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艾叶的药用历史概况

艾,又名冰台(《尔雅》)、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名医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本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艾蓬、香艾、阿及艾(《中药大辞典》)。现代认为古代的艾是菊科植物艾 Artemisia argyi Lévl.et Vant.及近邻种的复合名称,药用其叶,故药材名为艾叶,英文及拉丁名为“Leaf of argyi wormwood”和“Artemisiae Argyi Folium”。关于“艾”名的来源,《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解释:此草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乂,而名“艾”;《博物志》载“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故艾名“冰台”;医家用其灸百病,故又曰“灸草”。艾叶的药用历史悠久,现代的研究与应用非常广泛,先介绍一下艾叶前世(药用历史)与今生(现代研究进展)。

一、艾叶的前世(药用历史)

艾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使用较早的植物,收载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前6世纪)约500年间诗歌总集的《诗经》中就载有艾。《诗经》“王风·采葛”条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后,由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约前340—前278)撰写的长诗《离骚》中也提到艾,云“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从这两部公元前的著名诗集中均载有“艾”的情况看,艾叶在当时的知名度已是很高的了,说明艾在公元前就已普遍应用了,这种应用当然是以医药用途为主的,这一点可从与《离骚》同时期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一书的记载中得到证实。《孟子》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庄子》中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此外,《楚辞》有“萧艾于箧笥谓蕙芷而不香”。孔璠之《艾赋》有“奇艾急病,靡身挺烟”等记载。可见艾在当时已成为重要而常用的治病药物。

但是,艾叶真正用于治病的记载是成书不晚于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该书中载有两个用艾治病的处方:①“穨(癫):……取枲垢,艾裹,以久(灸)穨( )者中颠,令阑(烂)而已”;②“朐养(痒)……治之以柳蕈一搂,艾二,凡二物……置艾其中,置柳蕈艾上,而燔其艾,蕈”。

我国第一部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是中医病理学、针灸学、诊断(切脉)学的基础,书中主要叙述的是医学理论,对于药物的记载较少,而艾叶却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为数不多的几种药物之一。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为后世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其附方中有2个用艾的处方,即芎归胶艾汤和柏叶汤,前方仲景用其治经寒不调或胞阻胞漏、宫冷不孕等症,取艾叶之暖宫止血作用,后方仲景用其治吐血不止,取艾叶之“主下血、衄血”之功,此二方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常用之方。

东晋葛洪撰《肘后备急方》,书中收载的多为民间常用的简验便廉之治病处方,据初步统计,该书中收载有艾叶的处方有20首之多,如用治胸胁腹痛或吐衄下血;卒心痛;伤寒时气,温病;下部生虫烂肛;掣痛不仁;白癫等。用法有水煎服(煎剂)、煎水洗(洗剂)、灸剂、烟熏(烟熏剂)和制酒服(酒剂)。

令人奇怪的是,作为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的《神农本草经》对当时已普遍使用的艾叶却未收载,而对当时已不太常用的与艾同科属的近缘植物白蒿却有记载,因而有不少人认为此处的白蒿即是艾。笔者经过考证认为,此一时期艾叶与白蒿可能是混用的,若此观点成立,则《神农本草经》中所载的白蒿应当包括艾叶了。

艾叶作为药物正式记载始见于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该书对艾叶的药性理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 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避风寒,使人有子,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暴干。作煎,勿令见风。又,艾,生寒熟热,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所载的“止下痢”“妇人漏血”“衄血”等应用,一直为后世所遵循,时至今日,仍是艾叶的主要应用方面。

唐代孟诜《食疗本草》最早介绍了艾叶的食疗方法及作用:“若患冷气,取熟艾面裹作馄饨,可大如丸子许。”“春月采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馄饨如弹子,吞三五枚,以饭压之,治一切鬼恶气,长服止冷痢。”

宋代苏颂《图经本草》是最早对艾叶生药学内容有较全面记载的专著,云:“艾叶,旧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灸病尤胜,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暴干,经陈久方可用。”书中附有“明州艾叶”图,从现有的资料看,《图经本草》是最早描述艾叶植物形态,最早绘有艾叶植物形态图和最早提出艾叶药材道地之说的本草书籍,为后世正确鉴别和确认艾叶品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明代李言闻、李时珍父子对艾叶研究颇为深入,李言闻曾著有《蕲艾传》一卷,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此书可能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艾叶的专著,惜已失传或根本未写或出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艾叶的植物形态有详细的描述,对前人论述艾叶性寒和艾叶有毒的观点进行了讨论和指正,并附用艾叶治病的单、验方52个,是收载艾叶附方最多的本草专著之一,为推动和指导艾叶的应用作出了积极贡献。此外,李时珍对于产自家乡的道地药材蕲艾更是十分推崇,他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此述被后世视为有关蕲艾的经典论述而被历代医籍所转载,蕲艾也因此而名传渐远,闻名天下。

明代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载:“蕲州贡艾叶,叶九尖,长盈五七寸,厚约一分许,岂唯力胜,堪称美艾。”可见在明代艾叶已被作为贡品向朝廷进贡。

清代,对艾叶的研究及应用也是十分重视的,《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述钩元》《本草求真》《植物名实图考》等大多本草著作均收载艾叶。但在描述的内容上并无多大创新,多是继承前人论述。艾叶在清代宫廷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是清宫医案处方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主要用于妇科疾病,也用于灸法治疗多种疾病,还被用于治疗腰痛。光绪三十四年(1908)御医就用蕲艾等药粉碎或搓软,以绫绢制成六寸宽的腰带紧系于腰间治疗光绪皇帝的腰胯疼痛,以补汤药之不及。

艾用于灸法的历史也是很早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艾的两个应用方中就有一个是用于灸法的。稍后的《灵枢》一书中的灸法也是用艾叶作材料的,《灵枢·经水》有“其治以针艾”的记载,可见这时已将“艾”作为“灸”的代名词了。

为什么艾叶这么早就被用于灸法中呢?有人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认为除了与艾叶的辛散芳香气味及确切的医疗作用有关,还与艾叶的可燃性好、燃烧彻底、是理想的引燃物有关。古时候是用火来灸病的,但选用什么样的物质取火则是有讲究的。《黄帝明堂灸经》在“用火法”一章中说:“古来用火灸病,忌八般木火,切宜避之……有火珠耀日,以艾承之,遂得火出,此火灸病为良,凡人卒难备矣。”《针灸资生经》引《下经》说:“古来灸病,忌松、柏、枳、橘、榆、枣、桑、竹八木,切宜避之,有火珠耀日,以艾承之得火,次有火镜耀日,亦以艾引得火,此丸皆良,诸藩部落用镔铁 石,引得火出,以艾引之。凡人卒难备,即不如无木火,清麻油点灯,灯上烧艾点灸是也,兼滋润灸,至愈不疼痛。”艾,《尔雅》载其别名“冰台”,这是因为艾以其易燃性在早期即被广泛用作引火物而命名的,继“钻木取火”之后,较常用的“火珠取火”“火镜取火”“圆冰取火”以及少数民族的“镔铁 石取火”等取火方式都是用艾作为引火物。而在以火灸病的早期自然就较多地用艾火来灸病了。

艾较早用于灸病及药用,还与艾较早地应用于巫术、祭祀、占卜等方面有关。《山海经》中有扎刍草以像人形,扎草人而疗人疾病的巫术记载,此中的“草”极有可能就是“艾”草,艾亦名医草、黄草。古代民间习惯在端午节采艾扎成人形悬门窗上以祛邪驱鬼,即是受古代巫术的影响。正如《荆楚岁时记》所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种习俗流传至今,在民间仍有在端午节悬艾的习俗,而且十分普及。艾在古代常被用于祭祀和“代蓍策”。蓍策,是指古代占卜用的蓍草。据文献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羌族、纳西族和彝族等少数民族使用羊骨进行占卜、祷告,祭祀完毕后,要将艾叶或火草搓成颗粒,放于骨上并点燃,直至将骨烧裂。这与古代艾叶用于占卜祭祀的情况是相似的,这种医巫混杂的情况是早期原始的医疗活动的特点,也就是在早期的医巫混杂的医疗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了艾叶的真正医疗价值,因而推动了艾叶较早应用于治疗疾病。

艾叶在古代不仅仅是在医药上广泛应用,而且在民俗应用上也十分普及,历代一些经史、农学书籍也多有记载。被誉为集16世纪以前农学之大成的《群芳谱》对艾叶就有详细的记载,云:“一名医草,一名冰台,一名艾蒿,处处有之……自成化以来惟以蕲州者为胜,谓之蕲艾,相传蕲州白家山产,又置寸板上灸之,气彻于背,他山艾五汤,阴艾仅三分,以故世皆重之……五月五日采艾,为人悬门户上,可禳毒气。其茎干之,染麻油引火点灸,滋润灸疮不痛,又可代蓍草作烛心。”在端午节,民间有挂戴艾叶及食用艾叶以“辟邪”“禳毒气”的习俗,一些经史书籍有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民间习俗的记载。艾人即以艾草扎成人形,悬挂在门窗上以禳毒气,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艾虎,即用艾作虎或剪彩为虎,粘艾叶,戴以辟邪。宋代周紫芝《竹坡词·永遇乐·五日》云:“艾虎钗头,菖蒲酒裹,旧约浑无据。”艾酒,即浸艾的酒。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二一艾叶酒云:“金门岁节,洛阳人家端午作术羹艾酒。”艾糕,即加艾制成的糕饼。《辽史·礼志》六嘉仪下云:“五月重五日,午时,采艾叶和绵着衣……君臣宴乐,渤海膳夫进艾糕。”直至今天,这些习俗在我国的农村地区仍较流行。

古代对艾叶辟邪的认识是历经漫长的社会实践而积累的,这与其应用于古代的取火及保留火种有关,以及与艾较早地应用于巫术、祭祀也有关系,慢慢发展到后来艾叶成为端午节的一个民俗用品,现代的研究已从多方面证实了古代艾叶“辟邪”的认识是有科学道理的,艾叶确实能抑制或杀灭导致瘟疫流行的“邪气”(细菌和病毒)。肆虐欧洲导致千万人死亡的流感大流行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如此猖獗呢?笔者觉得这与中国民间的风俗与卫生习惯有关,风行于广大中国乡村的悬艾叶、熏艾烟、洗艾澡、饮艾酒、食艾糕等,这些习俗对于防止流感等瘟疫的大流行确实起到了有效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几千年来艾叶为保证我国人民的繁衍与生存作出了重要贡献,艾叶不仅是一味重要的中药,也是一个“伟大”的药物。

二、艾叶的今生(现代研究进展)

由于我国古代民间已普遍接受了艾叶“辟邪”观念,所以,艾叶在民间的应用是十分普遍的,至今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流行着这样一句谚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由此可见,民间对艾叶治病作用的肯定。在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春县即有很多用艾的习惯,如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要洗一次艾水澡,并将艾绒少许敷在囟门和肚脐上,用以预防感冒鼻塞或预防感染其他疾病。产妇在产后三天和满月,都要进行一次艾汤沐浴,用以消毒辟秽,温运气血,以预防产后体弱多病。成年人一旦感受风寒咳嗽,用艾一把煎汤洗脚,同时用艾叶七至九片,葱三至五根,煎汤温服取汗,即可告愈。某些局部发生漫肿无头,皮色不变而疼痛的阴疽,及时用干艾一把,干大蒜梗一把,置炭火上烧烟熏患处,日一次,多在三五次即能消散。用艾叶1千克烘干制绒,与棉花混合制成药枕,防治妊娠及产后外感风寒头痛和偏头痛。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儿童受寒而致腹痛泄泻,妇女痛经、经行不畅、少腹坠痛或崩漏带下等经寒症及妇女产后虚寒性腹痛等用熟艾制成围兜,兜其脐腹,效果显著。这些用艾方法在全国很多地方民间都习惯采用。

近代,对艾叶的研究和应用更全面深入。在艾叶的品种、成分、药理、制剂、临床应用及艾叶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均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和成果。

在品种方面,发现全国各地除了以正品艾叶 Artemisia argyi Lévl.et Vant.为主要使用品种,还有不少地区将艾蒿 A . vulgaris Lévl.et Vant.、野艾蒿 A.lavandulaefolia DC.、魁蒿 A.princeps Pamp.作为艾叶使用。此外,还有少数地区将菊科蒿属多种植物混作艾叶使用,据统计达20多种。前3种因历史的原因,可视为艾叶的代用品,其余20多种则应视为艾叶的混伪品而予以区别。

在艾叶的品质方面,大量的研究证明,蕲艾(产于湖北蕲春)在挥发油及微量元素含量、燃烧放热量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地区所产艾叶,是当之无愧的道地药材。亦有研究表明,祁艾(产于河北安国)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抑菌作用强于蕲艾。在艾叶采收期研究中,以艾叶的挥发油和醇浸出物含量以及艾叶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多少为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艾叶的采收期以端午节前后(5~6月份)最为适宜。在每天的采收中又以在中午采收挥发油含量为高。

在化学成分研究方面,发现艾叶除了含有主要成分挥发油,尚含有鞣质、黄酮、甾醇、多糖、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机成分等,其中艾叶油为艾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有平喘、祛痰、镇咳、抗菌、抗过敏、镇静等多种药理活性。其挥发油成分复杂,所含成分达近百种,尤以蒿醇、萜品烯醇-4、β-石竹烯、α-萜品烯醇和反式-香苇醇等成分的平喘作用最强。萜品烯醇-4和β-石竹烯两种成分单体分别被制成胶丸应用于临床,对治疗哮喘有显著疗效。另有研究从鲜艾叶和陈艾叶挥发油中分离出的53个化合物中,仅15个为共有化合物,所含挥发油陈艾少于鲜艾,总量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表明鲜艾叶与陈艾叶的化学成分有所不同,其药性也有区别。

在药理作用研究方面,众多的药理实验已证明,艾叶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抗支原体及衣原体、镇痛、抗炎、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止血和抗凝血、增强免疫、抗肿瘤、护肝利胆、抗肝纤维化、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解热镇静、抑制心脏收缩及降压、抗溃疡等作用。从而使艾叶的应用范围在传统基础上有较大的扩展,并为艾叶的扩展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艾叶制剂方面,传统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锭剂、熏洗剂、香囊剂、灸剂及熨剂等,现代已发展到注射剂、胶囊剂、气雾剂、片剂、口服液、合剂、灌肠剂、颗粒剂、洗剂、茶剂及油剂等新剂型,从而为提高艾叶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方便使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现代临床应用方面,艾叶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崩漏、痛经、宫外孕、胎动不安、流产、不孕症、妇女白带等;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感冒、鼻炎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痢疾、泄泻、胃痛、消化道出血等;风湿痹痛类疾病如腰痛、三叉神经痛、关节炎、肩痹等;皮外科疾病如皮肤溃疡、皮炎、湿疹、烧烫伤、痔疮、阴囊瘙痒、阴茎肿大、跖疣、麻风病反应、新生儿硬肿以及疟疾、缩阴症等多种疾病,均取得了较好效果。

灸法是艾叶应用的一大主要方面,近代对艾灸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十分重视。药理实验证明,艾灸具有增强免疫、抗肿瘤、抗休克、护肝、防治脑血管疾病等作用,还具有抗溃疡、促消化、镇痛、解热等药理作用,药理实验还揭示了艾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糖尿病、精神分裂症、阳虚证、肾上腺皮质萎缩等病症的机制。艾灸的临床应用更是广泛,应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心脑血管类疾病、骨伤及风湿类疾病、皮外科疾病等多种疾病有显著疗效,真可谓“灸治百病”也。

在艾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也有较快的进展,过去曾开发出蕲艾精、李时珍中药保健腰带、蕲艾蚊香、艾叶牙膏、艾叶浴剂、艾叶油香精、艾蒿枕、蕲州艾条、无烟艾条等系列产品,最近,已有蕲艾沐浴膏、艾阴洁皮肤黏膜抗菌洗剂、艾叶健肤沐浴露、艾叶除菌香皂、艾叶健肤花露水、艾叶抑菌洗手液、蕲艾沐足系列、蕲艾中药热敷眼罩、艾香抗菌条、艾油电热蚊香、艾叶香烟、艾叶油微胶囊、抗菌口罩、艾叶卫生巾、艾叶空气清新消毒剂、艾叶天然爽身粉、艾草防臭鞋垫等艾叶新产品问世。艾叶保健食品也正在开发之中,艾叶茶、蕲艾保健酒、艾叶饺子、艾叶月饼、艾叶粽子、艾叶绿豆饼等都有上市销售的成品,安徽某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还专门生产艾叶食品类,如艾糍粑、艾水饺、艾青团、艾香串、艾汤圆、艾酥饼、艾铜锣烧、艾香粥等批量上市,深受欢迎。目前已有艾叶产品18大类1000多种,艾叶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相信随着艾叶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艾叶这个重要而“伟大”的传统药物将会为防病治病、保障人民健康发挥更重要、更积极的作用。

三、艾产业发展的建议

艾叶是一种常用中药,也是一种民俗用品,是中医药文化的代表符号。远古时艾叶被用于取火及保留火种,后来艾叶成为端午节的一个民俗用品,发展出熏艾烟、洗艾澡、饮艾酒、食艾糕等应用形式,并逐步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和治病等方面。至今,艾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数百亿体量的健康大产业。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艾文化的普及,除了过去知名的艾叶道地产地湖北蕲春(蕲艾)、河南南阳(宛艾)、河南汤阴(北艾)等在积极发展艾产业,一些新的地区如河北馆陶(彭艾)、湖南安仁(神农艾)、山东潍坊(潍艾)、安徽明光、陕西汉中、广东南海等也积极加入艾产业发展队伍中来,这些地区的政府和民间都对发展艾产业有极高热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推动艾叶种植、生产加工、研发与推广应用,也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艾草、艾灸在防病治病、保健美容等方面的作用得到社会广泛认同,以艾为原料开发出的系列产品与健康养老业、旅游业、文化产业、日用品工业等产业关联度高,市场潜力大,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介入到艾产业的发展中来,这是一件好事。但一窝蜂上马项目可能会导致一些乱象,笔者作为一位研究艾叶40余年的研究者,对目前艾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建议。

1.要有全局整体观念 从目前各地的艾产业发展来看,基本上都缺乏一个全局整体观念,一些地方过热,如蕲春,可以说是人人都在从事艾产业,重视艾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忽视艾叶种植栽培,而本地的艾叶资源就那么多,这样势必造成以次充优、以非道地艾叶冒充道地艾叶的情况。还有一些地方则不够重视,在产业推动上力度不够。

2.注重地域品质差异 现在全国多地都在发展艾产业,但有些在积极发展艾产业的地区并不主产艾叶,还有些地方发展的艾叶甚至不是正品艾叶,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把当地的艾产业做大做强是不可能的。艾叶主产地主要在中部地区,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艾叶的优质产地也是这些地区,在这些地区发展艾产业有资源和品种优势。西北地区所用的艾叶主要是魁蒿,岭南地区所用的艾叶主要是五月艾,这些品种与正品艾叶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上具有较大差别,因此用这些品种来发展艾产业不太合适。

3.做好品牌宣传工作 要扩大艾叶的宣传、销售,提高艾叶的知名度。湖北省蕲春县十分重视蕲艾产业的发展,把发展蕲艾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突破口,蕲艾产值逐年上升,蕲艾的质量和知名度都已稳坐全国前列。近年来各地都十分重视做好艾产业的品牌宣传工作,如河南南阳的“宛艾”、河北馆陶的“彭艾”、山东潍坊的“潍艾”等这些地方的品牌宣传工作做得较好。

4.着力扶持龙头企业 发展艾产业还要培育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目前艾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建议各地选择几家产品开发能力强、管理规范、产品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企业重点扶持,在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倾斜,面向全国、全世界招商,引进先进技术,引进战略合作者,在更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使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向产业链高端迈进,成就知名品牌。

5.重视科技创新 发展艾产业也要重视科技创新,目前的艾产品虽然有一定市场,但产品同质化现象十分明显,缺乏科技创新、缺乏技术含量,这样的产品价值不高、生命力不强。因此,艾产业要做强做大,艾叶企业就要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积极投入科技产品的研发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研发新工艺,使艾产品既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独特性和有效性,也能更好地体现绿色、有机、自然、低碳等特点,使艾产业具备长远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6.加强品质监管工作 从目前的艾产品市场现状看,各地艾加工生产企业较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生产经营中存在着不规范的情况,更有甚者是少数不法企业及个体作坊片面追求利润,这会损害艾产业的整体形象。应加强监管工作,防微杜渐,确保艾产业规范化发展。

7.积极推动艾叶进入药食同源品种 早在《食疗本草》就介绍过艾叶的食疗方法与作用,今天民间仍有大量应用艾叶食疗的习惯,推动艾叶进入药食同源品种,对于推动艾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8.重视艾文化宣传 艾叶既是一味临床常用中药,也是一种民间常用的民俗用品,应用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发展艾产业一定不能忽视文化。文化与产业同频共振是艾产业发展的最高境界,发展艾产业首先就要宣传艾文化,让全世界都来了解艾文化,接受艾文化,到最后都喜欢艾文化。达到这样的效果,艾产业就会自然而然强大起来。 bnz+5+QpajgfRLqTjmkucHZkXpZJnQCzMiKLrCcgFR0ISBMgZlgUcvlpD3NGGXL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