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浙江一带人口稀少,劳动力匮乏,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落后。直至东汉时期,北方先进生产技术及科学文化的传入,才使得浙江经济文化较西汉有了一定的发展。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浙江境内的3个郡被划分为18个县,地处江左的钱唐县发展较快,成为钱塘江下游的重要县城。饱受战乱之苦的北方人民纷纷南迁,增加了浙江地区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促进了浙江地区的发展,浙江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时期。
隋大业六年(610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这为杭州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此,杭州成为大都会的基础已经夯实,从此拉开了钱唐繁荣的序幕。唐代近300年间,经过劳动人民的辛苦建设,杭州的经济发展实现了突飞猛进。
东汉时期江南的医疗卫生状况较西汉已有较大改善,以张仲景为代表的一批医家,精研医术,使江南的流行病、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为人口的自然增长提供了条件。关于江南医学水平的提高还可以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和《导引图》中得到佐证。《五十二病方》全书分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少则一方,多的有二十几方,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各个方面。《导引图》包含操练图44幅,填补了我国医学史和体育史在秦汉时有关导引疗法的空白。由于秦汉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黄河流域,浙江各方面的发展进程不及中原地区,科学成就远不如黄河流域丰硕,医药学的发展亦是如此。
魏晋南北朝时期,浙江医药学有了长足发展。西晋时期,我国最高医药卫生行政兼医疗综合管理机构太医署成立。北魏时期,地方医院诞生,但浙江在医政机构建设方面仍较落后。491年,湖州水灾泛滥,萧子良开仓救济贫病交加的百姓,他在府第北面建廊,向贫病者布医施药,这是中国私立慈善医院或养济院的开始。但除此之外,未再觅到有关史料,故认为浙江此时的医学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
隋唐时期,医事机构逐渐增加,仅隶属于太医署、尚药局和药藏局的医官与医药人员就达500多人,杭州医药卫生行政管理机构正式见诸史册就在此时。唐贞观三年(629年),浙江各府州县设置医药博士,官秩从九品下,杭州也不例外。这一时期,也是浙江其他地区有史料记载设置医官的开始。唐代浙江医官的设置,开启了设官建制管理浙江医药行业的先河。随后,浙江省部分府州县,如台州、浦江、龙游等地均设立了相关机构,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