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运动医学是中医骨伤科学的综合性应用学科,研究范围广,包括医学科学和体育科学,主要研究骨与关节系统的运动损伤及疾病诊治和预防。近年来,随着骨伤科学亚学科的细分,针对运动系统损伤和疾病特点的骨伤运动医学在不断发展。骨伤运动医学总结了我国历代医家防治运动损伤的经验和成就,吸收西医学运动损伤的先进治疗理念和运动防护知识,在防治运动损伤及促进全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运动医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年轻活跃的学科。在远古时代,生存环境恶劣,外出捕猎和部落之间的战争需要健壮的运动功能和搏斗技巧。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和增强部落实力,人们逐步进行一些体育运动及体能竞赛,以提高生存能力,由此积累了一些防治运动损伤的医疗方法。
运动医学的发生发展始终围绕着体育运动,理论起源于体育运动时肢体损伤的防治思想及竞技能力的提高。据文史资料记载,古希腊的体育运动竞技是在宗教庆典仪式时举行,是力量与神的象征。公元前776年,伯罗奔尼撒的统治者——伊菲图斯,努力将宗教与体育竞技合为一体,改进了宗教仪式,并逐步大规模进行每四年一次的体育竞技盛会,由此而诞生了古代奥运会。随着奥运会的发展及盛行,为了预防运动中的意外伤害,运动医学最初的理论与实践雏形逐步形成。著名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被誉为“医学之父”,他在著作中把体育锻炼列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公元2世纪,盖伦医生主要的工作就是救治斗牛士们竞技时的伤害疾病,此后从事运动医学科的医生数量逐步增加,实现了运动保健向运动损伤疾病防治的发展。随着运动医学的逐步发展,人们对人体组织运动损伤疾病的病因、病理的认识逐步深入。
1.关节镜的兴起与技术发展 关节镜的设计理念来源于膀胱内镜的临床应用。19世纪初,膀胱镜是以蜡烛为光源,通过一根管子作为导光装置将蜡烛的光线引入患者的膀胱,用另一根管道进行窥视和检查。直至1880年,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解决了内镜光源的难题,此后膀胱内镜逐渐成为泌尿外科的重要检查工具之一。随后人们逐渐将其应用到人体没有开口于体腔以外的封闭体腔,即将内镜通过非自然孔道进入封闭体腔进行检查,由此检查关节内结构的关节镜随之问世。最早的关节镜医生是来自丹麦的奥尔胡斯(Severin Nordentoft),他在1912年率先提出用集成镜观察膝关节内部,但并未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日本东京大学的高木宪次对关节镜的发明、应用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在1919年利用直径7.3mm的膀胱镜在世界首次成功为患者实施了膝关节镜检查,1931年膝关节镜(高木1号镜)问世,高木宪次的学生渡边正义一直从事关节镜事业,并不断改进设备,使关节镜的直径不断缩小,观察视角逐渐增大。随着冷光源和光导纤维的出现及发展进步,关节镜的结构设计臻于完善,加之关节镜下检查与手术成套器械的发展无疑又推动了关节镜外科的进步,关节镜手术技术也逐步普及应用于运动医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2.近代运动医学的学科发展 运动医学独立成为理论基础及实践技能较为完善的学科,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8年在瑞士的圣莫里茨成立了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该组织的成立加强了各国运动医学学会、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的交流,有效促进了运动医学的研究、教育和临床实践,改善了各年龄群体的健康与运动能力。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运动医学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欧美一些国家建立了运动医学中心和研究所,很多大学开展了运动医学的学科教育,逐步开始研究运动医学的内涵,以提高运动员的技能及运动损伤的防护。1974年,国际关节镜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rthroscope association,IAA)在美国费城成立,日本渡边正义任首届协会主席,该协会的宗旨和目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培养和提高关节镜医生的水平和传播关节镜技术,极大地促进了运动医学的理论完善及关节镜技术在国际上的应用发展。
3.现代运动医学临床实践的进步 21世纪,现代运动医学理论逐步得到完善,研究涉及领域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创伤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专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基础和实践应用能力较强等特征,专业人员临床实践领域分布于体育系统、卫生系统、教育系统及部分健身机构等,为更好地服务人民运动健康提供了发展契机和就业保障。随着生物医疗及医疗器械的发展,关节镜技术应用得到了广泛开展,由最初应用于临床较为简单疾病治疗,逐步广泛应用于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疾病的治疗,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关节镜的临床普及应用促进了运动医学跨越式进步(图1-1)。
图1-1 关节镜系统
中医是人类历史上特有的传统医学,蕴含了中华民族祖先的唯物理论思想和古代人文科学精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其强调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思想。我国运动医学贯穿于中医学的发展历程中,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史,有很多与运动相关的防病体操及治疗疾病的方法,如东汉末年华佗通过观察动物的活动创建了“五禽戏”(图1-2);西汉末年《黄帝内经》有导引术和按摩的记载;宋代“八段锦”的创建(图1-3),对我国运动医学的主导康复思想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明代出现“易筋经”(图1-4),古本易筋经中介绍了许多捶打、揉摩、服药、药水熏洗与呼吸相结合的方法,以及肢体运动的方法。这些运动体操通俗易懂、实践有效,很快被患者及古代医家所推崇,促进了我国运动医学的发展。
图1-2 五禽戏
图1-3 八段锦
图1-4 易筋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行政部门一直非常重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大力开展了对中医学的整理与研究,许多古代运动医学理论逐渐被发掘和整理出来,应用于医疗中。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兴起,运动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在保证运动员健康、防止运动员运动损伤、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1955年以来,我国各体育学院与部分医学院建立了运动医学教研室,如1958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现国家体育总局)建立了体育科学研究所,并设立了运动医学研究室;1959年,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建立了运动医学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运动医学专门研究机构,研究所设运动创伤、运动医务监督、运动营养生化和医疗体育专业组,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和运动队服务工作。此后,我国各省各地区相继建立了运动医学研究机构。
中国运动医学学会于1978年建立,并于1980年加入了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成为会员国。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促进康体结合、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提倡开展健身咨询和调理服务等。《意见》肯定了运动康复在人类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中的作用,为我国运动康复治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的运动医学吸收了国外运动医学的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综合了中医骨伤的导引、按摩等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不断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完善,形成了在营养膳食、伤病防治和骨伤治疗上的中西医结合特色。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科学规范的运动指导及运动损伤防护将是全民健康的重要保障。由此可见,运动医学人才的培养必将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这也将给现代运动医学的发展带来很大契机。
(欧阳建江)
运动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运动相关科学的综合学科,与其他医学专业一样,离不开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的研究基础,但又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研究的内容涉及基础医学理论、预防医学理论、医学心理学、医学营养、骨科学、康复医学、生物力学理论及体育科学理论等多方面,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科学。
骨伤运动医学既是我国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中医学自远古时期就开始了应用长年积累的运动医学知识来防护运动损伤,增强身体功能,以提高在自然界的生存能力。
骨伤运动医学既是运用医学的基本知识和现代骨科学的基本技能,监督和指导体育运动训练、防治运动损伤疾病、研究运动技能,以达到增强人民体质、保障运动健康、改进运动训练方法、提高运动成绩、促进运动伤病康复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内容主要与体育运动有关,涉及运动参与者健康、身体体能素质和训练监控、膳食营养、运动损伤疾病防治及运动损害康复等内容。骨伤运动医学可应用骨伤科基础理论及中国式的强身健体方法,对体育运动者进行指导,同时也可以通过骨伤科基本临床技能、针灸、康复、理筋手法、特色中医药,借助西医学高科技医疗器械如关节镜,以及物理治疗仪如中频脉冲治疗、冲击波等,对运动伤病进行治疗,促进肢体及骨骼系统功能的康复,对人民的运动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骨伤运动医学结合了骨伤科学和运动医学的特征,涵盖了医疗体育科学及临床医学骨伤科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七个部分,即运动生物学基础、运动医学功能检查与医务监督、运动伤害诊治、中医药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医疗体育、运动营养与健康、运动保健与损伤康复。这些组成部分相互交叉,互相渗透,成为骨伤运动医学学科的一个有机体。
1.运动生物学基础 是运动医学的基础理论,也是运动医学科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运动损伤基础研究方法、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运动系统的人体生物力学特点等多方面,为运动医学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和发展的基础。
2.运动医学功能检查与医务监督 是运动医学主要相关系统的临床试验检查方法,包括运动肌肉骨骼系统的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关节功能的物理测量、运动医学医务监督的重要内容及常用评测指标等。
3.运动伤害的诊治 主要包括四肢脊柱运动损伤疾患的诊断与临床治疗方法,贯穿运动损伤的解剖、生物力学及临床诊断方法、治疗手段,是骨伤运动医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4.中医药在运动医学的研究 包括中医学对运动医学的研究,提出了理解“法于自然”的思想对运动医学防治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运动人群的中医体质研究、运动损伤的证候分型、中医对运动医学的常用治疗方法,如推拿、针刀、针灸、火罐、外用药等治疗方法的应用,系统阐述了骨伤运动医学的中医学理念。
5.运动营养与健康 包括运动能力的营养基本元素、营养状态评估与运动能力的关系、各种运动状态下的合理的营养补给,为达到最大的体育运动竞技成绩及保护身体运动健康提供了理论依据。
6.医疗体育 包括医疗体育实训方法及体育运动时基本原则,指出了运动疗法对体育运动的重要指导意义,明确了运动处方的使用,特别是运动系统疾病的运动处方的运用能力。
7.运动保健与损伤康复 包含运动损伤预防、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和在运动医学的外延理论、常见运动损伤的中西医预防和保护方法。
1.骨伤运动医学具有中西医结合的特点 我国运动医学涵盖的理论包括西方运动医学知识及中医学的传承精髓,是我国医家应用中国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借助西医学先进理念及医疗器械,积极指导体育运动及防治运动伤害。这种中国式的运动医学模式是一种精细医学,同时又是一种精准医学,这门专科医学是国粹医学传统理念的实践精华与国际运动医学功能康复理念的完美融合。
2.骨伤运动医学具有实践目标很强的特点 应用运动医学基本理论及中医骨伤的诊疗思维和方法,为体育运动进行监督和指导,是运动医学专业医生理论不脱离实践的根本要求。通过分析专业运动损伤,为了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安全运动、提高运动竞技水平有重要作用。例如,足球运动员经常会用足部内侧踢球并伴随强力背伸活动,以至于牵拉踝关节的前侧和外侧,造成踝关节前外侧关节囊损伤,长期刺激导致局部软组织瘢痕增生及距骨颈骨赘形成,最终导致胫骨前唇与距骨颈骨赘之间的相互撞击,运动医学将该撞击后发生的临床症状命名为踝关节前部撞击综合征,也称为足球踝;打网球时,反复地做伸指及前臂旋后运动造成伸腕肌群的损伤,称为网球肘;排球运动员在向前用力扣球的一刹那,牵拉肩关节的冈上肌,反复地牵拉,引起冈上肌的损伤;打羽毛球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上半身,跳下来时可能前脚掌着地,一个很大的冲力会引起跟腱的损伤、断裂;这些运动常常导致同一组织结构的损伤,我国运动医学为了减少运动者肌肉骨骼的伤害,根据每项运动的特点,制定出针对性的运动处方,结合中医学的“未病先防”理念进行运动前教育。
3.骨伤运动医学具有防治运动伤害方法多种多样的特点 中医学积累了很多强身健体的体操和防护运动损伤的经验方法,在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涌现出很多诊治运动损伤疾患的医家,他们通过功能导引、按摩、针灸、理筋手法及中医药外治内服等多种方法,均可取得很好疗效。骨伤运动医学针对不同的损伤有不同的诊治方法,借助现代关节镜技术及物理治疗、中医药治疗等多种方法,为运动过程提供了可靠保障。
(欧阳建江)
运动医学是一门交叉的综合应用学科,这决定了从事运动医学的人员很多涉及医疗及体育行业,研究人员包括专业运动队的医务人员、体育教导员、康复科医生、运动医学科医务人员、骨科医生、院校运动医学相关研究人员、部分防疫部门医生、全科医生及体检医生等。运用医学的知识和技术,对运动训练进行监督和指导、防治运动损伤、研究预防性体育运动,以达到增强人民体质、保障运动员身体健康和提高运动成绩,是运动医学专业人员工作的主要目标。
骨伤运动医学的工作任务是在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应用骨伤科基本技能,主要开展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开展与体育运动相关损伤的预防工作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运动的医学监测与防护。
(2)对运动员进行赛前指导及赛事监督。
(3)应用中医药综合技能提升运动员的体育运动能力、减轻运动性疲劳。
(4)规范医疗体育疗法与制定运动处方。
(5)避免运动伤害的防护宣教工作。
2.开展运动损伤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 通过骨伤运动医学的理论及技能,对损伤疾病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借助MRI等影像检查技术,以关节镜为代表的微创治疗技术,对运动损伤后相关疾病制定多样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3.开展运动损伤后的康复与运动保健工作 包括运动损伤后进行运动功能的评估、制定运动创伤康复训练方法与伤后恢复的合理运动保健措施。
骨伤运动医学是中医骨伤科学的亚学科之一,它是以中医骨伤科理论及技能为基础,以提高中医临床对运动相关疾病的诊治综合能力为工作重点,应用骨伤科诊治疾病的方法,防治运动损伤及运动性疾病,保障人民群众的运动健康。其研究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骨伤运动医学的发生与发展,如何利用骨伤科专业基本知识,促进全民运动健康。
2.研究人体运动生物力学机制、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影响,如何应用骨伤科学理论进行运动医学功能检查与医务监督;如何通过骨伤运动医学专项预防措施,达到最大增强人民体质,预防运动损伤及运动性疾病的目的。
3.研究运动人群中医体质特征及相关西医学理论,如何应用中医专业理论及实践技能,防治运动伤害。
4.研究骨伤科运动损伤疾病及运动性疾病,如何应用骨伤科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包括关节镜微创技术等,从而保障肢体运动的功能康复。
5.研究运动健康与营养保健,如何利用骨伤科学基本知识及特色技能,促进运动医学的发展和加速运动损伤性疾病的康复。
6.研究科学的运动处方,根据骨伤科学的“未病先防”原则,应用骨伤科学的运动解剖功能知识及基本技能,制订运动人群体育锻炼及患者的健身康复计划。
(欧阳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