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葛洪对艾叶的认识和应用

艾叶第一次被广泛使用记载的书籍应为《肘后备急方》,该书由东晋时期葛洪所撰,书中多收载民间常用的简验便廉之治病处方,全书共8卷73篇(缺3篇,另1篇有标题而无正文),所述疾病多以急性病为主,包括传染性疾患。经梅全喜教授团队统计,书中收载有艾叶的处方21首,分布在15篇中,占实际69篇的21.74%,可见葛氏颇为重视运用艾叶治疗急症,这些方剂也代表艾叶在当时的使用情况。现结合现代对艾叶的研究,探讨其治病机制,为进一步开发和合理使用艾叶治疗疾病提供线索,现分析如下。

一、用于内科病证

1.治疗心腹痛 在《肘后备急方·卷一·治卒得鬼击方第四》中载有:“熟艾如鸭子大,三枚。水五升,煮取二升,顿服之。”治卒心痛方第八:“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

《肘后备急方》中载:“鬼击之病,得之无渐卒着,如人力刺状,胸胁腹内,绞急切痛,不可抑按,或即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一名鬼排。”表明鬼击病证为突然发作的心腹疼痛,发作前无明显先兆。突然发生,来势急猛,疼痛剧烈,心腹刺痛如刀刺状,疼痛程度急剧欲死,并伴有吐血、鼻出血等症状,迫切要求急救治疗。《肘后备急方》载扁鹊云:“中恶与卒死鬼击亦相类。”中恶病症在《温病条辨·中焦篇》沈目南注:“中恶之证,俗称绞肠鸟痧。即臭秽恶毒之气,直从口鼻入于心胸肠胃脏腑,壅塞正气不行。”从以上共同点可知,这些所谓鬼击、中恶病症与心腹疼痛类似,艾叶内服治疗的心腹疼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绞痛、心肌梗死、胆绞痛、胃肠痉挛、胃-十二指肠溃疡、肠扭转、肠套叠、疝绞痛、急性精索炎、急性睾丸炎等疾患。艾叶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艾叶水煎液给兔灌服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可通过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抗纤维蛋白溶解,而发挥止血作用。另有研究表明艾叶水提组分对0.6%醋酸和热板的刺激引起的疼痛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表现出良好的镇痛作用;并能使冠脉血流量增加,抑制心肌收缩,降低心率,在紧张度增高的情况下呈松弛作用,对心脏起减压作用。

2.治疗传染性疾病 在《肘后备急方·卷二·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中,含艾叶的附方记载如下:“①治伤寒及时气、温病,及头痛、壮热、脉大,始得一日方。取干艾三斤,以水一斗煮取一升,去滓,顿服取汗。②治热病不解,而下痢困笃欲死者,服此。黄连二两,熟艾如鸭卵大,以水二斗煮取一升,顿服,立止。③天行毒病,夹热腹痛,下痢。天行四五日,大下热痢,黄连、黄柏各三两,龙骨三两,艾如鸡子大,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忌食猪肉、冷水。④毒病下部生疮者。大丸艾灸下部,此谓穷无药。⑤若病患齿无色,舌上白,或喜睡眠,愦愦不知痛痒处,或下痢,急治下部。不晓此者,但攻其上,不以下为意,下部生虫,虫食其肛,肛烂见五脏便死,治之方。烧艾于管中熏之,令烟入下部,中少雄黄杂妙。此方是溪温,故尔兼取彼治法。”《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第十五》曰:“断温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患床四角各一壮,不得令知之,佳也。”

《肘后备急方》用艾叶所治上述病证,相当于西医学的季节性、多种流行性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细菌性痢疾、瘟疫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艾叶含的挥发油对致流感病毒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其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另有研究也表明,用艾条燃烧的烟雾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碱杆菌等化脓性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制成的艾叶香烟烟熏对腺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艾叶内服和烟熏对病毒和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并且艾叶的水煎剂有解热、抗炎、镇痛作用,也可消除急性传染病的发热、疼痛等症状。艾叶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加之黄连、黄柏均为治痢之要药,与艾叶配伍治痢效果更强。

3.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肘后备急方·卷三·治卒发癫狂病方第十七》载:“《斗门方》治癫痫,用艾于阴囊下谷道正门当中间,随年数灸之。”《肘后备急方·治卒得惊邪恍惚方第十八》曰:“治卒中邪鬼,恍惚振噤方:灸鼻下人中,及两手足大指爪甲本,令艾丸在穴上各七壮。不止,至十四壮,愈,此事本在杂治中。”《肘后备急方·治中风诸急方第十九》曰:“①若身中有掣痛,不仁不随处者。取干艾叶一斛许,丸之,内瓦甑下,塞余孔,唯留一目。以痛处著甑目下,烧艾以熏之,一时间愈矣。②若口僻者。衔奏灸口吻口横纹间,觉火热便去艾,即愈。勿尽艾,尽艾则太过。若口左僻灸右吻,右僻灸左吻。又灸手中指节上一丸,右灸左也。又有灸口法在此后也。”

癫痫是指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中风身中有掣痛,不仁不随处者,可能即为中风后偏瘫,而口僻者即为面瘫,也即面神经麻痹症。艾灸是利用艾火的热力透入选定穴位的肌肤,以起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有确切的疗效,艾灸天窗、百会穴对中风偏瘫患者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起到改善脑循环,加速中风患者大脑功能和脑细胞代谢的恢复。艾灸还能使组织血细胞血供、氧供明显提高,促进微循环,有防止缺氧和延缓休克的作用。艾灸患处,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温热作用能够缓解疼痛,此外,艾叶烟雾中含有很多艾叶挥发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挥发油也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现代临床运用艾灸治疗面瘫也取得显著的疗效。

二、用于外科病证

1.治疗背部痈肿 《肘后备急方·卷五·治痈疽妬乳诸毒肿方第三十六》载:“《千金方》治发背痈肿已溃未溃方。香豉三升,少与水和,熟捣成泥,可肿处作饼子厚三分,已上有孔,勿覆孔上,布豉饼,以艾烈其上炙之,使温温而热,勿令破肉。如热痛,即急易之。患当减快得分稳,一日二度灸之。如先有疮孔中汁出,即瘥。”

本方首创隔豆豉灸,现代临床用于治一切痈疽既溃不敛,疮色黑暗。淡豆豉是由黄豆、青蒿、桑叶、藿香、佩兰、苏叶、麻黄等共同发酵而来,有疏风、清热、解表之性,具有较强的透发力,加之艾灸的消瘀散结之功,对痈肿脓未成者,灸治可促其消散;对于已成脓者,灸治可促进脓液吸收或脓熟破溃,并能促进疮口愈合。

2.治疗疥癣 《肘后备急方·卷五·治瘑癣疥漆疮诸恶疮方第三十九》载:“王氏《博济》治疥癣满身作疮,不可治者。何首乌、艾等分,以水煎令浓。于盆内洗之,甚能解痛生肌肉。”

何首乌具有补益精血的功效,艾叶临床用于皮炎、湿疹、皮肤溃疡等皮肤病的治疗,并且药理研究表明艾叶煎剂具有显著的抗皮癣真菌作用。两药合用起到显著的止痛生肌的作用,治疗疥癣疗效显著。

3.治疗白癞 《肘后备急方·卷五·治卒得癞皮毛变黑方第四十》载:“疗白癞。艾千茎,浓煮,以汁渍曲作酒,常饮使醺醺。姚同。”

本方将艾做成酒剂,这是艾叶制成酒剂的最早记载,其主要成分为艾叶挥发油。白癞为诸麻风病分类之一种,因恶风侵袭皮肤血分之间,郁遏化火,耗伤血液而成;或因接触传染而发。本证相当于结核性麻风。现代临床研究表明,艾叶油口服治疗麻风病15例,疗效显著,其中治疗结核样型5例,有效率达80%。

4.治疗火眼 《肘后备急方·卷六·治目赤痛暗昧刺诸病方第四十三》载:“《斗门方》治火眼。用艾烧令烟起,以碗盖之,候烟上碗成煤,取下,用温水调化,洗火眼,即瘥。更入黄连,甚妙。”

火眼为病原体侵犯结膜后,引起眼球结膜和眼睑结膜充血、分泌黏液或脓性分泌物、水肿等,严重者出现结膜下出血,即为眼结膜炎。本方收集艾燃烧后的烟灰,其主要为挥发油类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挥发油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药理作用,对火眼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5.治疗吞钱 《肘后备急方·卷六·治卒误吞诸物及患方第五十一》载:“吞钱。又方,浓煎艾汁,服效。”“又方,取艾蒿一把,细锉,用水五升煎取一升,顿服,便下。”

钱币为难以消化的金属,这里猜测可能是通过艾叶汁松弛消化道括约肌,增加胃肠道的蠕动而使误吞的钱币排出,然而是否有这方面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外物所伤病证

1.治疗蛇入口不出方 《肘后备急方·卷七·治蛇疮败蛇骨刺人入口绕身诸方第五十七》曰:“蛇入人口中不出方。艾灸蛇尾即出。若无火以刀周匝割蛇尾,截令皮断,乃将皮倒脱即出。《小品》同之。”

用艾火的热刺激使蛇退出,但刺激蛇也有可能更往里面钻,甚至激怒蛇。

2.治疗蝎螫人 在《肘后备急方·卷七·治卒蝎所螫方第六十二》曰:“蝎螫人。《新效方》蜀葵花、石榴花、艾心等份,并五月五日午时取,阴干,合捣,和水涂之,螫处,立定。”

蝎子尾部有锐利弯曲的尾针与毒腺相通,刺伤人体后,毒液随之进入人体,被刺之处出现大片红肿,有时可见水疱,患者自觉剧烈疼痛,或痒痛间作并伴有灼热感,亦可伴发红丝疔及淋巴结炎。轻者可无全身症状,但由于蝎毒主要为神经毒,所以严重者亦可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如高热寒战、恶心呕吐、舌和肌肉强直、流涎、喘促、头痛昏睡,甚至抽搐及呕血、便血、咯血等,甚至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本方采用蜀葵花、石榴花、艾心三药等分,捣汁外涂,现代临床外用蜀葵花治疗痈肿疮疡;石榴花具有清热止血的功效;艾心为艾叶的顶部,现代研究表明艾叶具有解热、镇痛、镇静、增强机体免疫、清除过氧化物和自由基等作用。三者合用,对蝎毒所引起的发热、疼痛等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但对体内蝎毒的清除是否有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3.治沙虱毒 《肘后备急方·卷七·治卒中沙虱毒方第六十六》曰:“又疗沙虱毒方。以大蒜十片,著热灰中,温之令热,断蒜及热拄疮上,尽十片,复以艾灸疮上七壮,则良。”

沙虱在《肘后备急方》中描述:“山水间多有沙虱,其虫甚细不可见。人入水浴及汲水澡浴,此虫在水中著人。及阴雨日行草中,即著人,便钻入皮里。彼土有中之者不少……其虫著人肉不痛,不即觉者,久久便生子在人皮中,稍攻入则为瘘。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痛如刺。过三日之后,令人百节强,疼痛寒热,赤上发疮。此虫渐入骨,则杀人。”根据葛洪对沙虱的描述,此沙虱即为恙虫,这是在流行病学史上首次提出恙虫病因学认识。现代研究发现,沙虱(恙虫)螫人吸血的时候,把一种病原体注入到人体内,从而使得人患病发热。该病原体即为立克次体,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微生物。沙虱多见于我国广东、福建一带,其他地方罕见。沙虱体积极小,不到1mm,不仔细观察根本发现不了。葛洪不但发现沙虱虫,还知道它是传染病的媒介。

沙虱螫刺时,皮肤上会出现一颗小红点,伴有疼痛。几天后便发热,周身疼痛,螫刺皮疹处逐渐肿胀,并且原发感染部位经常出现溃疡或焦痂及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治疗沙虱毒第一个方即用艾灸,表明葛氏重视艾灸治疗沙虱毒。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对由鼠传播的汉坦病毒引起的流行性出血热有治疗作用,并且艾灸还有解热、镇痛、抗病毒和提高机体免疫防卫等作用。由此推测艾灸也可通过解热、镇痛作用缓解沙虱毒发热、周身疼痛等症状,并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促进机体内环境的改善和稳定,发挥抑制立克次体的作用。

四、小结

晋代杰出医药学家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概括了东晋前应用艾叶治疗急症的成功经验和当时的新成果,其中还包含有他自己的创造。也可窥见,我国古代医家将艾叶广泛地运用于预防和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如用单味艾叶内服,或以艾叶为主另加它药配伍,或艾灸法,甚或用艾烟熏及外洗。书中所载的部分方剂也值得进一步开发应用,如单味艾叶煎服可用于心腹疼痛的治疗,可为防治心血管疾病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现代也研发了艾叶防治传染性疾病的产品,如艾叶空气消毒剂和艾叶浴剂(防治感冒、感染及防治皮外科疾病、润肤止痒等)。因此,我们在总结、分析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艾叶的应用经验的同时,有必要加强艾叶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尤其应重视艾叶在中风、癫痫、面瘫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以及白癞、疥癣等皮外科疾病及感冒、流感、瘟疫等病证的应用;也应加强对艾叶的开发研究,开展艾叶系列保健食品(助消化、抗肿瘤、抗衰老、防治心血管病)、艾叶保健用品(用于风湿类腰腿痛、关节炎、肩周炎等)等方面的开发研究。相信艾叶的临床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艾叶将会为人民健康发挥更大作用。 IPBGJcj8Zqm7HxfSS9xob6eTR2uqFF6c5CMN6JMcg9h/qhQ2yFYjBVT80NHcnjA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