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医事传略

黄瑾明教授的成就体现了他数十年来勤奋求学、专心治学、坚持临床、厚积薄发的精神和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为壮族医学和壮族医疗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回顾和梳理黄瑾明教授的求学、治学、临床生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代壮医大家的成就之路。

(一)学医经历:系统钻研,多方求学

黄瑾明教授是通过本科高等教育进入中医学殿堂的。1961年9月,黄瑾明考入广西中医专科学校(广西中医药大学前身)。在学期间,他刻苦攻读,系统学习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方剂学、中国医学史和中医各家学说,以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等中医经典名著,成绩优异。1964年下半年,黄瑾明到广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实习,在内、外、妇、儿、针灸等各个科室轮转,师从黄荣活、李士贵、田秀英、凌朝坤、高超义等著名中医专家。由于基础扎实、胆大心细,在实习期间,年轻的黄瑾明就能独立应诊,并受到患者好评。毕业后,他顺利获得了留校任教资格。

在下乡期间,黄瑾明在苍梧、贺州、北流等地坚持行医,为广大患者造福。同时,他接触到大量民间壮医的诊疗案例,深受壮族民间医疗文化的独特治疗方法和显著疗效的影响。1968年,黄瑾明回到广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工作后,即着手开展壮族民间医学的调研、整理、论证、实践及推广等工作。这期间,他结识了龙玉乾、罗家安、农大丰等闻名一方的民间壮医,接触并学习壮医药线点灸、壮医针挑、火攻、灯花灸、鲜花叶透穴、滚蛋疗法、佩药等丰富多样的壮医特色疗法,并成功地应用于临床。这一过程为壮族医学科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他创办了《中医教学》(全国最早创刊的中医学杂志之一,1978年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如今为全国核心期刊),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当时,黄瑾明通过对民间壮医学习、应用及办刊推广,推动了壮医的研究和发展。

1983年,黄瑾明与黄汉儒合作,在班秀文主任带领下创办了广西中医学院壮医研究室;1985年4月,成立壮医门诊部,黄瑾明担任主任。1995年1月,广西中医学院壮医研究所成立,黄瑾明任所长。他以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为排头兵,以壮医针灸学为突破口,以点带面,致力于壮族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壮医针灸学术探讨和理论创立研究工作,令壮族医学得以迎来了迅速的发展。

五十多年来,黄瑾明教授植根于传统中医药学肥沃的土壤,在强烈的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者的责任心驱动下,他跋山涉水、呕心沥血、反复实践,在继承壮族民间医学前辈的文化遗产和经验的基础上,用日日夜夜不眠不休的艰辛在专业技能上提升自己,使壮族医药学理论形成体系,壮医针灸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并成功应用于临床。

(二)行医过程:中壮融合,自成一派

黄瑾明教授的行医生涯分为四个阶段:中医治疗为主、壮医疗法实践、中壮融会贯通、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

1.中医治疗为主阶段。黄瑾明在临床实习和下乡期间,多从高校中医系统教育培养和跟随中医专家所学经验中汲取治疗方法。黄瑾明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善于思考和勇于实践的能力,在临床实习阶段就曾独立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诊断治疗,并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受到患者赞誉。在下乡期间,黄瑾明更是充分运用所学,为各地群众解除病痛。

2.壮医疗法实践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期,黄瑾明陆续接触学习了多种壮医特色疗法,并逐步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例如,从母亲用露水打湿的纸钱治愈鱼鳞痣的方法中获得启发,认为露水是获效的关键。经过临床实践,黄瑾明在1978年《广西赤脚医生》第9期发表了研究结论。在五七干校学习期间,黄瑾明初次见识到龙玉乾药线点灸疗法的显著疗效,并运用到自己的临床实践中。至1986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根据国家民委关于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指示精神,广西开展民族医药普查工作前,黄瑾明广泛学习民间壮医经验,并亲身实践,明确了壮医疗法的民族特色和临床效果。

3.中壮融会贯通阶段。利用民族医药普查的契机,黄瑾明对民间壮医进行了更为深入调研。同时,结合中医学和西医学思维进行思考,并开展相关科研工作进行验证。在这一阶段,黄瑾明陆续挖掘出壮医名家罗家安的“针挑疗法”、武鸣地区“灯花灸法”等民间经验。特别是对东兴市揭毓璇用活鸡贴患者肚脐治疗疑难病执着的调查,黄瑾明查阅广西容县民国壮医刘惠宁所著《六桥医话》有关脐部治病的记载,提出改良方法,以“脐环穴”运用于临床,充实了现代壮医学内容。黄瑾明认为,在疗法和验方的选用中,应借鉴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诊疗模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全面辨析、灵活运用。从1983年10月起,黄瑾明开展了多项研究,针对壮医药线点灸开展了经验整理,并按照循证医学理论进行疗效验证。历时八年主持完成这一科研项目,并完成学术专著《壮医药线点灸疗法》。1992年,黄瑾明主持完成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发掘整理及疗效验证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年12月,黄瑾明荣获教授职称。1995年1月,黄瑾明教授牵头申报的《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脾虚证作用规律及疗效原理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历时约两年半,并顺利结题。该课题将实验室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用西医学方法探索壮医疗法的治疗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壮医科研水平。在此基础上,黄瑾明教授构建起科学、系统、完整、有效的壮医临床治疗体系,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广西黄氏壮医针灸学术思想。于2012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并资助,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设立“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传承工作室”,开展传承和建设工作。

4.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阶段。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阶段于2012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在经过四年的建设后,该流派于2016年通过验收,标志着黄氏壮医学术思想的成熟和国家级壮医临床特色体系的建立。黄瑾明教授建立并提倡壮医学三道两路辨证论治体系,为壮医针灸、壮药内服外用等临床工作提供指导。黄瑾明教授善于治疗内科、妇儿科、皮肤科等疑难病症,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不孕不育症、陈旧性面瘫、顽固性失眠等壮医优势病种。他运用外治手法轻巧,善于使用壮药,其疗效显著。在临床实践中,黄瑾明教授强调“让患者在享受中接受治疗”,形成了黄氏壮医舒适有效的临床特色。

在这一阶段,黄瑾明教授仍然坚持对民间医药的调研。他发现百色地区特有的壮医天阴阳和地阴阳观念以及香疗疗法,并创造性地建立了以脐环穴为核心要穴的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天阴阳针法。这是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三)为医之道:患者为本,大医精诚

医学理论的价值需要经过临床实践的验证和应用。黄瑾明教授认为,壮医药学理论及其技法应该应用于临床实践之中,为广大患者服务,而不应束之高阁。

黄瑾明教授擅长壮医针灸术和医术,能够缓解患者身体上的痛楚。此外,他询问病情时细致入微、和蔼可亲,并对患者给予真诚的关怀,有助于减轻患者焦虑,激发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信心。这种人文关怀符合西医学提倡的医疗新理念。

黄瑾明教授始终坚持“以实践为依据,以疗效为导向,以患者为核心”的基本观点,主张壮医学应符合人本特征、民族特征、时代特征和科学特征。他提出,在壮医学的理论建设中,要尊重历史传统,坚持特色发展,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在当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壮医学的生命力源自民间,壮医学的学术传承与发展应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坚持创新发展观,既不能脱离传统实践,也不应背离时代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守正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2)壮医学具有独特的天阴阳、地阴阳理论,这使得壮医学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黄瑾明教授对于当地壮医独特的“天阴阳”“地阴阳”理论和相关疗法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基于壮医“脐环穴”理论体系的壮医天阴阳针刺疗法和以壮医天阴阳、地阴阳理论为代表的壮医学外治、内治临床特色治疗体系。这些针灸和方药经验将会为壮族人民提供更加安全、有效和可靠的治疗方案。

(3)我们应该在既往壮医辨病论治为主、辨证论治为辅的壮医临床特色的基础上,广泛实践、发展并弘扬以三道两路和毒虚致病理论为核心的壮医三道两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推动壮医临床的发展。黄瑾明教授指出:“中医传统医学有两大特点,一个是整体观念,另一个是辨证论治,中医发展几千年,产生了四个辨证论治体系,张仲景的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清代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的三焦辨证。根据壮医基本理论,壮医的辨证采取三道两路辨证,按照三道两路辨证看病,不懂三道两路辨证方法就不是合格的壮医,现在全面推广这方面的应用,对实现壮医临床的蓬勃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在黄瑾明教授治疗下,他治愈了无数来自祖国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的患者,无论男女老少、富贵还是贫贱,他都能一视同仁以医者父母心竭诚为患者服务。

八桂大地地处西南,是多民族聚居区,仅居民族就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个。这里气候多变,经济相对落后,人民不仅患有地方病,而且由于生活比较艰苦,常常出现缺医少药、不舍就医的现象。黄瑾明教授深刻地感受到当地群众生活不易,因此最不愿意听到收受红包等违背医德之事。他总是设法为患者减轻负担,避免过度医疗,选用价格相对低廉而同等疗效的壮医药,或用自己丰富的诊疗经验和高超的技术代替部分昂贵的检查。此外,他也经常参加社区或各级医疗机构组织的义诊活动,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地为各族人民看病,真正体现了慈悲为怀的医者风范。

黄瑾明教授常常教育学生,他说:“无论黄皮肤、黑头发,还是黑皮肤、黑头发,甚至金发碧眼,只要是病患,我们都应一视同仁。”正是因为他医术高明、怀揣仁心,众多患者从祖国四面八方、从全球各大洋各大洲慕名而来。黄瑾明教授用自己的仁心妙术,以治愈的医案证明“医学无国界,更无人种之分”。这也证明了壮医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也有相当明显的临床疗效。壮医可以为壮族人民服务,也同样可以救助病患于八方。

黄瑾明教授行医近六十载,坚持求真、求是。他通过临床疗效、治疗规律、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整理了壮医药理论,并验证了其科学性。他始终以患者为中心,风雨无阻,出诊不辍,时时关心患者疾苦,精炼针法,无痛进针,并强调“让患者在享受中接受治疗”,体现了一代壮医大家的医德风范。他治学严谨,虚怀若谷,勤求古训,博采壮方,尊重壮医前辈,虚心好学,得到了龙玉乾等壮医名家的好评。他善于创新,毫无保留地把毕生所得传给弟子,制作发行壮医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教学DVD,使壮医技法得以传承和发展,确立了壮医在我国民族医药的地位,为民族医药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为当代壮医做出表率,被誉为“壮医临床第一人”。 Gas/q9ka1TR5IcMDE7x6arhkiulV6EuYzyj9LL2VhxgpBLRRrKNsYC4ZffpcEEr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