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运动医学是一门将中医骨伤科学与运动医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应用交叉科学,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随着竞技运动的蓬勃发展,运动损伤的防治得到体育界及医学界的逐步重视,一门完整的、有理论基础的独立学科——运动医学,随之诞生。运动医学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较慢,体育院校及部分医学研究所开展了运动医学的临床工作和相关教学工作,但是在医学院校,特别是中医药院校的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及教育开展却寥寥无几。运动医学作为体育院校开设的主干课程,教材从20世纪60年代编写及不断修订而成型,至今仍在体育院校中使用,但授业的主要对象是从事体育工作的相关人员。随着我国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运动损伤患者在普通民众中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医务人员已参与治疗当中,全国各大医院运动医学科逐步从骨科中分化出来,但经过专业学习和培养的医务人员,仍缺乏一定的人文素养,特别是中医药院校中医骨伤运动医学方面的教学和教材更显不足。当前运动医学发展极为迅速,最新运动医学理论与相关技术日新月异,目前全国医药高等教育使用的《运动医学》教材已经不能满足于单一的体育竞赛运动教育模式,以中医骨伤科学为主要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的骨伤运动医学的教育与临床应用学科亟待开启与更新。
为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医骨伤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响应党和国家倡导的“健康中国2030计划”国家重大政策,切实落实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规划教材建设,让运动医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本教材拟根据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关于运动医学的定义结合中医骨伤特色诊治技术而进行编写。教材尽可能突出中医元素,将中医方法融入处理运动损伤及保健康复出现的医学问题,以适应中医运动损伤骨伤科医生的教育需求。同时,该教材符合教育部对五年制本科和长学制(“5+3”或“5+4”)中医骨伤科运动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突出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特点,充实现代骨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注重增加自主学习及实践的内容,在满足中医学专业通识教育要求的同时,又能满足中医执业医生的临床应用需求。
本教材坚持正本清源,突出中医特色,强化中医思维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执业医生资格考试接轨等编写原则,经过充分讨论,确定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编写体例,在此基础上进行编写。
本教材分上、中、下三篇,共11章。上篇由张军、欧阳建江、唐占英、张霆、杨功旭编写,介绍骨伤运动医学科发展简史、特点、研究任务及范畴,运动生物学基础,运动医学监测,中医药在运动医学中的运用,以及运动伤害相关概念与应用;中篇由王上增、邰东旭、叶丙霖、毕衡、吴连国、汪国友、刘爱峰、曹寅生编写,重点介绍上肢、下肢及脊柱运动损伤疾病的临床诊治及研究动态;下篇由汪宗保、汶希、邓伟、唐占英编写,重点介绍医疗体育、运动损伤康复及运动保健相关理论与应用。教材统稿、审稿工作由陈岗、袁普卫负责。本教材的编写目的是使中医药院校和体育院校的学生掌握骨伤运动医学基本理论、运动伤害、运动损伤和运动康复保健知识,为从事中医骨伤临床和防治体育运动损伤打下坚实基础,可供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中医骨伤科学等专业学生,以及体育院校运动预防与康复保健等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骨伤科临床相关交叉学科的医务人员参考。
本教材的编写得到了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大力支持,更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领导与编辑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若有不足或疏漏之处,诚望各院校师生和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进一步修订提高。
《骨伤运动医学》编委会
202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