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艾叶是我国药用历史最为悠久的中药之一,远古时期艾叶被用于取火及祭祀,并逐渐发现其“辟邪”作用而慢慢发展成为端午节的一个民俗用品,人们在火的应用中发明了灸法,并逐渐发现用艾做灸材的疗效远比用树木做灸材更好,因而艾叶逐步广泛应用于灸疗、内服、外用等治病、养生、保健方面。现代的研究已从多方面证实了古代艾叶“辟邪”的认识是有科学道理的,艾叶确实能抑制或杀灭导致瘟疫流行的“邪气”(细菌和病毒),肆虐欧洲导致千万人死亡的流感大流行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如此猖獗呢?梅全喜教授认为这与中国民间的风俗和卫生习惯有关,风行于广大中国乡村的悬艾叶、熏艾烟、洗艾澡、饮艾酒、食艾糕的这些习俗对于防止流感等瘟疫的大流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几千年来艾叶的“辟邪”作用为保护我国人民的繁衍与生存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他率先提出:艾叶不仅是一味重要的中药,也是一个“伟大”的药物。

艾叶全国各地皆产,自明代以来则以蕲州(湖北蕲春)所产者质量为优,称为蕲艾。梅全喜教授作为一个地道的蕲春人,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与艾叶结下了不解之缘,出生三天就洗艾水澡,最早能记起的事是搓艾叶、泡艾脚,大学毕业后最早开展研究和开发的中药也是艾叶,编写出版的第一本单味药专著是《艾叶》。

在他的家乡对于艾叶是有家家种植、户户收藏的习惯,也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小时候每遇风寒感冒时,父亲便用艾叶煮水泡脚治疗,效果颇佳,从不用吃药打针。而小时候最怕的就是吃药打针,这使得他对艾叶特别有感情,这也是后来梅全喜选中艾叶作为长期研究目标的缘故。

1982年8月,他从湖北中医学院中药专业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分配到湖北省蕲春县李时珍医院从事中药炮制制剂工作。从此即开始着手开展对艾叶的研究工作,利用业余时间,边收集资料,边进行考证和实验研究。先后在20世纪的知名中药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时珍国药研究》等上发表了《不同产地艾叶的挥发油及微量元素含量的比较研究》《不同产地艾叶燃烧放热量的比较》《道地药材——蕲艾及临床应用》等论文,最早提出了“蕲艾挥发油含量比其他艾高出一倍以上”“蕲艾燃烧放热量、蕲艾中与理血作用相关的微量元素均比其他艾高”等观点,为开发蕲艾系列产品、推动蕲艾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他积极开展艾叶产品研发工作,最早开发的产品是蕲艾油搽剂、紫甘软膏和艾地合剂等,前两者主要是从当地产的蕲艾中提取挥发油,配以消炎止痒的药物制成搽剂和软膏剂,用于蚊虫叮咬及皮肤过敏引起的瘙痒、皮炎、湿疹等。后者由蕲艾叶和地榆两味中药组成,先将艾叶水蒸气蒸馏,收集挥发油,再把艾叶药渣和地榆合并煎煮,将煎液浓缩后与挥发油合并制成合剂治疗细菌性痢疾,观察83例,有效率达92.77%,后改剂型为口服液在临床推广使用,效果显著。

1990年1月,李时珍中医药研究所正式成立,由梅全喜出任首任所长,他便积极开展艾叶基础与开发研究工作,首个研发项目就是李时珍中药保健腰带,参考李时珍《本草纲目》和清代宫廷应用蕲艾治疗光绪皇帝腰痛的经验设计了药物处方,以蕲艾叶为主药,配以多种散寒、祛风、除湿、补肾、活血、止痛等中药材,该产品经多家医疗机构进行的临床疗效观察表明对各种腰痛均有效果,显效率在94%以上。通过湖北省卫生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并获得国家专利(CN90208392.9)及1992年度蕲春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后转让给企业批量生产,年产值达500万元,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这是梅全喜开发的以艾叶为主、上市公开销售的第一个产品。他因在艾叶研究开发上取得的成绩获得了湖北省科委和共青团省委联合授予的“湖北省青年科技精英”称号。同时,经过科委、人事局的考察推荐,县里将他作为第二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候选人进行了推荐申报。申报材料的重点也是这个以艾叶为主研发的“李时珍中药保健腰带”,1993年底获得国务院批准,正式获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可以说,当时他的这些荣誉称号的获得是与他在艾叶研究上取得的成果密切相关。

1993年底梅全喜南下广东发展,他仍未放弃对艾叶的研究工作,把研究的资料进行整理,撰写出论文先后在中医药杂志上发表。同时也把研究成果和资料整理编撰成《艾叶》书稿,1999年9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艾叶的研究成果还获得中山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艾叶》一书的出版为后来的艾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2010年,蕲春开始发展艾产业,早期的艾产业企业家都高兴地告诉梅全喜:他们生产销售的艾产品大都是按照《艾叶》一书中介绍的思路进行开发的。2015年,该书被广东省政协主编的《敢为人先——改革开放广东一千个率先》认定为国内第一本专门论述中药艾叶的专著。

此后,梅全喜在推动艾叶的广泛应用及艾产业的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应邀参加全国各地的学术会和艾产品的推广会,积极宣讲艾叶知识,先后做了100多场艾叶的讲座。为了宣传艾叶,他和《大众医学》杂志编辑部合作从2014年6月(端午节)开始连续举办了三期艾文化节活动,每年端午节(6月)一期,每期以发表梅全喜的一篇介绍艾叶的主题文章为开始,发动读者参与一些有关艾灸、艾蒿食疗和艾叶应用的经验和体会介绍与交流,各地读者积极响应,给编辑部寄来应用艾叶、艾灸的经验和体会的文章,他们也积极制作艾蒿食品,经过编辑部评审选出读者的文章及制作的艾美食为优胜者给予奖励,部分优秀的读者文章被《大众医学》刊登,部分优秀的艾美食被收入到梅全喜主编的《艾蒿食疗百味》书中,奖品即是由梅全喜亲笔签名的他主编的《艾叶的研究与应用》。这些活动对于推动艾叶文化宣传及艾叶知识普及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了持续地关注艾叶不同产地品质的变化情况,每隔几年梅全喜就收集全国各地的艾叶样品进行品质对比研究,并开展了艾叶DNA分子鉴别研究,发表了《不同产地艾叶总黄酮、重金属和硒元素的含量比较研究》、《12个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的GC-MS分析》、《复方蕲艾卫生巾方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DNA Barcode for Identifying Folium Artemisiae Argyi from Counterfeits (艾叶的DNA条形码鉴定研究)等论文,共计发表艾叶研究论文40多篇。把这些研究成果汇集补充进《艾叶》专著中,又重新编写整理出版了《艾叶的研究与应用》《蕲艾的研究与应用》以及艾叶实用百科系列丛书:《艾叶实用百方》《艾蒿食疗百味》《蕲艾灸治百病》等多部艾叶专著,其中他主编的三本艾叶实用百科系列丛书还被人民卫生出版社翻译成三本英文书“ Mugwort Leaf:Over 100 Practical Formulas ”“ Qi Mugwort Moxibustion to Treat 100 Diseases.Diet ”“ Therapy with Mugwort in 101 Recipes ”向海外发行,以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海外。

同时,他也积极研发艾叶产品,如“艾灸贴(女士专用)”“艾叶浴剂”“蕲艾卫生巾”和“蕲艾防瘟九味香囊”等新产品,上市后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他担任国内10多家艾叶生产企业技术顾问,指导开展艾叶系列产品研发工作,其中已有多家艾叶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他的家乡湖北蕲春,在梅全喜的积极推动下,从21世纪初艾叶产值几乎为零发展到今天艾叶产值已超过100多亿元,为推动艾叶研发与推广应用以及推广艾叶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家乡的人民将艾叶专家梅全喜教授与国学大师黄侃、文坛巨匠胡风、风投教父汪潮涌誉为蕲春当代四大名人(载于《汽车之旅》杂志2016年5月刊.蕲艾文化节专刊54-57页)。他工作单位所在地深圳市宝安区的《宝安日报》(2020年7月16日A08版)也在一篇报道他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梅全喜)家乡盛产艾叶,素有“蕲艾”之美称,因在艾叶研究上成果丰硕,被业界称为“艾叶之父”。可见,梅全喜在艾叶研究、艾产业发展及艾文化推广方面作出的贡献已得到社会的认可。

梅全喜也是一位有爱心的专业人士,2017年初,他将自己多年来获得的科技成果奖励、稿费以及讲课费共计100万元和他担任10多家艾叶研发生产企业科技顾问的顾问费200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成立了李时珍中医药教育基金会,用于资助蕲春籍每年考取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专业的贫困学子和每年奖励湖北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博士、硕士研究生,基金会成立8年来已连续资助和奖励贫困学子及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100多人次。

为了系统总结梅全喜教授及其团队40多年来在艾叶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梅全喜论中药全集——艾叶研究分册》。本分册主要汇集了梅全喜教授及团队40多年来在艾叶研究、开发方面所发表的论文、取得的成果。全书共分八章,分别为第一章“艾叶的药用历史与本草考证”,第二章“艾叶的品质研究”,第三章“艾叶的鉴别研究”,第四章“艾叶的炮制与制剂研究”,第五章“艾叶的化学成分与药理药效研究”,第六章“艾叶产品研究”,第七章“艾叶的应用研究”,第八章“梅全喜与艾叶”,介绍他接受记者采访和介绍他的艾叶研究成果与经验总结,以及他主编的历版艾叶书籍的题词、序言、书评、题诗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一部学习与研究艾叶的重要参考书籍。相信本书的出版对未来艾叶的研究、应用和开发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和重要的参考作用,也将为推动艾产业的发展以及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分册主要是搜集整理以梅全喜教授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公开发表的有关艾叶论文编辑而成,所有梅全喜教授担任通讯作者的论文第一作者均被邀请担任本分册的编委,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梅全喜教授及其团队骨干、博士后、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学术继承人、师带徒弟子及众多同道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编写中也参考引用了其他的相关文献资料,国医大师金世元教授题字,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果德安教授、岐黄学者 刘中秋教授写序,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刘中秋教授中药制剂开发及转化药学研究团队”项目(编号:SZZYSM202206005)给予出版经费资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遗漏、错误在所难免,还有一些观点也值得商榷,不足之处希望广大读者和同仁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梅全喜论中药全集——艾叶研究分册》编委会
2024年12月30日 KtPaO6NnPpWb7wNFAde82Q+n34KZUXLF/WsCvH8Zru2wZCpy90uPf07vj4ANnhR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