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瑾明教授丰富了壮医学理论体系,推崇阴阳互生、三气同步、三道两路、毒虚致病等壮医理论,创新提出气血均衡学说。临床坚持以壮医学阴阳互生、三气同步理论作为临床诊疗整体指导思想。强调以毒虚致病论作为壮医临床病因学理论,气血失衡论指导病机认识,三道两路理论作为壮医临床病性、病位辨证的纲领。根据气血均衡理论提出调气、解毒、补虚、祛瘀四大治疗原则。治疗强调针药结合疗法,形成了完备的黄氏壮医临床治疗体系和学术思想。
近年来,黄瑾明教授带领团队全面梳理了壮医特定穴,操作上强调手法轻巧、浅刺无痛。出版了《壮医针灸三部特定穴位挂图》和《壮医针灸学三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DVD),大力推广壮医药线点灸、壮医针刺疗法、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三大特色技术。并研究并推广壮医天阴阳针刺疗法,规范壮医针灸操作。整理编著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针灸学》等19部专著,并发表了《壮医脐环穴及其临床应用》《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天阴阳针法概述》等代表性学术论文。
黄瑾明教授强调以三道两路理论为基础的壮医三道两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将临床疾病种类归纳为谷道病、气道病、水道病、龙路病、火路病五大类。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黄氏调气汤、黄氏滋水补阳汤、黄氏理肤解毒汤,根据患者病情灵活加减,辨证施治,效果显著。
由于黄瑾明教授善于发挥壮医内外治疗方法的不同优势,有机结合,灵活施治,取得了令患者普遍满意的临床疗效,受到广泛好评。兹将黄瑾明教授学术思想简介如下:
黄瑾明教授认为,对因治疗才是疾病治本之道。对于疾病的成因,大致可归纳为“毒”和“虚”两类,毒和虚是导致疾病发病的两大因素。“毒”是疾病之外因,其种类包括痧毒、瘴毒、蛊毒、风毒、湿毒、热毒等,其内涵极广,既指具体有形的有害、有毒之物,又指一切无形之毒,泛指一切能对人体构成伤害的致病因素。黄瑾明教授强调临证要善于辨毒,正所谓“百病皆因毒而起”。在诊治具体疾病时都要辨清是哪一种毒,不同的毒邪致病其治疗方法及方药各异。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黄瑾明教授认为,虚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虚则三道两路及其调节中枢脏腑运化能力和防卫能力相对减弱,不足以抗毒。因此,正气虚损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基础,是外毒得以侵入人体的前提。黄瑾明教授在诊治疾病时尤强调要辨清是哪一种虚。
毒是外因,虚为内因,毒和虚相因而为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正气相抗争,若正胜毒,则毒退而正安;若毒邪亢盛,正气奋勇抗毒,但终因毒邪过盛,则毒邪滞留机体,阻塞道路,损其功能,耗伤正气,导致气血平衡关系失调,终致人体天部(上部)、地部(下部)、人部(中部)三部之气不能同步运行,发而为病,此为因毒致虚;若正气明显虚损,则抗病能力低下,正不敌邪,虚不胜毒,毒可乘虚而入,此为因虚致毒,发病常较为严重,预后多属不良。临床诊断疾病时,应辨清毒和虚的关系,毒盛则以祛毒为主,虚甚则以补虚为要。
黄瑾明教授认为,毒和虚虽为起病两个因素,但毒虚能否致病,还要看它们之间的抗争是否导致了人体气血关系的失衡。早在1986年,黄瑾明教授等人整理出版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中,明确提出了“疾患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的病机理论。黄瑾明教授在临床实践中以此指导壮医临床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病机理论指出,疾病的产生是由人体气血平衡关系失调所致。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并维持其生机的两种最基本物质。气血必须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正常发挥功能,维护人体健康。如果气血失衡,超出机体的自我协调和恢复能力,就不能正常化生和排泄、输布、充养机体,以及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同时也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黄瑾明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不管何种疾病,都会导致人体气血关系的失衡。一般来说,外部因素在人体正气虚损、气血偏衰的基础上,通过三道与体表相通的部位或其他部位侵入“三道两路”,滞留于道路内,使其不通畅或功能失调。这可能会导致天气(上部之气)、地气(下部之气)和人气(中部之气)无法同步运行化生,从而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畅,失去平衡协调,最终导致疾病的产生。气血失衡病机主要可分为三类:气血瘀滞、气血偏衰和气血偏亢。然而,无论是哪一种,都可能导致人体内的三部之气(天气、地气、人气)不协调,如果超出了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则会产生各种疾病。
基于气血失衡的病机理论,黄瑾明教授总结出具体的病机七条,用以指导临床治疗,事实证明非常有效。这七条病机分别是:①诸病瘀滞皆属于气。②诸病肿瘤皆属于瘀。③诸病瘫痪皆属于瘀。④诸病瘙痒皆属于瘀。⑤诸病疼痛皆属于瘀。⑥诸病疮疖皆属于瘀。⑦诸病痿痹皆属于瘀。
黄瑾明教授在临床诊治疾病时,除了遵循传统中医学的辨证论治,还运用壮医学道路理论进行辨证。他根据壮医三道两路理论,将临床疾病种类分类为谷道病、气道病、水道病、龙路病、火路病五大类。
其中,人体消化吸收和排泄的通路称为“谷道”,包括口腔、咽喉、食管、胃肠等,并包括肝、胆、胰等重要脏腑。谷道病的主要症状有呕吐、腹胀、腹痛、腹泻、屙痢、呃逆、嗳气、厌食等消化和吸收方面的表现。
口腔、咽喉、肾、膀胱、尿道、毛孔等通道被称为“水道”,水道病的主要表现为水肿、尿频、尿急、尿闭、尿痛、遗尿、小便失禁或滴尿全无等症状。
人体与大自然之气相互交换的通道称为“气道”,包括口鼻、咽喉、气管、肺等。气道病的主要表现为感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咳血、胸痛、气喘、胸闷等症状。
龙路是人体内血液的通道,与心脏相关联。龙路病的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偏枯不用、口唇指甲青紫,目诊白睛黑斑等血液运行不畅、内脏骨肉失养的表现,以及衄血、咳血、咯血、便血、皮下瘀斑瘀点等血液运行不循常道、孔窍出血的症状。
人体内传感的通道称为“火路”,即“信息通道”,与脑相关联。火路病的主要表现为局部或肢体不知冷热、不知痛痒等,甚至肢体与“巧坞”失去联系而不能行动自如,或完全不能行动的症状。
在临床诊治疾病时,黄瑾明教授将壮医的道路辨证、毒虚理论与中医学之辨证论治体系综合运用,强调必须先根据壮医道路辨证辨别为哪一道路的病变,再根据壮医毒虚理论及辨证论治思想辨别具体的致病因素及证型,进而确定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
根据“疾患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的壮医病机理论,黄瑾明教授特别推崇平衡气血的治疗原则,并广泛发挥。认为不管是气血瘀滞、气血偏衰还是气血偏亢,在治疗时都必须平衡气血。只要气血调畅均衡,就可以达到阴平阳秘,体内的谷道、水道、气道、龙路、火路就能保持通畅协调,发挥正常功能,人体的天、地、人三部之气就能同步和谐运行。据此,黄瑾明教授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出调气、解毒、补虚、祛瘀四大平衡气血治则,称之为“八字”治则,并广泛指导多种疾病的治疗。通过“八字”治则可调整人体气血阴阳,恢复平衡,使人体内三部之气、人体之气与自然界天地之气同步运行,从而气血流通,疾病可愈,健康可复。
气是构成人体的本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又生血,是各内脏骨肉的物质基础。只要人体一身之气调畅,则血行可通,道路可畅,天、地、人三气可复,疾病可愈。因此,黄瑾明教授治疗疾病时特别强调调气治则。调气一方面可以疏通道路之阻滞,有利于各种邪毒从三道两路排出体外。二则通畅人体之气,使之与自然界之天气、地气保持三同步,从而气血化生泉源不竭、运行畅达、排泄有常。很多疾病都可以应用调气治则。
“百病皆因毒而起”。阳性邪毒可引起气血相对亢盛,此时急需祛除邪毒,使毒去正安。阴性邪毒则多引起气血瘀滞不畅,亦需解毒。当毒虚致病病因中毒的方面明显时,亦需要解毒。如风毒盛实,气血不足,则风毒乘虚而入,阻滞于龙路和火路,引起气血运行瘀滞。此时需兼顾祛除病因,祛毒使风毒去而正气安。黄瑾明教授在临证中喜用壮医针灸的综合疗法来解除体内邪毒。若病情较重者,还常常配合中药内服或外用,综合疗法解毒效果最为理想。
补虚要义有二:一是扶助正气,以增强抗病能力;二是可以促进解毒排毒。补虚可以通过药物或非药物、外用或内服等多种方法进行。黄瑾明教授补虚擅用外用的方法,如壮医针刺补法和壮医药线点灸补法以扶助正气。对气血虚损明显者,黄瑾明教授又主张针灸补联合食补和药补三补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则其补力更胜一筹,可调补一身之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促进道路通畅和三气同步运行。
祛瘀有三要义。一是指祛除和畅通人体气血之瘀滞,使气血运行通畅,机体得到气血的正常充养。二是指疏通“三道”“两路”,恢复“三道”“两路”的畅通和正常功能,使气血运行畅达。黄瑾明教授常采用针刺、壮医药线点灸、拔罐、药物内服等方法来祛瘀。三是祛瘀生新,所谓祛瘀生新,是指祛除瘀滞之气血,使气血畅通均衡,阴阳平衡,从而使人体之气与大自然天地之气能保持三同步,则气血化生泉源不竭,机体脏腑组织充养有源。黄瑾明教授运用祛瘀治则治疗疾病时擅长采用针刺和拔罐相结合的方法来达到祛瘀的目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其祛瘀效果显著。
根据上述理论,黄瑾明教授临床主张根据壮医三道两路辨证论治指导思想,应用以壮医针灸外治与壮医方药内服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各种具体病症。
1.壮医针灸外治法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黄瑾明教授率领团队深入壮乡,针对壮族医学特点,整理出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脐环针疗法、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三大特色疗法,并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应用,效果显著。
(1)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经过系统临床验证研究总结出来的一种特色疗法。该疗法采用经过多种壮药制备液浸泡的直径约0.7mm的苎麻线,将一端点燃形成圆珠状炭火星,然后将炭火星直接灼灸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多种疾病。
(2)壮医脐环针疗法 壮医脐环针疗法来源于壮族民间俗称的鸡屁股肚脐疗法,黄瑾明教授加以改良,创立脐内环穴和脐外环穴,采用黄氏壮医针法针刺。该疗法具有调气、解毒、补虚、祛瘀等治疗作用,可疏通三道两路、调节气血均衡、促进三气同步,临床可治疗失眠、不孕、不育、痤疮、雀斑、荨麻疹,以及各种痛症等多种疾病。
(3)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是黄瑾明教授团队近年从壮族民间挖掘整理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该疗法先用莲花针刺破龙路、火路分支,再施以拔罐以吸出瘀滞之气血,“逐瘀”效果极好,黄瑾明教授誉其为壮医“祛瘀第一法”。
在具体运用壮医针灸治疗疾病时,黄瑾明教授认为,病轻者可单用壮医脐环针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或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即可手到病除;重者可三法联用,则祛瘀解毒之力更强,疾病可迅速痊愈,每获良效。
2.壮医方药内治法 黄瑾明教授在临床上善于运用壮医特色诊断方法,结合中西医现代诊断方法,综合搜集病情资料,根据三道两路辨证方法辨别病情。在治疗上,根据调气、解毒、补虚、祛瘀四大治疗原则,以黄瑾明教授多年临床经验所积累的黄氏壮医调气汤、黄氏滋水补阳汤、黄氏解毒理肤汤等为基本方剂,灵活使用,在具体应用时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黄瑾明教授在临床应用壮医针灸治疗疾病时,注重运用壮医天阴阳理论。通过对百色地区壮族民间流传的朴素的天阴阳观念进行民间调研,结合广西地区喀斯特地貌及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通过科学归纳,整理出明确的壮医天阴阳理论定义:壮医天阴阳理论是对壮医学以调气为治疗特色,实现“人气”与自然界“天气”同步,进而使人体内部天、地、人三气同步的治疗经验的规律性认识,是受“阴阳互生”理论、“三气同步”理论、“三道两路”理论、“毒虚致病”理论及“气血均衡”等壮医经典理论指导的壮医学临床基础理论。
黄瑾明教授根据壮医天阴阳理论指导以壮医脐环穴针刺疗法为主的壮医针灸临床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对此,黄瑾明教授指导团队在2020年《中国针灸》杂志正式提出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天阴阳针法:壮医天阴阳针法是以壮医学阴阳和天阴阳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三道两路和毒虚致病理论为针刺基本理论和辨证依据,以三气同步和气血均衡理论为治疗原则和评价标准,以调气为法、调神为本,在患者在调息静息后采用微针浅刺术平刺主穴脐环穴,采用壮医针法针刺其他辅助腧穴的综合性针刺疗法。
该针法着重调动人体的天、人、地三部气机,通过三道两路运转,达到制毒疗虚,恢复三道两路气机畅通,从而使人体气血阴阳均衡。黄瑾明教授在临床针刺脐环穴辨治多种疾病时,均采用壮医针灸天阴阳针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