余,则“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方用六味地黄丸;如火不足,则“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方用八味地黄丸。

命门学说,着眼于人之元阴元阳易虚致病的病机,创新命门的概念及其功能的认识,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在养生、预防中的重要性,为后世广泛学习和实践。

四、运气理论

运气,即五运六气的简称。运气理论以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框架,以天干地支系统为演绎工具,研究六十甲子周期天地自然气候、物候变化规律及人体疾病发展和临床防治规律的理论。五运,即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素问·五运行大论》)。其分别配以天干,用以推知每年岁运及季节气候变化。“六气”的概念,可追溯到春秋秦国医和提出的“阴、阳、风、雨、晦、明”,滥觞于《内经》,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现象,分别配以地支,用以推测每年岁气及六个时段气候变化。五运六气理论在《内经》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陈无择、朱丹溪等医家均受当时《内经》气化理论的影响。

陈无择秉天人相应观点,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运论》中提出“夫五运六气,乃天地阴阳运行升降之常道也。”“凡不合于德化政令者,则为变眚,皆能病人。”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运时气民病证治》中收录了调治五运太过、不及之年常见症状的10首“五运证治方”,因简易、有效受到关注。陈无择指出:“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火是也。以暑热一气,燥湿同源,乃因四时之序。”故将六淫统为四气,并与四时相合。在外所因中,四气证治之后还论述了“五运时气民病证治”“六气时行民病证治”及“疫病证治”等,因此可将四气致病看成是四时之气致病。五运的内容包括岁运和主运、客运。岁运又称中运、大运,影响全年的气候、物候、人体疾病变化,可对天、地、人产生影响,十干统运,按年干匹配,岁运太过、不及每十年一循环。主运和客运是将一年分为五个时间段,主运年年不变,依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顺序依次分司,客运随岁运不同而变化轮替。五运在理论发展过程中与六气结合,形成五运六气理论体系,在临床应用中对主运和客运的作用较少提及,在《内经》运气体系中,五运仅保留着主岁的大运的作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及的五运太过、不及,实际是指岁运太过、不及。岁运有太过、不及和平气之分。岁木太过,肝木之气克脾土、致泄泻,且将胁痛准确定位到左胁痛,以苓术汤治疗。岁火太过,痎疟、上气咳喘、咯血痰壅、嗌干等皆为火热之邪伤肺的症状,胸痛、胁痛等均为心火过盛自伤的症状,骨痛为肾水亏,浸淫为热邪周流全身,谵妄为热扰心神,以麦门冬汤主治。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虚脾湿,肝旺脾虚,以附子山茱萸汤主治。岁金太过,燥气流行,可见肝病、肺病,火气来复动血的表现,以牛膝木瓜汤主治。岁水太过,寒水流行,可见身热烦躁谵妄、手足厥冷等心阳内郁,腹胀大、肠鸣、溏泄为脾肾阳虚的表现,以川连茯苓汤主治。岁木不及,燥乃盛行,可见肝虚脾虚、热邪犯肺的表现,以苁蓉牛膝汤主治。岁火不及,寒乃盛行,可见心胸中痛等心阳虚的表现,髋髀痛等太阳经虚寒的表现,以及溏泄、腹痛等脾阳虚的表现,以黄芪茯神汤主治。岁土不及,风乃盛行,可见飧泄、筋瞤、胁痛等脾虚肝旺的表现,以白术厚朴汤主治。岁金不行,炎火盛行,可见咳逆上气、肩背臂痛等火邪伤肺,头脑痛等格阳于上,发热、口疮、心痛等心火旺的表现,以紫菀汤主治。岁水不及,湿乃盛行,而致肾病、脾病、肝病,以五味子汤主治。

五运太过、不及之年,相应的五运之气盛衰不同,可以影响人体五脏盛衰,故可依据五脏虚实而调治五运太过、不及之气对人体的影响。陈无择内化并发挥了《内经》中的相关理论,根据天人相应模式,或引用或创制了10首方剂,为指导我们治疗或预防六气致病提供了宝贵经验。

“君火”“相火”的概念首见于《内经》,《内经》还提出了“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的气火关系。朱丹溪倡“相火论”,在继承《内经》火与气关系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朱丹溪认为:“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唯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他在《内经》的少火、壮火的基础上,又结合刘河间、李东垣等人的观点,提出相火的生理病理理论,将火视为病因,提出“相火为元气之贼”的观点。朱丹溪言:“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天地乎。”认为相火存在于肝肾之中。他引龙雷之火来指代相火的猛烈特性,“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相火妄动导致消耗真阴,损伤元气,故为元气之贼。

朱丹溪厘清了火与气的关系,他将火置于气中讨论,吸纳火作为运气系统中的合理成分,但同时相火会因妄动而成为损害人体之气的元凶,由此肯定了火与气的一元性。此外,朱丹溪明确了相火的位置,同时将太极与相火、命门相联系,扩大了火的研究层面,为后世医家研究命门学说提供了新思路。 7NneHmSPX+xvPQpc8HzvH2XcQJUyGWtqnibgSOhpL3jSR3JnI3jM8zaLNtsC9dq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