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瑾明,男,壮族,1937年7月生,广西贵港人,中共党员,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同年留校任教,历任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待遇,荣获第四届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桂派中医大师、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等。他担任了第二、第六、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
黄瑾明教授全面挖掘整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开创了壮医药线临床研究的先河,并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作为一门课程引入大学课堂,奠定了广西中医药大学办学特色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黄瑾明教授不断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模式。因其对中医药事业的杰出贡献,黄瑾明教授被誉为“壮医临床第一人”,并以其为代表性传承人的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学术流派之中。
黄瑾明教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的专家。他曾于1997年、2017年和2022年分别获得第二、第六、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的荣誉称号,也曾于2008年获得广西卫生厅颁发的优秀指导老师奖。2011年,他获得批准成立全国名老中医黄瑾明传承工作室,并且同年,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瑾明教授被认定为传承人。2012年,他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授予的“桂派中医大师”称号;同年,以黄瑾明教授为代表性传承人的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被列入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之中,该流派在2019年再次获批第二周期建设项目,并在区内外16家公立医院建立了二级传承站;此外,他于2017年还组建了“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联盟”,并培养了162位学术传承人,促进了壮医针灸流派在全国的传承和推广。
鉴于黄瑾明教授对中医药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他于2017年被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授予“民族医药突出贡献奖”,2018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19年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
在2017年获得全国名中医等荣誉后,黄瑾明教授仍不忘初心,坚持定期出诊,带领团队继续挖掘、整理、规范壮医针灸疗法,并形成了蛇串疮、不寐、口僻、缺血性中风、项痹5个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他于2018年开设了壮医针灸科独立病区,开启了壮医学临床专科的新时代。在201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临床经验全图解》和《壮医针灸三部特定穴位挂图》。2018年获得“中国好医生”月度人物,2019年获得“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在2019年,他主持的“广西黄氏壮医针灸的理论研究及临床推广应用”获得了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同年,“针刺壮医脐环穴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得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20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黄瑾明教授为专家,并共同建立了“华南区域中医(针灸)诊疗中心专科联盟”,同年,黄瑾明教授创建的壮医科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22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黄瑾明教授“国医大师”称号,以此表彰其在中医药事业中的杰出贡献。
1.开创民间壮医挖掘整理先河。黄瑾明教授善于运用壮医针灸和壮药内服外用治疗内科、妇儿科、皮肤科等疑难病症,其疗效显著;凝练出治疗蛇串疮、不寐、口僻、缺血性中风、项痹等五种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并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2.形成独具特色的黄氏壮医学术思想。黄瑾明教授推崇阴阳互生、三气同步、三道两路、毒虚致病等壮医理论,创新提出气血均衡理论;强调调气、解毒、补虚、祛瘀四大治则;梳理验证壮医针灸特定穴位,形成药线点灸、浅刺、莲花针、拔罐逐瘀等壮医三大核心技术,并规范壮医针灸操作。黄瑾明教授整理出版了19部专著,形成了壮医针灸学理论和临床体系。2011年,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瑾明教授是其传承人。
3.创立壮医学国家级学术流派。经过四代传承人的不断发展,壮医针灸学逐渐形成了广西黄氏壮医针灸学流派。2012年,该流派获得首届全国中医药学术传承流派建设项目资助;2019年,又获得第二轮项目建设资助,并在区内外的16家公立医院建立了二级传承站。2017年,黄氏壮医针灸流派联盟成立,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建华南区域中医(针灸)诊疗中心专科联盟,从而促进了壮医针灸在全国的传承与推广。
4.坚持以现代科研成果为基础的守正创新。1992年,黄瑾明教授主持完成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发掘整理及疗效验证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也是壮医领域首个获得省部级奖项的项目之一;1995年,他主持完成了“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脾虚证作用规律及疗效原理的研究”,这是广西中医药大学和壮医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年,黄瑾明教授指导的“壮医针灸学的理论与临床研究”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获民族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9年,获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开创壮医教育,奠定办学特色基础。1985年,黄瑾明首次将壮医药的线点灸疗法列入广西中医药大学本科选修课,并亲自授课,培养了大量既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又掌握一定壮医药理论技能的本科人才。他主持完成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研究与教学实践》获得广西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成果奠定了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办学特色,并在2003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2016年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中得到专家的认可。
同年,黄瑾明教授开始招收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史(壮医方向)硕士研究生,先后培养了16名硕士研究生,包括周红海、林辰、莫清莲、周金花等人。他们相继成为广西壮医医疗、教学和科研等领域工作的骨干力量,其中林辰教授曾任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院长,被评为广西名中医、广西优秀青年中医;周红海教授则成为广西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院长,被评为广西名中医。
2.推广壮医技法,培养大量实用人才。1985年起,黄瑾明教授在全国范围内开办了30多期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培训班,培训了1500多名学员,治疗20万余人次。他制作了中英文双语解说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教学录像,并由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发行,向国内外传播壮医药治疗技法。
自2009年起,以黄瑾明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壮医科指导20多家县级中医院建立壮医科,共培养壮医人才1500余人,其中南宁市武鸣区中医医院壮医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3.传承壮医学术,形成壮医学术流派。1997年,黄瑾明教授被评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0年,他获得广西卫生厅颁发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奖;2011年,他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建设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2012年,以黄瑾明教授为代表性传承人的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认定,全面开展学术传承工作。他接收了黄贵华教授、李美康主任医师、麦月瑶医师(香港)等34人为工作室成员,传承队伍中有博士4人、硕士19人。其中流派主要传承人黄贵华教授成为“广西名中医”,他主持的“壮医学科构建与人才培养”获得广西教学成果一等奖,“壮医针灸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则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李美康主任医师则对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进行了机制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其中1项已结题。该流派传承工作室与广州、湖南、辽宁3家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互建二级传承站,以及与区内外中医院建立16个二级传承站。这一流派于2017年通过验收,并于2019年获批国家第二期项目建设,至今流派传承队伍已增至162人,分别来自广东、湖南、辽宁、青海、贵州和广西等地。其中广西名中医有6人,博士17人,高级职称69人,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2017年,组建了“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联盟”,有55家医院加入该流派联盟。2018年,他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设了壮医针灸科独立病区,开启了壮医学临床专科的新时代。2020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黄瑾明教授为专家,强强联合共建“华南区域中医(针灸)诊疗中心专科联盟”。同时,其创建的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壮医科获批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进一步推广了壮医针灸技法,开创了流派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