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汉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担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副会长和广西民族医药协会会长等职务。他出生于1943年,壮族人,桂派中医大师,第二届全国名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此外,他还是著名的壮医药学家,中国壮医药学术理论和壮医药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
黄汉儒于1965年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1982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获得医学硕士学位,是壮医药发掘整理研究领域的专家,已致力于该领域40余年。他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学术思想和独特的诊疗技术,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还参与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和《壮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并担任壮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十余年。
1995年,在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会上,黄汉儒首次宣读了《壮医理论体系概述》论文。之后,他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和《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该论文,提出了阴阳为本、三气同步、脏腑气血骨肉、谷道气道水道、龙路火路、毒虚致百病、调气解毒补虚等壮医基本理论。1999年,他编著出版了《壮族医学史》,是第一部公开出版发行的壮族医学史专著,填补了壮族医学史研究的空白,并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0年,他主编出版了《中国壮医学》,对壮医理论体系进行了全面阐述,并首次构建了系统的壮医药理论体系。他主持的《壮医理论的发掘整理和临床试验研究》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此外,他还发表了5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6部学术专著。
黄汉儒是我国壮医理论体系研究第一人、壮医药学科的主要创建者,为壮医事业的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使其从“民间壮医药”上升为“壮医药学”,实现了壮医药从经验上升为理论的历史性飞跃。在2006年,他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全国民族医药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