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李时珍对艾叶的认识和应用

艾叶为临床常用药,性味苦、辛、温,功能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妇科疾病。我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对艾叶的认识和应用有独特之处,他十分重视艾叶的道地产地,尤其推崇家乡道地药材蕲艾,对于前人在艾叶性味、毒性及功效等方面论述的偏误及不足之处,敢于纠正和补充,广泛收集艾叶在多种疾病上应用的经验方,从而纠正了人们对艾叶的错误认识,推动了艾叶在古代中医临床和民间的广泛应用。对启发我们今天深入开展艾叶临床应用研究及艾叶产品开发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艾叶的认识和应用论述如下。

一、极力推崇道地艾,蕲艾美名从此扬

艾叶用于治病的历史颇早,成书不晚于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即载有艾叶治病的两个处方,在我国最早的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中仅提到为数不多的几味药物,艾叶就是其中之一,而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则以“白蒿”之名收载当时已极为常用的艾叶。其后的历代本草医籍对艾叶多有记载,但一直未强调艾叶的产地,直至宋代才对艾叶的产地有了选择,据《图经本草》记载:“(艾叶)旧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灸病尤胜。”并附有明州艾叶图,可见当时是以复道(河南汤阴)和明州(浙江宁波)艾为道地,而且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明代。到了明代,优质艾叶的产地有了变化,蕲州艾叶以其质优效佳而在医药界崭露头角,并且得到李时珍的极力推崇。

世居蕲州的李时珍对家乡的道地药材尤其是蕲州艾叶十分重视。相传曾经常上麒麟山(今蕲州镇郊)采集艾叶标本。并在家园里亲自种植,并首次将蕲州艾叶命名为蕲艾。据《本草纲目》载:“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四阴者图形……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从此,蕲艾之名,风靡全国。正是由于李时珍对蕲州艾叶的肯定,从而为蕲艾成为艾叶道地药材的地位奠定了基础。继李时珍之后的明清医家及本草医籍皆遵从时珍之说,十分重视和极为推崇蕲艾,明《本草乘雅半偈》记载:“蕲州贡艾叶,叶九尖,长盈五、七寸,厚约一分许,岂唯力胜,堪称美艾。”清代的《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易读》《得配本草》等皆载以蕲州者(蕲艾)为胜。现代的一些医药专著均强调蕲艾的优质性和道地性,如1953年时逸人著《中国药物学》就注明:艾产于我国各地,以湖北蕲春县最佳。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现代中药的大型志书《中药志》及台湾地区出版的《本草药性大辞典》等也多有类似记载。

可以肯定,蕲艾自明代闻名以来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五百年来蕲艾一直被视为道地药材,盛誉不衰。这与李时珍对蕲艾的重视和推崇是分不开的。

现代研究已证实蕲艾作为道地药材在挥发油、微量元素及醇溶性浸出含量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地产艾叶。作为制作艾条原料的艾叶,其质量与其燃烧时释放的热量有密切关系,有研究表明,蕲艾的燃烧放热值比其他地产艾叶高10%左右,这一点也印证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蕲艾的论述:“……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现代研究充分证实李时珍对蕲艾的论述及推崇是十分科学与合理的。

二、性寒有毒非艾性,尊古不泥敢纠正

古代本草对艾叶的性味功效的论述多有一些局限和偏误,这或多或少地限制了艾叶在临床上的应用,李时珍对于这些局限敢于提出补充,对偏误做出纠正。

艾叶味苦、辛,性温,无毒,这在今天已是中医药界众所周知的,然而在古代却有人提出艾叶性寒、有毒的观点。《名医别录》载“艾,生寒熟热”,唐·苏恭在编写《唐本草》时亦延续其说,可见在汉、唐时期艾叶是无毒的。宋·苏颂则认为艾叶有毒,在他所撰的《图经本草》中就有“近世亦有单服艾者,或用蒸木瓜丸之,或作汤空腹饮之,甚补虚羸。然亦有毒,其毒发,则热气冲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疮出血者,诚不可妄服也”的记载。李时珍依据自己丰富的医药理论知识和多年应用艾叶的实践经验对此提出纠正,他指出:“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大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苏恭言其生寒,苏颂言其有毒。一侧见其能止诸血,一侧见其热气上冲,遂谓其性寒有毒,误矣。盖不知血随气而行,气行则血散,热因久服致火上冲之故尔。夫药以治病,中病则止。若素有虚寒痼冷,妇人湿郁带漏之人,以艾和归、附诸药治其病,夫何不可?而乃妄意求嗣,服艾不辍,助以辛热,药性久偏,致使火躁,是谁之咎与,于艾何尤?”李时珍不仅对这些偏误进行了纠正,而且对产生这些偏误的原因进行了具体而翔实的分析,的确令人信服。

可以想象,如果李时珍遵从古训,人云亦云地照抄前人观点,则艾叶将会继续沿袭“有毒”的错误,这对于艾叶在临床上的应用是极为不利的。正是由于李时珍坚持实事求是,尊古而不泥古,敢于纠正前人错误的科学精神,才使强加在艾叶上的不实之词被推倒,这对于推动艾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李时珍不仅纠正前人在艾叶认识上的错误,而且对其功效也进行了补充。明以前本草只载艾叶有止血、止痢等作用,李时珍通过总结前人对艾叶的应用以及自己多年应用艾叶的经验,首先提出了艾叶的“温中、逐冷、除湿”功效。后世将艾叶应用于寒湿痹痛多有良效,如时广敬等以艾叶为主药配伍他药组成洗剂,水煎后热浴敷治疗冻结肩;陈军用艾菊护膝(陈艾叶、野菊花、制乳没、川牛膝等),治疗膝关节炎等均有较好疗效,这些皆是受到李时珍关于艾叶“温中逐冷除湿”功效的启发。笔者亦在李时珍的启发下研制出了以艾叶为主(占25%)的复方中药保健腰带,临床应用于风寒、风湿、寒湿型腰痛200例,总有效率达93.5%,效果显著,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可见李时珍给艾叶增加“温中逐冷除湿”功效是十分合理的,艾叶确有其效。

三、临床应用范围广,开发研究当加强

《本草纲目》收载艾叶附方50条,艾叶是收载附方较多的药物,比常用药甘草(37条)、黄芪(14条)、黄芩(17条)、当归(27条)、柴胡(6条)、白芷(35条)、芍药(16条)等皆多,可见艾叶在古代是一味极为常用的药物,同时也说明李时珍对艾叶的应用是十分重视的。

《本草纲目》艾叶附方按应用主要分为以下七类。

妇科疾病:妊娠下血方、妊娠胎动方、胎动迫心方、妇人崩中方、产后泻血方、产后腹痛方。

出血性疾病:粪后下血方、忽然吐血方、鼻血不止方。

消化系统疾病:心腹恶气方、脾胃冷痛方、蛔虫心痛方、口吐清水方、霍乱洞下方、老小白痢方、诸痢久下方、暴泻不止方。

中风、癫病类疾病:中风口方、中风口噤方、中风掣痛方、舌缩口噤方、鬼击中恶方、癫痫诸风方、头风久痛方。

伤寒、感冒类疾病:伤寒时气方、妊娠伤寒方、妊娠风寒方、盗汗不止方。

皮外科疾病:野鸡痔病方、面上茹( )方、头风面疮方、妇人面疮方、身面疣目方、鹅掌风病方、疥疮熏法方、小儿疳疮方、小儿烂疮方、臁疮口冷方、白癞风疮方、疔疮肿毒方、发背初起方、痈疽不合方、诸虫蛇伤方。

五官科疾病:咽喉肿痛方、火眼肿痛方、咽喉骨鲠方、风虫牙痛方。

由此可见,在《本草纲目》中艾叶的应用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到了今天,艾叶在中医临床的应用不仅没有进展,其应用范围反而明显缩小。笔者曾调查了三所不同级别的医院(包括三甲、二甲中医院及乡镇医院各一间)的艾叶处方,发现三甲和二甲中医院的艾叶处方85%以上用于妇科疾病,而乡镇医院的艾叶处方也有70%以上用于妇科疾病,表明艾叶在中医临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妇科疾病,而艾叶在其他方面的功效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艾叶不仅仅在《本草纲目》中有广泛应用的记载,其在民间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在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春县就广为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据《蕲州药志》载“(艾叶)在今日蕲春有家家栽种,户户收藏的习惯”,书中应用艾叶治病的范围相当广泛。现代研究亦表明艾叶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止血与抗凝血、抗过敏、镇静、增强免疫、护肝利胆、促进消化、补体激活以及抗氧化作用等,进一步验证了艾叶的广泛用途。因此,今天我们在学习研究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艾叶的应用经验的同时,有必要深入加强艾叶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尤其应重视艾叶在中风及风湿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外科疾病及风寒感冒等病症的应用;也应加强对艾叶的开发研究,开展艾叶系列保健食品(助消化、抗肿瘤、抗衰老、防治心血管病)、艾叶保健用品(用于风湿类腰腿痛、关节炎、肩周炎等)、艾叶浴剂(防治感冒、感染及防治皮外科疾病、润肤止痒等)和艾叶牙膏(脱敏止血)等方面的开发研究,其前景是十分广阔的。相信艾叶的临床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艾叶将会为人民健康发挥更大作用。 RUD8EKu6zEn8v+FaKf3FMBTvPm2xgj/PbKG59GvzNGLOmTn0nwFw6bWzo56m0vR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