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医案选介

(一)月经后期医案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月经量基本正常,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后期。《金匮要略》早有月经周期延长的记载。当月经后期伴随经量过少时,则有可能发展为闭经。临床上,此证可有虚实之分,其中虚证多由肾虚、血虚所致。肾虚可致冲任失养,血虚则冲任不盛,血海不能如期满溢;实证则分为气郁、痰湿、宫寒。肝藏血而主疏泄,肾为经血之源,肝肾乙癸同源,同居于下焦,母子相生。因此,在治疗上,可以疏肝资肾或温肾暖肝。若长期忧思抑郁而致气失条达,则血行不畅,血海不能如期满溢,从而出现月经后期。临床上可见月经后期,经前乳胀,经血色暗或夹瘀块,治以疏肝温肾,调达冲任,可用黑逍遥加仙茅、淫羊藿、肉苁蓉等治疗。当肾阴亏虚时,则精不能化血,常表现为月经后期量少,色暗质稠,伴有咽干失眠,大便干结等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治疗上应滋肾养血,可选用归芍地黄汤加艾叶、路路通、大枣、何首乌、肉苁蓉等治之。若肾阳亏虚,则冲任不盛,阳虚宫寒,胞宫失于温养,临床可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小腹作痛等症状,应以温肾暖宫为法,可选艾附暖宫汤加仙茅、淫羊藿、菟丝子等治之。对于形体肥胖者,多为脾虚痰湿积滞胞宫胞络,致冲任壅实,经血不能如期下注者,则以燥湿化痰、活血调经为法,方选归芍二陈汤加白芥子、远志、石菖蒲、路路通、红花等治之。

林某,27岁,女,工人。1990年5月18日初诊。

病史自述:经期错后8年,加重1年。19岁时初潮,月经周期,30天至40天不等,月经量较多,经期长达10天左右。近1年来,月经周期延后10~20天,量中等,经色暗红,夹紫块,经前乳房胀痛,少腹、小腹胀痛,腰背酸麻,经行则上述诸症缓解。形体肥胖,平时带下量较少,呈黄白相兼。末次月经为1990年4月20日。

诊断:月经后期。

辨证:肾虚肝郁,湿瘀阻滞。

治法:补肾疏肝,化瘀利湿。

处方: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白术10g,土茯苓20g,泽泻10g,黄柏6g,苍术6g,鸡血藤20g,丹参15g,补骨脂15g。4剂,每日1剂,水煎服。

1990年6月1日二诊:自述服药后于5月20日月经如期来潮,量正常,经期干净。现自觉小腹隐痛,腰酸胀痛,舌淡红,苔薄白,脉虚细。此为经去血虚,胞脉失养,拟补肾养血益肝。

处方:鸡血藤20g,丹参15g,当归10g,川芎5g,白芍6g,熟地黄15g,川续断10g,益母草10g,炙甘草5g。4剂,每日1剂,水煎服。

1990年6月29日三诊:自述按照首诊及二诊两方交替使用,于6月18日月经来潮,色量正常,但经前仍感胸胁及乳房痞闷,经后自行缓解。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此为肝阴不足之象,责之肾水不充,肝肾同源,可补肾以养肝。治宜调养肝肾,以巩固疗效。

处方:柴胡6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0g,薄荷5g(后下),黄精15g,益智仁10g,怀山药15g,台乌药10g,炙甘草6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按语: 根据病史得知,患者19岁初潮即有经行延后表现,显然是先天肾气不足,冲任不盛所致。肾虚则肝失所养,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故经前乳房及少腹、小腹胀痛,月经逾期不行。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饮停聚体内,故出现形体肥胖。湿蕴化热,损伤任带,故带下色黄白。舌质暗淡,有瘀滞之象。治疗宜补肾疏肝,健脾燥湿,使肝脾功能正常,则气血调和,气机通畅,精血相生,肾精充盛,肝血旺盛。首诊方用当归芍药散合二妙散调肝健脾,养血利湿,鸡血藤、丹参补血行血,使补而不滞,骨碎补补肾化瘀,故经水能如期而致。二诊为经净之后,为阴血相对空虚的状态,故用四物汤加鸡血藤、丹参、川续断、益母草调理养血益肝。两个方子交替使用,效果显著。三诊再用黑逍遥加缩泉丸调养肝肾以调理善后。

(二)痛经医案

痛经是指在月经周期、经前或经后期间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等不适,原发性痛经是指没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本病的主要特征是随着月经周期的持续出现,可以在经前出现,也可以持续至经后。它是年轻女性十分常见的病证。中医学认为,“痛经”的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与经期及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状态有关。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班秀文认为,痛经之因虽有寒、热、虚、实之分,但是归根结底为冲任气机不畅、经血瘀滞于胞宫所致。气滞则血停,寒凝则血凝;热则煎熬阴血和津液,黏滞不畅;湿邪黏腻,则阻碍血脉;虚则无力运血,以上病因都会导致气血的瘀滞,“不通则痛”,因此治疗痛经要化瘀导滞,畅行气血,通络止痛。

黄某,22岁,女,未婚,工人。1975年7月26日初诊。

患者经行腹痛已1年余。14岁初经,月经周期、颜色和量均正常。于去年1月在经期中参加邕江冬泳之后,每次经期时均会出现剧烈的小腹及下腹疼痛,伴有头晕、食欲不佳,严重时还伴随呕吐、唇面发青、肢凉汗出等症状,致无法正常工作和学习,经色暗红,偶有血块,伴经前胸胁胀痛等。刻诊症见腰酸,伴有胸胁及乳房胀闷,为经期即将来临之象。脉细弦,舌苔淡白,舌质正常。

诊断:痛经。

辨证:寒凝血瘀。

治法:温暖肝肾,养血调经。

处方:当归9g,川芎6g,白芍12g,熟地黄12g,香附9g,艾叶5g,延胡索9g,吴茱萸2g,乌药9g,益智仁9g,大枣9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剂。

1975年8月3日二诊:患者服药后于7月29日月经来潮,行经期间除了轻微的腰酸痛,其余症状已缓解。脉缓和,舌苔正常。药已见效,守上方加减治疗。

处方:当归12g,川芎6g,白芍12g,熟地黄15g,艾叶5g,香附5g,吴茱萸2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6剂,以巩固疗效。

1975年8月27日三诊:患者昨日月经来潮,经行已经无腹痛。脉象缓和,舌苔正常。仍予二诊方药继续治疗,以巩固疗效。1年后追访,诉经期已无腹痛。

按语: 本病患者病因明确,隆冬之际,经行游泳,极易感受寒邪。经行时血室正开,寒气得以乘虚侵袭而入,致血行瘀滞,胞宫不畅,故经行少腹、小腹疼痛剧烈,经色暗红,伴有夹块。因寒而致病,故以温暖肝肾、养血调经之法,以温经散寒,养血通经,药用得当,疗效显著。

(三)崩漏医案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是妇科疑难病之一,也为危急病症之一。治疗上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并以塞流、澄源、复旧治崩三大法则进行用药。班秀文认为,重症崩漏病因错综复杂,不宜一味地使用单一方法或药物,应审证求因,根据不同情况、病因和病机,灵活运用。他强调将局部辨证与全身症状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随证随经,因其病而药之。塞流止血是治疗崩漏的首要步骤,应明确寒热虚实辨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清热、温养、补虚、泻实等方法,消除迫血妄行的病因,则自然能止血。经过塞流止血处理后,需要澄源以治其本,进一步审证求因,辨清虚实,找出解决疾病的根本原因。对于崩漏善后复旧,应该以脾肾并重,以肾为主为治则,针对不同情况选择调养药物。

王某,12岁,女,学生。1973年2月9日初诊。

患者述去年开始月经初潮,经行量多,色鲜红,每次均服用止血药或打止血针治疗。现为第6次来月经,阴道流血已有15日,前3日量多,颜色淡红,之后虽量减但仍淋漓不净。除此之外,患者没有其他明显不适,饮食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脉沉细数,苔白薄,舌尖略红,面色苍白。

诊断:崩漏。

辨证:肾气不足,冲任不全。

治法:滋阴补肾,调养冲任。

处方:何首乌18g,墨旱莲15g,熟地黄12g,覆盆子9g,菟丝子9g,五味子5g,枸杞子9g,女贞子9g,怀山药15g,茯苓12g,益母草9g,香附5g,柴胡2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可连服5~10剂。

1973年5月3日二诊:服药第3剂后阴道出血即停止。3月26日经行经,量正常,持续3天干净。但现在已推迟7天,月经迟迟未来。脉细数,苔白薄,舌边略红。拟采用补肾益精之法。

处方:黄精18g,菟丝子9g,枸杞子9g,女贞子9g,覆盆子9g,怀山药15g,党参15g,柴胡5g,甘草3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1973年5月15日三诊:服药后月经来潮,量多,颜色鲜红,持续5天干净。除轻微的少腹疼痛之外,没有其他不适症状。脉细缓,苔白薄,舌尖略红。继续补肾调养冲任之法。

处方:当归6g,川芎5g,白芍9g,熟地黄12g,艾叶5g,阿胶9g(烊化),党参15g,益母草9g,墨旱莲15g,荆芥5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5剂。

1973年5月25日四诊:经过治疗,患者目前已无任何不适症状,脉象平和。为了巩固效果,再予煎服2月9日方药6剂,观察半年,月经正常来潮。

按语: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而患者12岁开始行经,即出现月经失常,甚至漏下不止,为肾气不足、冲任不全之故。由于肾虚封藏功能失司,致冲任血海不固,经血非时而下,出现经行量多,阴道流血淋漓不止的表现。因此,治疗以滋肾益阴、调养冲任为法,以治其根本。而在具体治疗过程中,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种方法,血流之时以补肾益气固冲以塞流止血,血止之后辨证求因,从肾论治以澄源,并结合患者的年龄和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调整月经周期以复旧,从而使月经恢复正常的规律。

(四)带下病医案

带下病是妇女常见的四大疾病之一。一般来说并无严重危害,但长期持续导致津液长期暗耗,阴精亏损,筋骨失养,从而出现如腰酸、少腹灼痛、小腹灼痛、肢体乏力等症状,甚至可能影响正常月经、孕育胎儿,或导致妊娠疾病如堕胎、小产的发生。病理性带下的表现包括带下量多,或带下色质异常伴有秽臭,或伴有阴道瘙痒、肿胀灼痛等局部症状,需要及时治疗。

带下的致病原因虽然存在多种不同因素,如饮食劳累、七情内伤、外感邪毒等,但总的来说,其病变均与肝郁化火、肾之蒸腾作用失司、脾之运化失职、任脉失调、带脉失约有关。带下病的治疗以健脾、升阳、除湿为主,但对于湿浊之气化热生虫者,往往需要使用清热解毒、杀虫药物。而对于年老体弱、久带不止者,则又需补肾培元、补肾涩津。

班某,30岁,女,已婚,1982年4月18日初诊。

带下量多4年。患者于1978年行人工流产术后,平素带下量多,色白黄,偶伴有阴痒。迄今将近4年未孕,月经周期正常,色暗红,量一般,经行3~5天,干净。经行之时腰痛、小腹胀痛,余无特殊不适。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弦。

诊断:带下病。

辨证:湿瘀下焦,胞脉不畅。

治法:化湿祛瘀,调养冲任。

处方:当归9g,白芍9g,川芎5g,茯苓15g,白术9g,泽泻9g,苍术5g,鸡血藤15g,延胡索9g,莪术5g,炙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剂。

1982年4月22日二诊:服药后带下量减少,已无阴痒,但自觉耳鸣,夜难入寐。脉沉细,苔薄黄,舌淡红。因担心过用温燥攻伐之药,转用调养之品。

处方:当归身9g,白芍9g,熟地黄15g,怀山药15g,山茱萸9g,北沙参9g,麦冬9g,夜交藤15g,茯苓5g,泽泻5g,牡丹皮5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剂。

1982年4月25日三诊:服药后夜寐较前好转,但仍有耳鸣。脉沉细,苔白,舌质淡红。由于药已对症,继续守方治疗。

处方:当归身9g,白芍9g,熟地黄15g,怀山药15g,山茱萸9g,北沙参9g,麦冬9g,夜交藤15g,茯苓5g,泽泻5g,牡丹皮5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剂。

1982年5月9日四诊:患者月经已逾期9天,未来潮,伴耳鸣,肢倦。脉细滑,苔薄白,舌质淡红。拟补肾壮腰、益气养血之法。

处方:菟丝子15g,怀山药15g,党参15g,炙黄芪15g,当归身9g,川芎5g,白芍9g,熟地黄15g,柴胡2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剂。

1982年6月15日五诊:患者停经将近两个月,疲倦,纳差,少腹痛,腰酸。脉细滑,苔薄黄,舌质淡红。经妊娠试验阳性,为妊娠胎动不安之象,拟补肾固冲、清热安胎之法。

处方:菟丝子20g,太子参15g,桑寄生15g,白芍9g,川续断5g,川杜仲5g,陈皮2g,黄芩3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剂。

按语: 该患者人流术后,胞脉受损,湿邪乘虚而入,致湿郁下焦,病程反复4年,湿滞日久,胞脉不畅,血行瘀阻,而成湿瘀互结之带下病,且患者有生育意愿,4年未受孕,故予化湿祛瘀、调养冲任法治之。首诊以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方中苍术、白术燥湿健脾而止带;茯苓、泽泻淡渗利湿而泄热;当归、白芍、川芎、鸡血藤既能养血,又能活血;莪术、延胡索,重在理气化瘀;甘草调和诸药。二诊之后,患者带下正常,湿瘀既化,则重在滋补肝肾,调养冲任以助孕。最终患者湿瘀俱化,经脉畅通,则带下正常,最终得以成功受孕。

(五)不孕症医案

不孕一症分为原发性不孕和继发性不孕两种,前者古称“全无子”,多由于元阳不足,禀赋本虚;后者古称“断绪”,多由于肝肾亏虚,冲任受损引起。一般来说,原发性不孕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不孕治疗难度较大,而继发性不孕或功能性病变引起的不孕则治疗相对容易。

不孕的原因除了先天性生理缺陷和配偶因素,多属于妇女本身的病理变化,一般有肾阳虚弱、肝肾两虚、气血两虚、痰湿壅阻、肝郁气滞等。但根据临床观察,不孕症多为虚实夹杂,以肝肾两虚证最为常见。肾主藏精,肝主升发,在妇女同为先天,肝肾精血盈亏直接影响冲任二脉和胞宫。若肾精充足,则冲任二脉通盛,胞宫温煦,能主血海而能妊养胎儿。反之,肝肾亏虚,精血不旺,则冲任失养,胞宫寒冷,即使婚后也难摄精受孕。

治疗本病与其他疾病一样,需要辨清虚实的不同。虚寒者宜温补肝肾,调养冲任以培其根基;实热者宜健脾祛湿,或疏肝理气,或活血化瘀。治疗不孕症需要辨证用药,根据本病虚实夹杂、阴阳相兼的特点,在治疗过程中做到补养中要注意通行,在行气活血中要注意扶正,常用攻而不峻、行而不破之品。因气血贵在顺畅通行,因此在一派补养之中,适当加入温化通行之品,则疗效尤佳。即使是实证,如湿瘀之患,胞脉不通,虽然需要使用祛湿化瘀的药物,但冲任和胞宫为治疗本病的关键,因此在祛湿通络之后,仍需要温养之法以善后。可以看出,用药选方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权宜多变。

周某,女,34岁,职工。1990年8月21日初诊。

患者自诉6年前行人流手术,术后半年开始未采取避孕措施一直未孕,直至3个月前妊娠后出现腹痛、阴道流血,诊断为“宫外孕”并行手术治疗。术中诊断左侧输卵管妊娠行左侧输卵管切除术,并见右侧输卵管因长期炎症肿胀增粗。出院诊断:①左侧输卵管切除。②右侧输卵管硬化。术后患者月经规则,量一般,经期中腰部胀痛或小腹微痛,余无特殊不适。刻诊症见:患者表情抑郁,形体瘦弱。舌质淡,尖部有瘀点,苔薄白,脉虚细弦。妇检:子宫大小正常,质地中等,右侧附件区增厚、压痛。

诊断:①断绪。②癥瘕。

辨证:血虚气滞,瘀阻胞脉。

治则:养血活血,化瘀通络。

处方:桃仁10g,红花6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鸡血藤20g,丹参15g,穿破石20g,路路通10g,皂角刺10g,制香附6g。连续服用7天,每天1剂,用开水煎服。同时予猪蹄甲煲煮食疗。

1990年10月26日二诊:患者连续服用上述处方十余剂后,自觉少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药已对症,继续加入辛窜通络之品。

处方:鸡血藤20g,丹参15g,当归10g,红花3g,赤芍10g,川牛膝10g,泽兰叶10g,路路通10g,甘松10g,柴胡6g,穿山甲粉5g(冲服)。连续服用7天,每天1剂,用开水煎服。

1990年11月9日三诊:患者连续服用上述方剂14剂后,每次药后右下腹隐痛,发作数分钟后自行缓解。目前仍有轻微疼痛感,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此乃使用辛窜之药,直接作用于血分,而致正邪交争之象。继续使用化瘀通络法,但需要防止走窜药物动血伤正,故加入调理肝脾、益气扶正之品,以期达到最佳疗效。

处方: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茯苓10g,泽泻10g,白术10g,路路通10g,赤芍10g,莪术10g,黄芪20g,穿破石20g,穿山甲粉5g(冲服)。连续服用7天,每天1剂,用开水煎服。

1990年12月21日四诊:患者月经已干净11天。在交替使用上述两个方剂治疗的过程中,除了腰部胀痛外,没有其他不适症状。饮食、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守化瘀通络法,并配疏肝通络之药。

处方:柴胡6g,当归10g,赤芍10g,白术10g,茯苓10g,路路通10g,威灵仙15g,急性子20g,泽兰10g,莪术10g,穿山甲粉5g(冲服)。用开水煎服,每天1剂。

1991年1月23日五诊:经使用以上方药加减90多剂治疗后,经净3~7天复查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提示右侧输卵管通畅。建议继续以补益肝肾、调理冲任法助孕。

处方:菟丝子20g,覆盆子10g,枸杞子10g,党参15g,白术10g,当归10g,赤芍6g,熟地黄15g,仙茅6g,路路通10g。连续服用7天,每天1剂,用开水煎服。嘱患者,守上方并与归芍地黄汤加巴戟天、川杜仲、菟丝子、枸杞子加减交替使用,半年后成功怀孕。

按语: 本案初为人流手术,导致肝肾损伤,邪毒乘虚而入,滞留于下焦,与余血相搏结,又因患者不孕日久,情志不畅,气滞而血瘀,最终导致瘀阻胞脉,久积成癥,而成宫外孕。又由于手术刀刃损伤,耗血伤阴,而见虚瘀并存之象,但从根本而言,仍为肝肾受损,肝郁气滞,故见舌尖有瘀点,右下腹隐痛,脉虚细弦,因此治疗应以攻补兼施,就诊过程中使用桃红四物汤、逍遥散、当归芍药散等加减方剂活血化瘀,调理气血。但由于患者阴虚体质,恐攻伐太过而伤及正气,因此使用鸡血藤、丹参、路路通、穿破石、急性子、莪术、威灵仙等补养血行血、辛散温通、化瘀消积而不伤正的药物。其中穿山甲粉性善走窜,能达经络,活血散瘀,而消癥积,对治疗输卵管堵塞有良效。在输卵管通畅后,改用补肝肾、调理冲任以治本,使气血调和,冲任通盛,从而顺利受孕。

(六)胎产病案

胎产疾病是指妇女在妊娠期后和产褥期发生的疾病,是妇女常见的病症。妇女在妊娠期和分娩后的气血发生变化,气血失调,更容易发生疾病。前者称为胎前病,妇女在妊娠期间一方面阴血需要濡养胎儿,容易形成阴血偏虚;另一方面,胎儿的逐渐成长影响了气机的升降,容易导致气滞痰郁。如果禀赋本虚,阴血不足或胎气壅盛影响气机的升降,则会出现恶阻、妊娠腹痛、胎漏、胎动不安、子痈、转胞、滑胎、堕胎等病变,如不及时防治,严重者可危及胎儿和孕妇的安全。后者称为产后病,指的是妇女在分娩后(包括堕胎、小产后)一月内患上的病变。这类疾病多由于产时耗气伤血过多,气血亏损,虚瘀夹杂,抗病力弱所致。

胎前病的治疗原则是安胎与治病并举。一般着重补益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养肾固藏,以安胎元。即使是因痰湿瘀滞或气火失调引起的疾病,也应使用平和之剂,慎用或避免使用攻伐之品。产后疾病以补养气血为主,同时注意祛瘀,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促进新产妇气血调和,恢复健康。

杨某,女,37岁,干部。1980年3月1日初诊。

患者曾自然流产两次,要求中药治疗而就诊。该患者14岁月经初潮,其月经周期错后1~2个月。1968年结婚后,该患者的月经周期为40~60天,月经量一般,月经将行时乳房胀痛,腰酸膝软,平时易心烦躁动,大便稀薄。1968年曾行一次人工流产,后分别在1976年和1979年自然流产两次。脉细弦,舌苔薄白,舌质淡红。

诊断:滑胎。

辨证:肝肾亏损,气血两虚。

处方:太子参15g,炙黄芪15g,山药25g,鸡血藤15g,菟丝子15g,枸杞子9g,覆盆子9g,茺蔚子9g,地骨皮9g,甘松5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6剂。

1980年3月6日二诊:患者用药后自觉心情舒畅,但夜间肢体麻木。脉沉弱,舌苔薄白,舌质平和。治疗仍按上法。

处方:鸡血藤15g,菟丝子15g,当归10g,白芍5g,枸杞子9g,党参15g,白术9g,覆盆子9g,茺蔚子9g,淫羊藿15g,柴胡3g。1剂,水煎服,连服6剂。

1980年5月1日三诊:患者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色红,量中等,但腰腿酸软。脉虚细,舌苔薄白,舌质正常。继续服用上述方6剂。

1980年6月14日四诊:患者已停经40余天,尚未来潮,恶心欲吐,乳房胀痛,腹部疼痛,下肢轻度浮肿,纳差便溏。脉细滑,舌苔薄白,舌质淡嫩。外院诊断为早孕。改以健脾益气、补肾安胎为法治疗。

处方:茯苓10g,白术10g,黄芪20g,川杜仲15g,川续断9g,桑寄生9g,砂仁3g,陈皮2g,炙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6剂。此后,嘱患者坚持隔日煎服1剂以巩固疗效。

患者服药直至12月,自觉精神状态良好,食欲、睡眠正常,故停药。于1981年1月26日顺利分娩一名女婴,体重3kg,发育良好。

按语: 滑胎的病因多种,但主要是肝肾亏损、胎元不固所致。该患者曾经人工流产1次,手术可导致冲任、肝肾的损失。此后,连续自然流产2次,为肝肾亏损,冲任不固,不能系胎,而见屡孕屡堕。因此,本病以孕前治疗为主,以滋养肝肾,补气血,调冲任,预培其损,待气血旺盛,冲任巩固,胎元得以养护,孕后胎儿自能足月顺产。 yQZynethJAkmYF8uLRI1X4yO/2z8/KOggJkC9TDo0ZXqsXDcbePvUU1PzlYW3r+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