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

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ZY/T001.1-94)[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魏玉锁.中医特定医疗条件下的适宜微创技术钩活术技术诊疗方案(3个优势病种)[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或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或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摄片显示颈椎退行性变,X线片异常所见与临床表现在节段上一致。CT及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陈廷明,刘怀清,闵苏.颈肩腰背痛非手术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魏玉锁.中华钩活术治疗颈胸椎退变性及软组织疾病[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

(1)反复发作的颈背肩臂部疼痛合并根性上肢痛、麻木、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

(2)颈部肌肉痉挛,颈肩部肌腱、韧带附着点发现深在的压痛区放射或不放射。

(3)反复发作的头痛、头晕、视力障碍,与头颈部活动姿势有关。

(4)出现患侧上肢的皮肤温度降低、发凉、水肿、汗腺分泌异常等血管营养障碍征象。

(5)缓慢进行性的双下肢无力、步态不稳、脚踩棉花感,胸部和(或)下肢束带感。

(6)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头顶叩击试验、引颈试验、旋转试验等阳性,腱反射改变,肌力、肌张力改变或肌肉萎缩,或出现霍夫曼征等病理征。

(7)影像学检查:X线片示颈椎退行性变,X线片异常所见与临床表现在节段上一致。CT及MRI检查可见椎间盘及椎管内的异常改变。

(8)排除其他病。

[(1)~(6)任何一项]+(7)+(8)=颈椎病。

(二)疾病分期

魏玉锁.中华钩活术治疗颈胸椎退变性及软组织疾病[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

1.急性期 颈肩臂痛,呈放射性,或头痛、头晕(交感神经功能障碍),或下肢无力,走路不稳,活动受限逐渐加重,甚至不能站立、行走不利,肌肉痉挛。专科检查大多阳性体征明显。舌淡或有瘀斑,苔薄黄,脉弦滑。

2.持续期 各种症状持续,专科检查大多出现阳性体征。舌淡或有瘀斑,脉弦滑。

3.缓解期 各种症状缓解,专科检查阳性体征有不同程度改善。舌淡,苔薄白,脉沉迟。

4.康复期 各种症状基本消失,但仍有不同程度的残留症状。专科检查阳性体征消失。舌淡,苔薄白,脉濡。

5.反复期 各种原因或无明显诱因,原有症状反复。专科检查阳性体征再现或较之前加重。舌淡或有瘀斑,脉弦滑。

(三)证候诊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ZY/T001.1-94)[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魏玉锁.中华钩活术治疗颈胸椎退变性及软组织疾病[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

1.痹证 颈肩臂手肌肉疼痛酸楚、重着,部位固定,遇寒痛甚,得热痛缓,关节屈伸不利,肌肤麻木不仁,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2.痿证 四肢麻木、无力,关节不利,肌肉消瘦,功能障碍等,常随疼痛加重而软瘫,致肢体痿废不用。

3.眩晕证 眩晕,视物昏花,甚则恶心、呕吐,或一过性昏蒙,甚至一过性失神。舌淡,脉浮滑。

4.失眠证 失眠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口干而苦、不思饮食。苔黄腻,脉弦而数。

5.风厥证 突然晕仆,不省人事,过时即醒,兼头晕、半身麻木,或手足重滞,时轻时重,或晕蒙失神,过时一如常人。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紧而弱。

6.颈痛证 颈部疼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或一侧或两侧局部肿胀压痛,或有结节,或肌肉痉挛。有外伤史或劳损史。舌淡,脉弦。

7.脾胃证 有颈椎病史,胃脘疼痛,时作时止;或胃痛隐隐,绵绵不休,伴胃脘胀满、不欲饮食、恶心呕吐、情绪不稳、泄泻、四肢乏力。上述症状均在颈部劳累后加重。舌淡,苔薄黄,脉弦。

8.头痛证 头痛而胀,头痛如裹,时作时止,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胸闷纳呆、心烦易怒、夜寐不宁等。苔薄白,脉浮紧。

9.胸痹证 胸痛,时作时休,甚则胸痛彻背,伴有胸闷,可因暴怒、情绪激动、劳累而发作或加重。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涩。

二、治疗方案

王国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S].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

王国强.中医医疗技术手册[S].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

魏玉锁.中华钩活术治疗颈胸椎退变性及软组织疾病[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

通过相关的各种检查,结果符合颈椎病的诊断,排除禁忌证且未发现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相关症状,综合辨证分析后确定所选穴位点。

(一)钩活术技术

1.钩活术

主穴:根据影像学检查和项痹病(颈椎病)的特点选择新夹脊穴穴位组合(见附录3选穴公式)。

配穴:循经取穴、神经走行路线取穴、运动医学应力方向取穴。

操作:操作步骤详见总则。

2.钩活骨减压术 根据具体症状辨证取穴(附录2),操作步骤详见总则。

(二)其他疗法

针灸、理疗、手法、牵引等。

(三)围钩活术用药

常规应用脱水、抗凝、营养神经、活血化瘀(辨证论治的中药或中成药)、抗炎止痛、对症治疗药物。

(四)护理

1.急性期的护理

(1)告知患者急性期应以卧床休息为主,体位不限,以最为舒适的姿势为佳。

(2)术后枕保健枕,每天仰卧位15分钟(但对胸腰椎退变驼背明显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不能仰卧者不要求仰卧位,而应把保健枕的下方垫起来,以适应其病理现象为佳),之后可随意。仰卧位时颈部一定要枕在保健枕较软的“舌头”部位,以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使颈椎和枕骨产生生理性的协调,既保健又治病。

(3)注意适当活动颈部,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躺着看书、看电视。

(4)向患者讲解治疗注意事项,以配合医生做好治疗。

(5)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6)有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高血压病史者及老年患者,在钩活术治疗期间个体化常规用药。

(7)做好心理护理,介绍相关知识,讲解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缓解期及康复期的护理

(1)术后4天去除敷料,局部保持干燥。

(2)指导患者适当做颈保健操,其幅度要因人而异。

(3)合理膳食,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4)保健枕至少用1~2年。

(5)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有规律,多卧床休息,注意保暖。

(6)患者应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颈椎病病程长、恢复慢,患者应保持愉快的心情,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疾病。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神经根受累者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疗效评价,使用VAS加权计算法计算评分,疼痛减轻的百分数=(A-B)/A×100%。

A=治疗前VAS评分;B=治疗后VAS评分

(1)临床治愈:VAS加权值≥75%。

(2)显效:50%≤VAS加权值<75%。

(3)有效:25%≤VAS加权值<50%。

(4)无效:VAS加权值<25%。

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相关交感神经症状参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疗效评价。

3.脊髓受累者,参照颈椎JOA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治疗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满分17-治疗前评分)]×100%。

临床控制:改善率≥75%,颈肩臂痛、上肢麻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相关交感神经症状消失,神经根张力试验阴性,上肢肌力Ⅴ级,恢复日常工作,改善率≥75%。

显效:颈肩臂痛、上肢麻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相关交感神经症状基本消失,神经根张力试验阴性,上肢肌力由Ⅱ级增至Ⅳ级,基本恢复日常工作。50%≤改善率<75%。

有效:颈肩臂痛、上肢麻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相关交感神经症状减轻,神经根张力试验可疑阳性,上肢肌力由Ⅱ级增至Ⅲ级,恢复部分工作,但停药后有复发。25%≤改善率<50%。

无效:颈肩臂痛、上肢麻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相关交感神经症状无改善,神经根张力试验阳性,上肢肌力改善,改善率<25%。

(二)评价方法

1.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VAS调查采用一条长约10cm的游动标尺,一面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是“0分”端和“10分”端,“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程度的相应位置。医生根据患者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分数,临床评定以“0~2分”为“优”,“3~5分”为“良”,“6~8分”为“可”,大于“8分”为“差”。临床治疗前后使用同样的方法即可较为客观地作出评分,并对疼痛治疗的效果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见表1-1-1。

表1-1-1 VAS 法评价疼痛程度

img

注:患者根据自己的痛觉来判定并标记在数字的下方,最后由医生根据患者在标尺上的标注进行评分。如患者标注在4~6cm,则“疼痛程度”为中度,记2分。

2.颈椎JOA评分系统(表1-1-2)

表1-1-2 颈椎JOA评分系统

img

续表

img

四、随访

出院后15天、3个月、1年随访,随访时疗效评价同上。

项痹病(颈椎病)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中医诊断为项痹病、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的住院患者。

一、颈椎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编码:BNV261)。

西医诊断:颈椎病(ICD-10编码:M47.82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ZY/T001.1-94)[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魏玉锁.中医特定医疗条件下的适宜微创技术钩活术技术诊疗方案(3个优势病种)[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

(2)西医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陈廷明,刘怀清,闵苏.颈肩腰背痛非手术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魏玉锁.中华钩活术治疗颈胸椎退变性及软组织疾病[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

2.疾病分期

参照魏玉锁著.中华钩活术治疗颈胸椎退变性及软组织疾病[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05.

(1)急性期。

(2)持续期。

(3)缓解期。

(4)康复期。

(5)反复期。

3.证候诊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ZY/T001.1-94)[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魏玉锁.中医特定医疗条件下的适宜微创技术钩活术技术诊疗方案(3个优势病种)[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

魏玉锁.中华钩活术治疗颈胸椎退变性及软组织疾病[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

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1)痹证。

(2)痿证。

(3)眩晕证。

(4)失眠证。

(5)风厥证。

(6)颈痛证。

(7)脾胃证。

(8)头痛证。

(9)胸痹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王国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S].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

王国强.中医医疗技术手册[S].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

魏玉锁.中华钩活术治疗颈胸椎退变性及软组织疾病[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钩活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治疗时间

5天≤住院时间≤20天(7~14天1次,2~3次为1个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TCD编码:BNV261)、颈椎病(ICD-10编码:M47.822)。

2.进入本路径的最佳时点是项痹病(颈椎病)的急性期和持续期。

3.进入本路径的最佳位点是根据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对应的位点(椎体)。

4.入院当天进行钩活术治疗进入本路径。

5.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须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的情况下,可以进入本路径。本路径实施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在不影响或有利于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进一步实施的情况下,施钩活术酌情钩治其他部位,时间掌握在第一诊断疾病两次钩活术之间。

6.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明确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

(3)体质较弱者,或者孕妇等。

(4)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疾病等病情未控制者。

(5)钩治部位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有皮肤病患者。

(6)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7)口服华法林时INR值>2.5或<1.5。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颈椎四位片(张口位)。

(2)血、尿常规。

(3)传染病四项。

(4)凝血四项。

(5)血糖。

(6)肝、肾功能。

(7)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颈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

(八)治疗方法

1.钩活术技术

(1)痹证:辨证使用钩活术和(或)钩活骨减压术,操作步骤详见诊疗方案。

(2)痿证:辨证使用钩活术,操作步骤详见诊疗方案。

(3)眩晕证:辨证使用钩活术和(或)钩活骨减压术,操作步骤详见诊疗方案。

(4)失眠证:辨证使用钩活术,操作步骤详见诊疗方案。

(5)风厥证:辨证使用钩活术,操作步骤详见诊疗方案。

(6)颈痛证:辨证使用钩活术和(或)钩活骨减压术,操作步骤详见诊疗方案。

(7)脾胃证:辨证使用钩活术,操作步骤详见诊疗方案。

(8)头痛证:辨证使用钩活术和(或)钩活骨减压术,操作步骤详见诊疗方案。

(9)胸痹证:辨证使用钩活术,操作步骤详见诊疗方案。

2.其他疗法 针灸、理疗、手法、牵引等。

3.围钩活术用药 见附录4。

4.护理 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第一次钩活术治疗后,住院观察第5~7天时进行疗效评价,原有症状基本消失,颈、肢体功能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上肢肌力正常,参照颈椎JOA评分≥75%,能日常生活和工作。

2.第二次钩活术治疗后,住院观察第1~2天时进行疗效评价,原有症状明显好转,颈、肢体功能明显好转,上肢肌力好转,参照颈椎JOA评分≥75%,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3.第三次钩活术治疗后,住院观察第2~3天时进行疗效评价,参照颈椎JOA评分,原有症状好转5%~10%或未见加重,准予出院。

4.无须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退出本路径。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颈椎病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颈椎病临床路径住院表单见表1-1-3。

表1-1-3 颈椎病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img

续表

img

续表

img

续表 ipcikouVu/bYgFzurBCmTyK9ThVATERenqcZ7op5+Om92B50o2egV63zJFb+J5qm

im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