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医事传略

(一)艰辛童年,苦读成才

1920年1月,班秀文出生在广西隆安县雁江乡长安村那料屯的一个壮族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均为当地有名的骨科医生,备受当地群众的爱戴。班秀文从小就跟随着祖父一起上山采摘草药,祖父教他认各种中草药,激发了班秀文对医学的浓厚兴趣。然而,班秀文7岁那年,他的祖父和父亲相继患上急性热病,在1个月内先后去世。母亲为了安葬亲人,不得已卖掉了家里仅有的几亩薄田,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从此,母亲带着年幼的班秀文和妹妹,在贫穷中艰难生活。为了维持生计,他们一家搬到了平果县。班秀文被寄养在姨妈家,并开始当起了放牛娃。

尽管生活一直很艰苦,班秀文仍然铭记着祖父“勤学刻苦,学医济世”的教导。他一边放牛,一边坚持学习认字。后来,一位曾经念过几年私塾的梁老伯发现了班秀文的勤奋和努力,便主动教他认字。梁老伯以鞭杆为笔,以大地上的泥沙为纸,教班秀文识字、写字。从“牛字”开始,一直学到牛角、牛头、牛身、牛腿、牛尾巴……每天学习一两个字。在四年多的牧童生活里,班秀文不仅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还掌握了许多字词。十二岁那年,班秀文在亲戚的资助下得以进入学校学习。他插班读了三年级,由于只有牧童时“牛鞭识字”的基础,起初成绩并不理想。但班秀文靠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毅力,不断充实自己,很快就跟上了同学的步伐。一年后,他成为班上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之一。然而,由于家里难以承担学费,班秀文又陷入了辍学的困境。这时,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班秀文参加了高小的考试,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得到了免学费的待遇。在学校里,他废寝忘食、手不释卷,始终保持着名列前茅的好成绩。

班秀文高小毕业后,因家境贫困无法继续升学。在村里一位长者的推荐下,他成为雁江村小学的教员,于16岁那年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虽然微薄的收入仅够维持生计,但班秀文依靠自己的努力接济了家用,并在白天完成教学任务后,晚上坚持不懈地阅读各种书籍,充实自己的知识。1937年秋,南宁市的省立医学研究所公开招考两名学生。尽管几近绝望,班秀文听说这是实现行医梦想的机会,便迫不及待地报名参加考试。虽然成功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该校,但其余费用仍需自理。这对班秀文来说是一大负担,母亲起初并不同意他到南宁求学,但经过班秀文的苦求,母亲不得不筹集家中所有铜板并将其交付班秀文。班秀文明白母亲的辛劳与疲惫,因此下定决心好好孝顺母亲,尽自己所能以还。

平果县距离南宁有一百五十公里,由于家境贫困,班秀文只能步行前往南宁。他身揣着七个铜板,磨破了三双草鞋,历时三天三夜艰苦跋涉,终于抵达南宁,开始了他的医学之路。在广西省立南宁医药研究所三年的大学生涯中,班秀文系统地学习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药学、方剂学、妇科、儿科、针灸等课程,迅速成长起来。在这期间,他充分抓住了学习的机会,刻苦钻研,不辞辛劳,虚心向老师请教,认真揣摩他们的治学和辨证方法、用药特点,不断总结并记录下来。班秀文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与同学相互切磋,共同进步。他还深得老师刘惠宁、刘六桥的喜爱,常跟师侍诊,在诊所里跟随老师切脉问病、抄方配药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指导。这些都为班秀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他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极大提升。

经过艰苦的生活磨砺,班秀文锻炼出了坚强、不折不挠的性格。他以勤奋笃实的治学精神通阅精读了许多中医经典著作,口诵心记,由浅入深,不断返璞归真,日积月累,终于在医学领域成为一位杰出的专家。

(二)山乡悬壶

1940年,班秀文从广西省立南宁医药研究所毕业后,被分配到桂西山区凌云县平私医务所担任所长兼医师。当时,正处于抗战年代,百姓生活艰难,山区人民更是缺乏衣食,医疗得不到保障,许多疾病得不到及时救治。班秀文深感劳动人民的苦难,为了能给患者诊治,他通常会前往山区,即便患者缺钱,他也会少收或免收药费,或者默默地替患者垫付。尽管医院的药物匮乏,他仍上山采药、制药,并充分发挥针灸的特长,以治病防病。随着诊治患者数量的增加,他用药也越来越广泛,往往内外兼施;他的针灸技术在不断实践中也得以提高,因此医术日益精湛。他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赢得了当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在山区行医期间,班秀文深刻感受到当地壮族妇女的辛劳和忍耐,因此他决定尽自己的努力帮助女性患者治疗妇科疾病。

然而,当时战争不断,人民生活苦难重重,国民政府也不太重视山区的医疗卫生工作,甚至取消了对山区医疗的支持,民不聊生,有病难求。在这种环境下,班秀文的医术和抱负无法得到施展,最终决定辞职回到家乡。回到平果县后,班秀文先后在县中学医务所和县卫生院工作,但由于社会黑暗、官场腐败以及人际斗争等原因,他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1946年,他再次辞去公职,在县城开办诊所。他不仅诊费低廉,还常常免费为患者提供草药和诊治。凭借其在山区临床经验,以及对轻重病患认真负责、细心诊治,对患者贫富均等地看待,班秀文利用手中的银针和草药缓解了当地群众的病痛,疗效显著。他的名声逐渐传开,成为当地有声望的医生。在此期间,年轻的班秀文还被选为果德县中医师公会理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班秀文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推进“中医科学化”进程。1951年,他被保送到广西省立第六医士学校及中南抗疟人员训练班学习,接触到了许多西医的基础理论知识。1952年9月,班秀文被分配到广西民族卫生队,深入壮乡苗寨,为少数民族群众防病治病。那里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药品匮乏,他发挥针灸和草药特长,使更多的生命得以挽救。翌年春天,广西隆林县德峨乡回归热流行,得到上级命令,班秀文前往疫区,奋不顾身地投入抢救,通宵达旦忙碌,最终再次挽救了许多村民的生命。1955年,班秀文调到百色地区担任医生。

(三)育人不倦,广施医道

1957年,班秀文调任广西中医学院的前身——广西省立南宁中医学校任教。后来,南宁中医学校改为广西中医专科学校,他参与了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和《〈金匮要略〉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工作,并于次年前往南京中医学院深造。他在接下来的几十年的医疗和教学生涯中,辛勤耕耘,成果丰硕。他先后讲授《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温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各家学说》等课程,并一度担任广西中医学院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1978年,他成为广西中医学院副教授,1982年被评为教授,还曾在1979年至1984年担任广西中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1985年9月,他开始培养第一批专攻壮族医药史的研究生。1986年6月,出任广西中医学院壮医研究室主任,直接指导了我国第一家壮医门诊部的筹建和诊疗工作。他培养的陈慧侬、陈慧珍等学生,已成为全国、广西名老中医,共有18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和3名高级职称学术继承人,他们均已成为中医学术界的骨干力量。

班秀文常言:“医者,病家性命所系,为医者既要有割股之心,又需医道精良,方能拯难救厄。”他认为,作为一名医生,首先要以人道关怀为出发点,以拯救生命为己任,不计较利益得失、不忘义务和道德约束,而是要诊断治疗疾病,缓解患者痛苦,挽救生命。因此,在他从医后,无论对于贫困患者还是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他都是免费提供医疗服务、赠送药物,并且有时还会补贴患者路费。班秀文曾经接诊过干部、工程师、教师、医生等人群,但更多的是来自工厂、餐馆、农村的普通人。无论是什么职位和身份,他总是热情随和、平等对待。对于那些情绪低落、长期求医不愈的患者,班秀文更是耐心逐一地诊治、开导,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并帮助他们重树信心。

1989年,班秀文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0年,他成为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的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1991年,班秀文受聘为澳大利亚自然医学学院客座教授。1992年,他被授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9年4月,班秀文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为“国医大师”,这是对他杰出成就的又一次肯定。 822rpRByrjqROHcSll6AOrMWRIB0kyqQKKLE1wbq+tYIdW1PJwiIQzo5VGl5XvW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