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瑾明教授自1965年开始从事临床工作,至今已80多岁,仍坚持日门诊量50余人,并保留大量临床验案。他曾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从事临床工作,治愈了众多海外患者。
黄瑾明教授在临床工作中注重以壮医理论为指导,并擅长使用壮医针灸和壮药的内服外用相结合的综合立体治疗方式进行治疗。他的针灸治疗手法轻巧,内治疗法擅长壮药,辨证精妙,治疗内科、妇儿科、皮肤科等常见病及疑难病,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不孕不育症、顽固性面瘫、顽固性失眠等疗效显著。在此,兹将黄瑾明教授的临证经验列举如下。
带状疱疹,壮医称之为“培额”,根据病变部位,本病属壮医龙路病、火路病范畴。黄瑾明教授认为,培额(带状疱疹)是因为各种毒邪阻滞蕴积肌肤通道,使气血失衡,天气、地气、人气三部之气不能同步协调运行而发病。培额(带状疱疹)的治疗,当以“治早、治小、治了”为要,应在刚刚发病的时候进行综合治疗,尽力避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若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则迁延难愈。在具体治疗时,多以解毒、祛瘀为主,毒邪化解,瘀滞得通,则道路畅通,疾病易于痊愈。同时针对气血虚损的患者,辅以补虚;气机不畅的患者则配以调气。通过综合治疗,黄瑾明教授成功地治愈了许多带状疱疹的患者,带状疱疹患者治愈后可获终身免疫,很少复发。
1.病因病机 黄瑾明教授认为“培额”(带状疱疹)的病因主要在于各种毒邪阻滞蕴积肌肤通道,使气血失衡,天气、地气、人气三部之气不能同步协调运行而导致发病。该病常由感受热毒、火毒、湿毒之邪引起,滞留于龙路、火路,随着气血流动蕴积于肌表,使皮肤龙路、火路网络分支阻滞不通,甚至会引起火路的调节中枢“巧坞”(大脑)功能失调,最终导致气血失衡,三气不能同步协调运行,从而引发该病。其病机主要在于毒邪滞留于皮肤道路,导致道路不通。
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患者,多数疼痛难忍。黄瑾明教授认为,“诸病疼痛,皆属于瘀”“诸病瘙痒,皆属于瘀”,气血瘀滞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病因。
2.主要症状 带状疱疹的主要症状是局部皮肤出现集簇状疱疹,累累如串珠状,并伴有刺痛或剧烈疼痛,瘙痒等症状。疱疹多发于一侧胸背、腰部或头面部,好发于老年人、青少年及体质虚弱者。发病前常伴有一些全身症状,如倦怠、食欲不振、发热、头痛等,病程一般为7~12天。初期发病部位会出现灼痛感,随后炎性红斑、红疹迅速转变成水疱,状似珍珠,疱液透亮,周边则有红晕,数个或更多的水疱组成簇集状,并排列成带状。患者可能伴随着灼痛和瘙痒等不适症状,经过1周左右,疮液会变混浊,部分疱疹会溃破、糜烂和渗液,最后干燥结痂,直至皮痂脱落,留下瘢痕。
部分患者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症状,为顽固的神经痛,病程长达数个月或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且常伴随着瘙痒等其他症状,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
3.治疗
(1)壮药内服 培额急性期多为毒滞皮肤,道路不通,因此黄瑾明教授经常使用黄氏解毒理肤汤加减,以解毒祛瘀,通络止痛。具体处方:生地黄25g,金银花25g,佩兰10g,牛蒡子10g,防风10g,黄芪20g,茯苓20g,白术15g,紫草10g,红花5g,茜根15g,鸡血藤15g,白鲜皮10g,白蒺藜10g,白花蛇舌草15g。每日1剂,水煎服。如果疼痛剧烈,可加三姐妹5g,蜂房5g,两面针10g;若水疱较多,可加重楼5g,蒲公英20g。后遗症期,虽以气血瘀滞为主,但仍有余邪未清,因此黄瑾明教授仍使用黄氏解毒理肤汤,酌情去其清热解毒之品,加丹参、赤芍、鸡血藤等祛瘀之品。
(2)壮药外洗 壮药外洗是黄瑾明教授治疗皮肤类疾病的常用方法。对于带状疱疹,黄瑾明教授提倡使用解毒汤外洗,处方如下:白花蛇舌草30g,蒲公英30g,野菊花30g,两面针15g,红糖25g。用法:先煮四味,待香气大出,去渣,加红糖煮至融化,倒入大盆中,加温水10L,外洗患处或湿毛巾外敷患处。黄瑾明教授指出,本方可止痛、止痒、促进疱疹消退,还可用于荨麻疹、湿疹等疾病的治疗。
(3)壮医针刺 壮医针刺为治疗带状疱疹的基础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其他壮医外治方法同用,以增加疗效。在急性期时,取穴:脐内环穴、长子穴、莲花穴。瘙痒较甚者加曲池、血海。疼痛较甚者加合谷、太冲。夜寐欠安者加发旋穴、安眠三穴、神门、内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时,取穴:脐内环穴、莲花穴、合谷、太冲、发旋穴、安眠三穴、内关、三阴交。
手法1:针刺脐内环穴,采用壮医天阴阳调气针法。进针前先嘱患者做腹式呼吸运动,调整呼吸,稳定情绪,消除杂念。然后采用无痛进针法进针,进针后不提插、不捻转,不强求酸麻胀针感,针毕医者右手掌心对准患者肚脐(距离15~30cm),做顺时针缓慢旋转运动3~5分钟。在整个进针过程中,患者不要停止呼吸运动,进针完毕后仍坚持3~5分钟,并留针30分钟左右,以脐部出现温暖感并有冷气从手或脚排出为佳。
手法2:针刺其他穴位后直接留针,其中长子穴为患者最早出现的皮疹,或视诊所见最大的几颗皮疹,或皮疹最严重之区域。在带状疱疹急性期,长子穴尤为重要,为重点针刺部位,采用多针围刺之法。莲花穴亦在皮损区域,在皮损处取穴,先沿其周边向中心平刺,每针间距2~3cm,然后再在其中向外平刺数针,形似莲花或者葵花状。每次留针30分钟,每天可进行1次,10次为1个疗程。
(4)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主要运用于带状疱疹急性期。黄瑾明教授认为,在疱疹局部取穴为主,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取长子穴,采用重手法灸5~6壮;其次取莲花穴,先围绕皮损部位点灸,然后在皮损处散在点灸,每处点灸1~2壮。每天可点灸1~2次,严重时可点灸3~4次,直至疱疹结痂或者消退则疗程结束。
(5)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 主要运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治疗,在带状疱疹急性期疱疹消退或者疱疹结痂脱落后亦可使用。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取背廊穴、莲花穴,然后进行中医拔罐法,运用负压吸引力,促进局部气血循环,消除瘀血瘀阻。每周可进行1~2次,直至症状缓解。
失眠,壮医称之为“嫩卟叻”,根据病变部位,本病属壮医龙路病范畴。黄瑾明教授认为龙路功能失调是导致失眠的主要因素,嫩卟叻(失眠)的病因很多,凡三道功能失调,使气血化生乏源;两路功能失职,使“咪心头”(心脏)“巧坞”(脑)等脏腑失养,均可引起龙路阻滞不畅,龙路功能失调而发为本病。其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入睡困难,或睡眠不稳,睡中易醒,或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入睡;重者彻夜难眠,常伴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健忘或心神不宁等症。若嫩卟叻(失眠)久治不愈,龙路长期瘀滞,可影响三道两路功能,变生他病。
1.病因病机 嫩卟叻(失眠)的病因甚多,可因思虑劳倦伤及谷道,影响人体天、地、人三气中人气与地气的化生,使气血化生之源不足,导致“巧坞”(脑)失养;或禀赋不足,病后、年迈,使三道两路功能不足,气血偏衰,使“巧坞”(脑)失充;或因惊恐、“咪心头”(心脏)君火独炽、情志抑郁等,影响龙路气机及其调节脏腑的枢纽功能;或饮食不节,谷道阻滞不畅。这些均可影响龙路功能,使“巧坞”(脑)失养或失调,气血失衡,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运行而发为本病。
2.主要症状 久久不能入睡,或睡而不稳反复醒来,时寐时醒,或早醒不能再睡;重者彻夜难眠。常伴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健忘、心神不宁等症。或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眼红口苦、小便黄、大便难解,或头重头痛、痰多胸闷、嗳气、反酸欲呕、心烦口苦,或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手足心热、口干津少,或多梦易醒、头晕眼花、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或多梦易惊、胆怯心悸、遇事易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
3.治疗 黄瑾明教授认为嫩卟叻(失眠)以阴证、气血偏衰为多见,故其调治应以补虚、调气为要。故其多采用壮医针刺治疗失眠。
取穴:脐内环穴、安眠三穴、发旋穴、神门穴、复溜穴。随症加减。
随症配穴:①体质虚弱者:加下关元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②心烦易怒者:加太冲穴、期门穴、内关穴。③头昏脑胀者:加眉心穴、风池穴。④顽固性失眠者:加涌泉穴、近夹脊穴。
手法1:针脐内环穴,采用壮医天阴阳调气针法。方法:进针前先嘱患者做腹式吐纳运动,调整呼吸,稳定情绪,消除杂念。然后采用无痛进针法进针,进针后不提插、不捻转,不强求酸麻胀针感,针毕医者右手掌心对准患者肚脐(距离15~30cm),做顺时针缓慢旋转运动3~5分钟。在整个进针过程中,患者不要停止吐纳运动,进针完毕后仍坚持3~5分钟,留针30分钟,以脐部出现温暖感并有冷气从手或脚排出为佳。
手法2:其他穴位进针后直接留针。黄瑾明教授善用安眠三穴、发旋穴和旋环穴。安眠三穴、发旋穴和旋环穴均来源于药线点灸疗法,安眠三穴在眉毛内侧端边缘,上、中、下各取1穴,在药线点灸之时,每穴分别点灸1~3壮。采用针刺时,从上穴平刺,一针透三穴,有显著的安神定志的作用。发旋穴和旋环穴在头顶头发漩涡处,发旋穴位于漩涡的中心,旋环穴围绕发旋穴一周,旁开1寸处,发旋穴和旋环穴具有醒脑开窍、安神止痛的作用。针刺时,发旋穴平刺,旋环穴多顺漩涡方向平刺,前后左右各取1针。针对顽固性失眠,黄瑾明教授喜用近夹脊穴,近夹脊穴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行,每个椎体棘突下旁开1.5寸为一穴,临床使用时,多用胸近夹脊穴和腰近夹脊穴,采用平刺进针,隔一椎体进一针。
黄瑾明教授认为治疗失眠的关键是调气以调神,其核心是壮医天阴阳针法,采用壮医天阴阳针法针刺脐内环穴后,嘱患者调整呼吸,稳定情绪,消除杂念。
面瘫,壮医称之为“哪呷”,黄瑾明教授认为面瘫是由于风毒阻滞面部龙路、火路分支,临床以口眼向一侧
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根据病变部位,本病属壮医龙路病、火路病范畴。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者居多,男性略多于女性。面部左右两侧的发病率大致相等。分周围性和中枢性两型。周围性面瘫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组织发生炎性水肿压迫面神经所致,而中枢性面瘫是由于脑部炎症、肿瘤、脑血管疾病所致,本节所讨论的面瘫属周围性面瘫范畴。
1.病因病机
黄瑾明教授认为,毒和虚是面瘫发病必备的两方面因素,虚是基础,是内因,毒是外因。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劳作过度,或与邪毒抗争气血消耗过多,使气血偏衰,机体正气不足,三道两路功能不足,风寒等毒邪乘虚侵袭龙路、火路,痹阻于面部的龙路、火路分支内,使龙路、火路不通畅或功能失调,进而使气血运行流通受阻而瘀滞于内,形成气血瘀滞病机,使人体天气(上部之气)不通畅,头面筋脉肌肉失去气血充养,筋肉纵缓不收,终致天气、地气、人气三部之气不能同步运行化生,从而出现口眼
斜等症,发为本病。因此,邪毒侵袭、龙路火路瘀滞是面瘫的主要病机,而气血偏衰是发病的基础。
2.主要症状
哪呷(面瘫)以口眼
斜、一侧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流涎、喝水则漏、不能闭眼、不能吹口哨等为主症。
多病起突然,迅速发病。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
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3.治疗 治疗面瘫的主要原则是调气解毒,祛瘀通络。黄瑾明教授在治疗面瘫时强调分期论治,并提出了脐内环穴天阴阳调气针法作为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核心方法。
黄瑾明教授认为治疗面瘫的主要原则是调气解毒,祛瘀通络。在急性期,风毒明显,需加重解毒。因此,主要以调气解毒为主,后遗症期多以龙路、火路瘀滞为主,故以祛瘀通络为主。若患者兼有体虚之征象,应同时进行补虚治疗。
黄瑾明教授在临床治疗面瘫时主要采用壮医针刺法。取穴包括:脐内环穴、发际穴、合谷、眉弓穴、眉心穴、睛明穴、阳白穴、耳尖穴、启闭穴、翳风穴、地仓穴、颊车穴、颧髎穴、下关穴、扁担穴。在急性期,可在此基础上加用耳尖穴、少商穴、商阳穴。在后遗症期,则可加用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位进行治疗。强调分期论治,脐内环穴天阴阳调气针法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体现了黄瑾明教授调气为先的学术思想。
在急性期时,应以调气解毒为主。进行壮医针刺治疗时,以患侧局部穴位为主,手法应轻柔,避免引邪气入里,加重病情。对于病情较重,口眼
斜或面部肿胀者,可增加清热解毒力度。可以采用耳尖穴、少商穴、商阳穴三棱针放血,或者采用局部药线点灸疗法清热解毒、消肿。药线点灸取穴为患侧局部穴位,采用轻柔手法,每穴1~2壮,每天点灸1次。
在后遗症期宜以祛瘀通络为主,或兼以补虚。在行壮医针刺治疗时,黄瑾明教授强调双侧针刺的重要性,认为增加健侧的治疗更有利于面瘫的康复。如患者病情较重,可采用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取穴颈龙脊穴、颈夹脊穴、扁担穴、面部莲花穴,采用莲花针叩刺相应穴位,刺破龙路、火路分支,至皮肤微微渗血或潮红,然后再予拔罐,留罐5~10分钟,使瘀血缓慢排出。对于气血虚甚者,还可以采用中药或食疗进行补虚。黄瑾明教授推崇黄氏健脾汤,其处方:五指毛桃30g,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陈皮6g,广西蜜枣1个,猪排骨500g,加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炖3小时,加入少许盐调味,佐餐饮汤。
总之,在治疗面瘫时,轻者可仅采用壮医针刺术,重者可综合运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放血疗法、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等治疗方法。同时可采用中药或食疗进行补虚治疗,整体治疗效果显著。
颈椎病在壮医中被称为“活邀尹”,属于壮医龙路病、火路病范畴。黄瑾明教授认为颈椎病是由于气血虚弱,三道两路功能不足,颈部的龙路和火路壅塞不通,致使气血瘀滞,肩部失养,临床表现为颈项疼痛或酸胀、麻木、僵硬、转动不利等主要症状,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黄瑾明教授认为,活邀尹(颈椎病)多因年事较高,气血偏衰,道路功能不足,龙路和火路不畅,气血痹阻颈项或因颈部外伤,使气血瘀滞不通,局部失养所致。
1.病因病机 颈椎病最常见于年龄较大者或长期过度劳作者,导致气血偏衰,道路功能不足,颈部的龙路和火路瘀滞不畅,气血痹阻于颈项,筋肉不和,失去气血滋养而发病。或因为外伤颈部,病情难以痊愈,导致气血瘀滞不通,局部失养,从而引起颈椎病。
2.主要症状 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项疼痛或酸胀、麻木、僵硬、转动不利,疼痛常向肩部和上肢放射。还可伴有上肢冰凉、屈伸不利、头晕耳鸣等症状。
3.治疗 颈椎病的病机为气血偏衰、气血瘀滞。气血偏衰为发病基础,气血瘀滞是主要病机,故治疗上当以祛瘀通络为要,配以调气、补虚、解毒。
取穴:颈部龙脊穴、项棱穴、扁担穴、肩胛环穴、后溪穴、昆仑穴。气血不足者可加用脐内环穴、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风寒较甚者可在龙脊穴、项棱穴、扁担穴加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或者艾灸;瘀血较甚,而出现疼痛或者活动障碍者,可在颈部龙脊穴、项棱穴、扁担穴、肩胛环穴行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
黄瑾明教授认为颈椎病以气血瘀滞为其基本病机,故治疗上以祛瘀为核心治则。由于龙脊穴、项棱穴、扁担穴、肩胛环穴均为线状或环状分布之穴位,并无精确针刺位置,故在针刺时,注重腧穴的触诊检查,在穴位线上及周围寻找筋结、压痛之处,以痛为腧,重点取之。龙脊穴一般直刺或左右斜刺;项棱穴直刺或向脊柱方向斜刺;扁担穴因其下有肺尖分布,故针刺时需提捏皮肤进针,以免针刺伤肺,发生气胸的风险。肩胛环穴的针刺应顺肩胛外缘的方向平刺后者向肩胛斜刺,亦要注意进针的深度与角度,避免发生风险。
针对瘀血较甚的患者,黄瑾明教授推崇使用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加强活血止痛之力,瘀血去则龙路火路通畅,气血归于平衡。
不孕症,壮医称之为“不很裆”。本病属壮医龙路病、“咪花肠”(子宫)病范畴。黄瑾明教授,认为,不很裆是由于气血偏衰或气血瘀滞,使龙路阻塞,“咪花肠”(子宫)失养或功能失调所致。
治疗不很裆(不孕症),首先要注重辨病以辨病为主。若为盆腔恶性肿瘤和生殖器官畸形及先天性缺陷所致者,属壮医“石女”范畴,因壮医针灸无法奏效,故本节不进行讨论;若为排卵功能障碍、盆腔炎症、盆腔良性肿瘤等导致者,可参考本节治疗方法。
1.病因病机 不很裆(不孕症)的病因复杂,黄瑾明教授认为女性的精液在阴道中与男性精液相遇结合后,尤其是在咪花肠(子宫)内发育成人。因此,不很裆(不孕症)多归结于咪花肠(子宫)气血瘀滞、功能失调,可分为虚实两类。虚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年少屡犯手淫;或房劳过度不节,阴精亏耗太过;或大病久病屡伤气血;或谷道、水道、气道功能失调,使气血化生乏源,均可使龙路不畅,气血瘀滞于咪花肠(子宫),导致咪花肠(子宫)失养或失调,发为本病。实者多因痰毒、湿毒内阻龙路,龙路不畅,气血瘀滞于咪花肠(子宫),使咪花肠(子宫)功能失调,发而为病。其病机主要是咪花肠(子宫)气血瘀滞。
2.主要症状 不很裆(不孕症)临床以女子结婚后夫妇同居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不受孕;或曾生育或流产后2年以上,同居未避孕而不再受孕为主要表现。由于病因不同,临床兼症各异。可伴腰膝酸软、月经不调、潮热盗汗、手足心发热、夜尿频多、白带异常、畏寒肢冷等症状,部分患者也可没有兼症。
3.治疗 由于不孕症病因复杂,症状各异,因此黄瑾明教授主张不孕症的诊治,首要在于辨证论治。不同于中医脏腑辨证法,壮医辨证采用三道两路辨证法。三道者:气道、谷道、水道,两路者:龙路、火路。黄瑾明教授将不孕症分为水道阴虚证、水道阳虚证、三道不畅证和谷道气虚证。治疗上采用壮医针灸配合壮药治疗。
(1)水道阴虚证:主要表现为盗汗、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虚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宜通调水道,滋阴补水,以壮医针灸为主,配合药物内服。
①壮医针刺。取穴:脐内环穴、下关元、复溜、太溪。手法:脐内环穴采用壮医天阴阳调气针法,其余穴位无痛进针后直接留针。每周2次,4周为1个疗程。②内服黄氏滋水补阴汤。组成:紫河车、山茱萸、女贞子、墨旱莲各10g,何首乌、枸杞子、菟丝子、当归、熟地黄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4周为1个疗程。
(2)水道阳虚证。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体倦乏力、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烂、排卵期体温偏低等。治宜温通水道,滋补阳气,以壮医针灸为主,配合药物内服。
①壮医针刺。取穴:脐内环穴、下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百会。手法:脐内环穴采用壮医天阴阳调气针法,其余穴位无痛进针后直接留针。每周2次,4周为1个疗程。②内服黄氏温水补阳汤。组成:紫河车10g,淫羊藿、补骨脂、鹿角胶、巴戟天、菟丝子、枸杞子、当归、熟地黄各15g。阳虚甚加花椒、艾叶各5g。水煎服,每日1剂,4周为1个疗程。
(3)三道不畅证:三道不畅证即天、地、人三部之气均不通畅,易导致气血失衡,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胸胁乳房胀痛、脘腹痞闷、情绪易激动、脉弦甚或有乳腺增生等。治宜调气解毒散结,以壮医针灸为主,配合药物内服。
①壮医针刺。取穴:脐内环穴、太冲、合谷、三阴交、内关、血海、膻中。手法:脐内环穴采用壮医天阴阳调气针法,其余穴位无痛进针后直接留针。每周2次,4周为1个疗程。②内服黄氏调气解毒散结汤。组成:金耳环、柴胡各5g,甘草6g,白芷、金银花、三姐妹、青皮、赤芍、桔梗、浙贝母、杏仁各10g,麦冬、天花粉、玄参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4周为1个疗程。
(4)谷道气虚证:辨病为水道病,辨证为谷道虚证,气血偏衰多见水道、谷道同病。壮医学认为谷道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对于不孕症之谷道虚证,黄瑾明教授从谷道入手,水道谷道同调,每获良效。其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舌淡苔白、脉缓软无力等。治宜补谷健胃,水道谷道同调,以壮医针灸为主,配合药物内服。
①壮医针刺。取穴:脐内环穴、中脘、关元、足三里、太溪、三阴交、膻中、百会手法:脐内环穴采用壮医天阴阳调气针法,其余穴位无痛进针后直接留针。每周2次,4周为1个疗程。②内服黄氏健脾汤。组成: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陈皮6g,广西蜜枣1个,用猪排骨500g,加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炖3小时,加入盐少许调味,佐餐饮汤。每3天1剂,连服1个月为1个疗程。
黄瑾明教授强调艾灸下关元穴在治疗水道阴虚证中的重要性,并建议将此法运用于所有证型的治疗。艾条温灸是具体操作方法,每次灸疗为30分钟,每日1次。此外,壮医脐环灸疗法也可作为治疗的选择方案。该方法的操作方式:首先用壮医天阴阳调气针法刺激脐内环穴,然后在其上铺上垫巾,在垫巾上放置厚约5cm的姜绒,并使用艾绒进行灸疗,每次3~4壮,每周1次,5次为1个疗程。
在治疗不孕症时,黄瑾明教授主张采用壮医和西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不孕症与排卵功能障碍、输卵管堵塞、盆腔炎症、盆腔肿瘤、生殖器官畸形,以及激素代谢异常等疾病密切相关,所以在制定治疗方案之前,应进行相应的西医学检查,以诊断确定西医疾病及病因,并依据结果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以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这是黄瑾明教授治疗不孕症的特色。需要注意的是,若为盆腔恶性肿瘤和生殖器官畸形及先天性缺陷所致者,也就是“石女”,不属于壮医治疗范畴;而如果是输卵管阻塞、抗精子抗体及抗子宫内膜抗体异常、盆腔良性肿瘤等引起的排卵功能障碍和输卵管堵塞,则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针对性的药物。例如,可以使用路路通、穿破石、红花草药以疏导道路,畅通输卵管;对于兼卵巢囊肿者,建议使用麦冬、白芷、青皮、浙贝母、金耳环、三姐妹等软坚散结中药;在泌乳素升高时,可使用炒麦芽、山楂、神曲等草药进行调节。另外,在辨别证型时还需注意观察患者排卵期体温,因为排卵期体温偏低往往代表水道阳虚。此外,黄瑾明教授也强调了解男方情况的重要性,因为阴精需与男精相搏才能形成胚胎。因此,对于所有不孕症患者,他都建议对男方进行相关检查,并在必要时采用夫妻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