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某,男,42岁,财会人员,桂林人。初诊日期为2018年4月21日。
现病史:患者此前因长期伏案工作和经常处于空调冷气间,而引发颈肩部酸痛和肌肉牵扯不适感。最初通过热敷缓解,但随后症状逐渐加重。于是患者接受了按摩和自行使用跌打药膏治疗。三天前,患者睡眠时因久坐而出现颈肩部酸痛,并伴有眩晕和右侧偏头痛,但无恶心呕吐、猝倒或发热恶寒等症状。患者频繁出现眩晕,每日2~5次。查体发现头部向左侧倾斜,颈椎生理曲度不明显,颈活动度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受限。有生理反射,病理反射未引出。舌暗红,苔黄腻,脉涩。颈椎正侧位片及开口位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5、颈6椎体钩突增生。
西医诊断为颈性眩晕;中医诊断为眩晕(湿热内盛证)。
治疗措施:采用手法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方法。先对颈部进行分筋理筋,放松颈项部肌群,特别加强肩胛提肌、颈后竖脊肌群、胸锁乳突肌的理筋松解。然后进行钩椎关节整复手法:患者取矮端坐位,颈部稍前屈,医者站于患者身后,右手示指、中指于患者颈前触及第5颈椎右侧钩椎关节并固定之,左手扶持患者下颌使头转向左侧45°。此时左手向上轻提牵,同时右手示指、中指迅速用力向右后方推按,常听到“咔”的一声,示指、中指下有轻度移动感。同法反方向操作一次。然后再予点揉韦氏奇穴耳后(双)、颈侧(双)各30下,揉按斜方肌等肌肉群40秒,术毕。同时,中药内服天麻钩藤饮加陈皮、车前子、龙胆和胆南星。
二诊(4月23日):患者情况好转,眩晕发作次数减少,程度缓解,综合治疗如前。
三诊(4月25日):患者颈痛及头痛明显缓解,眩晕症状完全消失,头部转动灵活。前法治疗后,嘱患者进行相应功能锻炼。随后的半年内,未见病情复发。
按语: 本案患者诊为颈性眩晕(湿热内盛证)。治疗以手法为主之中医综合疗法。手法遵循正则通、松则通、顺则通、动则通的原则,先筋后骨,松筋揉肌,旋转复位,舒展关节,既纠正错位之节,又梳理失衡之肌,脊督协辨,配合点按韦氏奇穴等,双向调节神经功能,故对于颈痛、眩晕,短期内即可获效。同时,根据韦贵康教授之经验,荣则通,调则通。无风不作眩,患者因津枯热扰、肝风内起而眩晕,故予天麻钩藤饮加减中药内服以平肝息风、清热活血。方中加陈皮,因岭南湿聚,病多感湿,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言:“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方中另加车前子功专利水、善消风热,龙胆疏通下焦湿热之结,胆南星化风痰。但韦贵康教授指出,龙胆多用败胃,脾胃虚寒之人不可多用,或可用夏枯草代替龙胆,兼加麦芽顾护胃气。全方能使湿痰得祛,热邪得清,正气得养,脊督通畅。症状消除后,还嘱患者勿忘进行功能锻炼,体现出韦贵康教授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时治养结合的学术思想。
肖某,女,65岁,退休教师。初诊于2001年10月。
现病史:患者自述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腰骶部胀痛,久站、行走会明显感到疼痛,后渐出现左臀下肢麻痛感。1个月前腰骶部胀痛加重,伴跛行,经过口服药物、针灸等治疗未见好转。曾在广西某人民医院就诊,被建议接受手术治疗,但患者及家属拒绝了此项治疗。查体:双侧腰肌紧张,腰部活动受限,活动度约为:前屈30°,后仰15°,左右侧屈15°,L 4~5 、L 5 ~S 1 椎间隙及椎旁左侧有压痛、叩击痛(+),梨状肌无明显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左(+)、右(-),“4”字征试验左(±),右(-),股神经牵拉试验(-);双下肢有静脉曲张,肌力、肌张力正常,右踝背伸肌力减弱,膝反射、踝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起。舌质红,苔白薄,有瘀斑,脉细弱。腰椎MRI检查结果显示:腰椎骨质增生,腰2椎体许莫氏结节;L 3~4 、L 4~5 、L 5 ~S 1 椎间盘变性并突出。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断:痹证(气滞血瘀)。
治疗措施:在腰部疼痛点进行了经理筋手法后,使用腰部双连椅旋转复位法,并对髂胫束进行了推拿。单次治疗即可缓解疼痛,治疗3次后腰部疼痛明显改善,下肢麻痛感消除。治疗7次后,患者腰腿部症状已缓解到下肢有麻木感。治疗10次后,患者可以连续行走半小时而不出现腰痛及下肢麻痛感。
按语: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使用旋转复位手法可以改变腰椎内在应力状态,甚至还可以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之间的应激位置关系,从而解除对神经根等组织所产生的刺激,消除炎症物质,改善血液循环,使气血经脉畅通无阻,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为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时还需结合运动疗法、针灸等中医疗法。
甘某,男,40岁,公司高管。初诊于2011年4月。
现病史:2009年开始出现头晕、头痛、颈部疲劳等症状,经检查确诊为高血压,服用降压药未见明显疗效。近年来症状加重,还伴随多汗、眼花等不适。体检发现血压为162/102mmHg,颈部活动受限,颈肌痉挛,第1、第2、第3颈椎两侧有压痛,第2、第3颈椎棘突偏左,臂丛牵拉试验(-),位置性眩晕(+);舌红有瘀点,苔薄白,脉弦。X线检查显示颈部曲度稍有变直,第2、第3颈椎棘突接近吻合。心电图检查检测到窦性心动过缓。血脂、尿常规及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西医诊断:颈椎病(颈性高血压);中医诊断:颈痹(肝阳上亢)。
治疗措施:采用韦氏奇穴点按,选取耳后、颈前等穴进行治疗,再施行旋转复位手法,手法轻柔,治疗后头晕、头痛有所减轻,血压下降至132/80mm Hg。但再次来诊时,血压仍然为160/100mmHg。因此调整治疗方案,改为每2天进行1次治疗,并同时使用中药外敷进行治疗,每天1次。最初的2周,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32~140/80~92mmHg,之后稳定在128~130/78~82mmHg。总治疗周期为30天。3个月后随访,疗效巩固,能正常工作和参加重体力劳动,血压为126/78mmHg。6个月后随访,疗效巩固,无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颈部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 该患者是颈椎病引起的高血压,通过手法调理颈椎恢复其应力平衡,减缓对自主神经的刺激,达到六通论中正则通、松则通、顺则通的效果,进而达到调达气血、调顺经络的目的。治疗中还结合使用中药外敷,以协同治疗的效果,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马某,男,46岁,单位职员。初诊于2004年5月。
现病史:因车祸致颅脑损伤,经手术治疗后,颅脑病症基本消失,但经常出现颈肩部不适、上肢麻木感、头晕、失眠等症状,尤其日常头痛明显,影响日常工作生活。按颅脑损伤后遗症服药治疗,但效果不明显。后来,经人介绍来到骨伤科就诊。检查显示颈部活动受限,位置性眩晕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第1、第4颈椎左侧和第2、第5、第6颈椎右侧横突处有压痛,并有软组织厚实感;舌质红,苔白薄,脉涩。颈椎X线检查显示寰枢关节齿间距不等宽,颈椎生理曲度反张,第4、第5、第6椎体后缘连续性欠佳。
西医诊断:颅脑外伤伴颈椎外伤后综合征;中医诊断:头痛(气滞血瘀证)。
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颈椎调整、颈肩部软组织松解和头颈部穴位按摩等手法治疗,并在颈部用热疗药物进行热熨,每隔一天进行一次。经过12次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消失,达到临床治愈。
按语: 颅脑外伤伴颈椎外伤综合征,常常是传导外力致颈部损伤引起,临床易忽视颈椎损伤。在诊断时,要重视颈椎伤的症状表现。同时需要做好颈椎检查,通常需要拍摄颈椎正位、侧位、开口位、左右斜位、过伸位和过屈位片,必要时加CT、MRI检查。对于已治愈多年的患者,最近出现的颈肩部症状需要仔细检查。
王某,女,42岁,单位职员。初诊于2020年7月15日。
现病史:患者自述于1周前提重物后出现腰骶部疼痛,伴左臀部胀,于我院门诊就诊。当时自觉双下肢不等高,行走略有跛行,无畏寒发热,无胸闷呕吐等现象。查体发现:腰部活动稍受限,左侧腰骶区叩击痛,左髂后上棘较右侧降低并隆起,左内踝高点测量较右侧延长1cm,“4”字征左(+),骨盆挤压分离试验(+),直腿抬高试验(-),病理征未引出,四肢肌力正常,皮肤触痛觉正常。舌暗淡,脉弦涩。X线检查(腰椎正侧位+骨盆平片):腰椎生理曲度稍变直,骨盆左侧髂翼较右侧降低,左侧闭孔较右侧变小,其余骨质未见明显异常。
西医诊断:左骶髂关节后错位;中医诊断:腰骶部伤筋(气滞血瘀型)。
治疗措施:首先点按穴位法,然后整复骶髂关节错位,左侧骶髂关节后错位整复手法,然后用拔伸牵抖法、屈膝屈髋牵抖法,最后进行调理法结束治疗。治疗频率为3日1次,治疗结束后请注意休息,两周内勿提重物及剧烈运动。两次后复查,腰骶部疼痛伴左臀部胀痛已无明显疼痛,稍有酸胀感,行走活动正常,夜间无疼痛。
按语: 骶髂关节损伤应尽早治疗,骶髂关节反复损伤或关节错缝未得到及时治疗,局部出血机化,瘢痕形成充填关节空隙,造成关节内粘连或关节不稳,久之引起顽固性持续下腰部疼痛。整复骶髂关节复位前必须排除髋关节病变,手法勿暴力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