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中医药在运动医学中的运用

第一节 中医学对运动损伤的认识及辨证

运动损伤主要指体育运动过程中由于机械性或物理性因素所造成的伤害,包括筋伤、骨折、脱位、内伤等。根据损伤性质,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可根据损伤程度,分为轻度损伤(轻度扭挫伤)和重度损伤(闭证、厥证、脱证等);还可根据损伤的组织、解剖部位等进行详细划分。运动损伤的特点是小伤多、筋伤多、慢性损伤多、复合伤多,与运动项目、运动环境、运动强度密切相关。中医学在运动损伤的预防、治疗及康复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中医学对运动损伤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外伤会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的改变。薛己在《正体类要》中曰:“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肢体的损伤多伤及气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相互影响。“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说明长期的重复动作会引起相应部位的疲劳或损伤,而“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则说明会进一步影响脏腑功能。

二、运动损伤的中医辨证

辨证方法以八纲辨证、气血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皮肉筋骨辨证为基础。通过辨证,可以明确损伤的部位、组织、性质、程度、中医证候及中药运用原则。

(一)运动损伤的皮肉筋骨辨证

通过皮肉筋骨辨证,可以明确损伤的解剖部位、组织、性质及程度。

1.皮肉损伤

(1)擦伤 指因摩擦所致的表皮损伤,可见少许点状渗血。

(2)撕裂伤 指皮肤有伤且皮下层有裂口。

(3)挫伤 表皮无破损,伤及皮下软组织,可有肿胀、疼痛、皮下出血或血肿、活动轻度受限等。

2.筋伤

(1)扭挫伤 指运动导致筋的部分损伤,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分别对应少部分、较大部分筋的断裂或完全断裂。

(2)筋结 指损伤后局部气血凝滞,出现局限性包块。

(3)筋缩 指损伤后筋的挛缩,出现关节活动不利、疼痛等症状。

(4)筋萎 指损伤后出现筋的功能减弱,出现乏力等症状。

(5)疲劳 指运动后出现局部酸痛、活动受限、乏力等短期症状,经休息或调理可迅速缓解。

(6)劳损 指长期反复的运动导致筋的损伤,可表现为疼痛、乏力、活动受限,严重者也可导致筋的完全断裂。

(7)筋出槽 指筋离开正常位置,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等。

3.骨与关节损伤

(1)骨折 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受到破坏,出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及骨擦感。

(2)脱位 指构成关节的骨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位关系,表现为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畸形、弹性固定。

(二)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包括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个相互对应的纲领,分别表示疾病的病位和趋势、性质、正邪关系、总体特征等,其中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于阳证,里、虚、寒属于阴证。

1.表里 是指病邪的深浅,包括损伤部位的深浅。

(1)表证 指外损皮毛,或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等。

(2)里证 指骨断筋伤,或脏腑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等。

2.寒热 指人体对疾病反映的状态,或病邪的性质。

(1)寒证 阴盛则寒,多指正气不足、外界寒邪内侵;表现为肢冷喜温、口淡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滑、脉沉或虚细等,局部皮色不润泽、不红不肿。

(2)热证 阳盛则热,多指正气充足、感受热邪;表现为高热面赤、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等,局部红肿焮热、疼痛,或肉腐成脓、脓液稠厚,或情绪亢奋、躁动。

3.虚实 指人体正气的强弱和病邪的盛衰。

(1)虚证 表现为形体羸弱、短气、乏力、自汗盗汗、脉细等,多见于损伤后期、慢性损伤。

(2)实证 表现为壮热、烦渴、脉实有力等,多见于损伤急性期。

4.阴阳 是八纲辨证的首务。辨阴证阳证是对疾病总体性质的概括。

(1)阴证 正气弱,抗病力弱;表现为虚衰、寒性,多见于起病慢、病程长、病位深者。

(2)阳证 正气强,抗病力强;表现为亢奋、热性,多见于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者。

同时阴阳辨证还包括阴虚、阳虚、亡阴、亡阳等。

1)阴虚:指阴液亏虚、不能制阳所表现的虚热证候;表现为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形体消瘦、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见于劳伤。

2)阳虚:指阳气虚弱、不能制阴所表现的证候;表现为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喜热饮、面色㿠白、神疲、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见于劳伤。

3)亡阴:指阴液严重耗损欲竭;主要表现为汗出如油、身热烦躁、面赤唇焦、口渴欲饮、小便少、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等;见于高热大汗、剧烈吐泻等。

4)亡阳: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欲脱;主要表现为冷汗淋漓、汗质稀淡、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表情淡漠、口不渴、喜热饮、呼吸微弱、舌质淡润、脉微欲绝等;见于严重外伤,长时间剧烈运动后也可能出现。

(三)气血辨证

气血辨证是骨伤运动医学的关键。损伤可以引起人体气血功能的紊乱。气血运行周身,可以充养皮肉筋骨,五脏六腑,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疾病发生往往由气及血,由血及气。

1.伤气 包括由损伤引起气、脏腑功能不足和气机运行的紊乱。

(1)气虚 指全身或某一脏腑组织的功能不足或衰退;表现为气短、乏力、语声低微、脉细软无力、伤痛绵绵不休等;多见于严重损伤后期、慢性损伤、体质虚弱患者等。

(2)气滞 指气机运行不畅;表现为胀闷疼痛,范围广泛,局部没有明显压痛点;多见于胸胁部挫伤,或其他部位挫伤。

(3)气闭 指严重损伤骤然导致气机运行阻滞;表现为晕厥、不省人事、烦躁妄动、四肢抽搐、昏睡困顿;多见于严重损伤患者,或颈项、头部外伤患者。

(4)气脱 指元气的骤然大量丢失,是气虚最严重的表现;主要表现为突然昏迷、醒后又昏迷、呼吸浅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二便失禁、脉微弱等;常见于开放性损伤或多发伤导致失血过多、头部创伤等严重伤害,长时间剧烈运动后也可能出现。

(5)气逆 指损伤导致肝胃气机不降反而上逆;主要表现为嗳气频频、恶心、呕吐等;多见于胸腹部损伤。

2.伤血 指外伤导致血的功能失常。

(1)血瘀 指损伤导致血不循经、留于脉外或留于皮下、肌肉、脏腑等处,或瘀滞不行;主要表现有局部肿胀、疼痛如刺、痛点固定不移、瘀紫等,全身表现有面色晦暗、唇舌青紫、脉涩;多见于急性损伤。

(2)血虚 指损伤导致血液不足或温煦失职;主要表现为面色无华或萎黄、头晕、心悸、心烦失眠、手足发麻、爪甲色淡、唇舌淡白、脉细无力,甚则皮肤干燥、头发干枯、关节僵硬活动不利等;多见于损伤导致失血过多,或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或因损伤严重致肝肾津液不充,或长期过度运动等。

(3)血脱 指创伤严重出血,血液短期大量丢失出现虚脱症状;主要表现为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烦躁不安,甚至晕厥、脉细数无力等;多见于严重创伤、大血管损伤等。

(4)血热 是指损伤后血液淤积化热;主要表现为发热、口渴、心烦、舌红绛、脉数等,严重者高热昏迷,或局部化腐成脓,或血热妄行至出现出血现象;一般合并有运动损伤外的其他疾病。

3.气血两伤 气血关系密切。气推动血运行周身,濡养四肢百骸;血能载气,失血也能伤气。外伤往往伤气及血,伤血及气,出现气血功能同时紊乱的情况。气血两伤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气滞血瘀 指气机不畅与血行瘀阻并存的证候;主要表现为局部胀满疼痛、窜痛、刺痛、拒按、局部青紫肿胀、脉弦涩等;见于运动损伤的急性期。

(2)气虚血瘀 指气虚运血无力导致血行瘀滞的证候;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外伤后局部青紫不消、外伤后肿块不消、脉细涩无力等;见于体质虚弱或老年患者外伤后期,或见于过用苦寒后。

(3)气血两虚 指气虚血虚同时存在的证候;主要表现为面色淡白无华、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目眩晕、心悸多梦、唇甲色淡、形态消瘦、舌淡嫩、脉细无力等;见于严重外伤后、久病不愈、长期过度运动休养补充不够等。

(4)气不摄血 指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出现以出血为主的证候;主要表现为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症状,并见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心悸、动则加剧等;见于严重创伤、久病、久劳等。

(5)气随血脱 指大量丢失血液引起气随血外脱的证候;主要表现为大量出血,同时出现面色苍白、神情淡漠、四肢逆冷、大汗淋漓、脉微细,甚至晕厥等;见于严重损伤,主要见于脏器、动脉损伤。

(杨功旭)

第二节 中医学在体育运动能力提升中的运用

运动能力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运动成绩,是顽强的意志、健康的身体和优异的技术综合体现。良好的身体功能状态是发挥最佳运动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体育运动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及循序渐进的过程,包括体育运动能力的保持与提高、克服运动疲劳等。运动能力与身体的健康状态、气血是否充盈、脏腑功能是否协调及精神状态有关。长期的运动会耗气伤津,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或产生运动疲劳。中医药调理能协调脏腑功能、消除运动疲劳,有助于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促进运动能力的提升。

一、保持运动状态

(一)身体状态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人体的健康状态是精气神的外在表现。气血充盈才能神志清晰,精力充沛,表现良好的运动能力。气与血的生成都依赖水谷精微化生,依赖五脏功能活动协调完成;如果人体经络脏腑功能失调,则阴阳平衡失调,人体的精气神受到损耗,导致脏腑亏虚、元气虚弱、精血不足,会使身体的功能状态不能胜任大的运动量,导致运动能力下降。习惯性、规律性的体育运动会对人体生理和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气血充盛,脏腑调和。但是长期高强度的运动,或运动方法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中医药对保持运动状态的认识

过度的运动会耗气、伤津、伤脾、伤肾。中医学的“脾”“肾”与运动能力密切相关。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一身之肌肉”,与运动中的能量代谢关系密切。《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指出:“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益气生津、健脾补肾是中医药调整体能的主要方法。人体各个组织器官都处于一个统一的整体中,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液、津液的输布作用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通过配伍应用中药,实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作用,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津液、脏腑功能,使脏腑功能协调,气血充盈,体力充沛,则运动能力提高。

二、运动性疲劳恢复

(一)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辨证分型

运动型疲劳的中医辨证分型尚不统一,较为成熟的分型方法是张世明带领的团队归纳提出的分型方法,主要包括形体疲劳、脏腑失调、气血失调、阴阳失调、神志失调、月经失调等几个方面。

1.形体疲劳 主要指肌肉、筋、骨与关节的疲劳,多见肌肉酸困疼痛、筋骨关节疼痛等症状。

(1)筋肉疲劳酸痛证 常见筋肉酸痛、发紧、发硬、筋肉压痛广泛、动作不协调、发僵、脉弦等症状。

(2)关节和骨疲劳证 常见关节筋骨疼痛、有压痛、微肿或不肿、脉弦等症状,还可以出现疲劳性骨折。

2.脏腑失调 主要指脏腑功能失调和肾气不足。

(1)脾胃功能失调 包含肝胃不和证、食积阻滞证、脾气虚弱证:①肝胃不和证,常见胃脘或胁肋胀痛不舒、嗳气、呃逆、反酸、苔薄黄、脉弦等症状。②食积阻滞证,常见胃脘胀痛、食后胀闷、吞酸嗳气、厌食、便多或泻下不爽、肠鸣矢气、舌苔黄厚或腻、脉滑或弦等症状。③脾胃虚弱证(脾气虚弱证),常见胃脘隐痛、食少腹胀、口淡无味、便溏、神疲、肢体倦怠、舌淡、舌边有齿印、脉虚等症状。

(2)肾气不足 包含肾阴虚证、肾阳虚证:①肾阴虚证,常见腰膝酸软而痛或筋骨酸软、五心烦热、眩晕耳鸣、遗精、闭经、舌质红少津少苔、尺脉细数等症状。②肾阳虚证,常见畏寒肢冷(腰膝以下为甚)、面色㿠白、小便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尺脉细弱等症状。③肾阴阳两虚证,常见畏寒肢冷、五心烦热、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遗精早泄、尺脉弱等症状。

3.气血失调 气血不足,包括气虚证、血虚证、气血两虚证。

(1)气虚证 常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舌质淡、脉虚等症状。

(2)血虚证 常见面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多梦、脉细等症状。

(3)气血两虚证 常见神疲乏力、面色淡白、气短懒言、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舌淡脉弱等症状。

4.阴阳失调 阴阳虚,包含阴虚证、阳虚证、阴阳两虚证。

(1)阳虚证 常见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尿清便溏、舌淡胖、脉沉迟无力等症状。

(2)阴虚(液、津亏)证 常见口渴欲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结、盗汗、五心烦热、低热、口燥咽干、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症状。

(3)阴阳两虚证 常见畏寒肢冷、五心烦热、低热、眩晕耳鸣、心悸腰酸、舌淡少津、脉弱而细等症状。

5.神志失调 主要指精神和神志内伤,表现为失眠、精神不振、困倦厌训等症状。

6.月经失调 包含痛经、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和闭经等症状。

(1)月经先期 连续两个以上周期月经提前7天以上。

(2)月经后期 连续两个以上周期月经延后7天以上。

(3)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周期时而提前、时而延后达7天以上。

(4)月经过多 月经血量较平常明显增多,而经期、周期基本正常。

(5)月经过少 月经血量较平常明显减少,或经行时间不足两天,且经量亦少。

(6)经期延长 行经持续时间达7天以上,甚至淋沥半个月,而月经周期基本正常。

(7)痛经 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剧痛等。

(8)闭经 非妊娠原因月经中断3个月以上。

(二)运动性疲劳的辨证论治

1.对形体疲劳者,可采用推拿、熏蒸、针灸等方法。

2.对有骨折者,可按骨折治疗原则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脏腑失调、气血失调、阴阳失调、神志失调、月经失调者除选用推拿、熏蒸、针灸的治疗方法外,还需运用中医辨证施治。

(1)脾胃功能失调 ①肝胃不和证:须疏肝理气和胃,选用左金丸、越鞠丸等。②食积阻滞证:须健脾消食,选用保和丸。③脾胃虚弱证(脾气虚弱证):须健脾益气,选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2)肾气不足 ①肾阴虚证:须滋补肾阴,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②肾阳虚证:须滋补肾阳,选用肾气丸、十补丸等。③肾阴阳两虚证:须兼补阴阳,选用大造丸等。

(3)气血失调 ①气虚证:以补气为主,选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②血虚证:以补血为主,选用四物汤等。③气血两虚证:兼补气血,选用八珍汤等。

(4)神志失调 选用温胆汤、小柴胡汤。

(5)月经失常 选用四物汤、胶艾汤等。

(三)与运动疲劳相关的常用中药

1.提高应激能力 附子、肉桂、淫羊藿、肉苁蓉、熟地黄、黄芪、巴戟天、仙茅、白术、甘草、五味子等。

2.提高内源性睾酮水平 鹿茸、淫羊藿、蛤蚧、冬虫夏草、人参、海参、刺五加、附子、肉桂、蛇床子、黄芪等。

3.抗自由基氧化 人参、枸杞子、灵芝、何首乌、丹参、黄芪、冬虫夏草、绞股蓝等。

4.增强人体免疫能力 黄芪、淫羊藿、黄精、女贞子、白芍、首乌、狗脊、鹿茸、人参、菟丝子、枸杞子、墨旱莲、补骨脂、熟地黄、麦冬、百合、仙茅、杜仲、白术、扁豆、冬虫夏草、五味子、附子、巴戟天、紫河车、山茱萸、当归、阿胶、鸡血藤、鱼腥草、川芎等。

5.增加血红蛋白含量 党参、黄芪、大枣、当归、熟地黄等。

6.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 人参、黄芪、刺五加、麦冬、补骨脂等。

7.调节中枢神经兴奋性 人参、五加参、五味子等有双向调整作用,既可用于功能亢进症,也可用于功能低下症。

8.抗缺氧 人参、红景天、刺五加、鬼箭羽、三七、南星、枸杞子、党参、麦芽、白术、白芍、当归、熟地黄、龙眼肉等。

(杨功旭)

第三节 中医药在运动损伤及运动性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运用

运动损伤、运动性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包括内治、外治两类方法。运动损伤、运动性疾病运用中药内服治疗时须辨证论治,运用中医外治法同样遵循辨证论治的法则。

一、中医内治法

以下是中医药治疗运动损伤、运动性疾病的常用方法。

1.活血化瘀法 用于运动损伤的急性期,表现为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或局部瘀紫,常用桃红四物汤等。

2.行气止痛法 用于胁肋部损伤、扭挫伤的急性期,表现为胀痛不止,常用复元活血汤等。

3.益气生津法 用于运动损伤耗气伤津,表现为短气、乏力、口渴、舌质淡红、少津等,常用生脉饮等。

4.补气法 用于运动损伤、疲劳,见面色㿠白、语声低微、四肢无力、舌质淡、脉细缓等,常用四君子汤等。

5.和营止痛法 用于损伤后,经活血化瘀法治疗后,瘀血、疼痛减轻,但仍未完全消退,且不宜继续攻下的患者,或损伤的轻症早期患者,常用和营止痛汤、七厘散等。

6.接骨续筋法 用于损伤的中期,筋骨连接但不坚固,瘀肿逐渐消退,使用接骨续筋药物,佐以活血化瘀的药物,达到祛瘀生新的效果,常用接骨紫金丹等。

7.补血法 用于损伤导致的失血过多,或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或长期过度运动,表现为面色无华或萎黄、头晕、心悸、心烦失眠、手足发麻、爪甲色淡、唇舌淡白、脉细无力,甚则皮肤干燥、头发干枯、关节僵硬活动不利等,常用四物汤、归脾汤等。

8.补益气血法 用于长期运动导致的气血亏虚,表现为面色淡黄、短气乏力、心慌、心悸、爪甲色淡、口唇淡白、舌淡苔白等,常用八珍汤等。

9.健脾益气法 用于运动疲劳,表现为食少、便溏,或吐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胃脘闷胀、面色萎黄、舌苔白、舌质淡、脉细缓或虚缓等,常用参苓白术散等。

10.补肾法

(1)肾阴虚型 表现为口渴欲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结、盗汗、五心烦热、低热、口燥咽干、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须滋补肾阴,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2)肾阳虚型 表现为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尿清便溏、舌淡胖、脉沉迟无力等须滋补肾阳,选用肾气丸、十补丸等。

(3)肾阴阳两虚型 表现为畏寒肢冷、五心烦热、低热、眩晕耳鸣、心悸腰酸、舌淡少津、脉弱而细,须兼补阴阳,选用大造丸等。

11.舒筋活血法 用于运动损伤中后期、肢节屈伸不利、麻木不仁等,选用独活寄生汤等。

12.温筋通络法 用于损伤后期,损伤局部气血不畅,或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入络,或局部喜温恶寒、遇天气变化出现疼痛等不适,选用大活络丸、麻桂温筋汤等。

二、中医外治法

(一)拔罐疗法

1.作用原理

(1)疏通经络 拔罐疗法通过温热机械刺激及负压吸引作用,刺激体表的穴位及经筋皮部,疏通经络,调和营卫,使气血畅通、筋脉关节得以濡养,行气止痛,从而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

(2)调和脏腑 拔罐疗法在经络、穴位局部产生负压吸引作用使体表穴位产生充血、瘀血等变化,通过经络调节脏腑功能,从而治疗各种脏腑疾病。

(3)平衡阴阳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发热是阳气盛实的表现,寒战恶寒是阴气盛实的症状,在大椎拔罐能够治疗发热的疾病,在关元则能治疗寒性的疾病。

(4)协助诊断 通过观察拔罐后体表的变化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及与内脏的关系。

(5)祛除病邪 拔罐疗法以负压吸拔体表的穴位,有开腠理、散风寒、除瘀血、消肿散结的作用,还有调整脏腑经络的功能,鼓舞人体的正气,有助于排出体内致病邪气。

(6)双向调节 拔罐疗法具有双向的良性作用,有助于纠正人体因疾病而导致的功能失调,取穴和拔罐方法不变,不同时期,其作用不同。

2.适应证 急性踝关节扭伤、肱骨外上髁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运动牵拉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各类软组织损伤及运动性疾病等。

3.禁忌证

(1)高热、抽搐、皮肤过敏、皮肤溃疡、骨折脱位等。

(2)孕妇的腹部、腰骶部。

4.注意事项

(1)拔罐后注意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情况,如果出现异常,须及时处理,必要时停止拔罐。

(2)起罐的手法应轻柔缓慢,不可强硬地将玻璃罐向单方向上提或旋转拔出。

(二)针刀疗法

针刀由朱汉章于1976年设计,是将针灸针和手术刀融为一体,由针刀柄、针刀体和刀刃三部分组成的医疗器械。其以针的方式刺入人体,并在体内发挥刀切开、剥离、松解的作用。针刀是在不切除人体组织、器官的前提下,恢复人体的生理平衡,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医疗工具。针刀医学是对中医学的针刺疗法和西医学的外科手术疗法的一种有机融合。

1.治疗原理 针刀医学理论体系认为,动态平衡失调是引起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根本病因,力平衡失调是引起骨质增生的根本病因,这些疾病的发生根本是由于人体弓弦力学系统的平衡失调。针刀可以在非直视条件下,切开瘢痕,分离粘连与挛缩,松解筋膜,则恢复动态平衡。

2.适应证

(1)各种慢性软组织劳损性疾病。

(2)骨质增生性疾病与骨关节疾病。

(3)神经卡压综合征。

(4)狭窄性腱鞘炎。

(5)退行性脊柱相关性疼痛。

3.禁忌证

(1)凝血机制异常者。

(2)心、脑、肾脏等器官衰竭者。

(3)严重糖尿病、皮肤破溃不易愈合者。

(4)血压不易控制的高血压患者。

(5)施术部位有皮肤感染,或在深部有脓肿者。

(6)施术部位有重要神经血管、重要脏器或恶性肿瘤,施术时无法避开者。当患者施术部位的皮肤感染、全身急性感染性疾病的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时,以及在内脏疾病及高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时,人体的状态得以恢复,可以实施针刀治疗。

4.注意事项

(1)熟悉解剖结构。要深入掌握针刀施术处的解剖特点和动态改变、主要血管和神经的体表投影、体表标志和体内标志。在胸背部、锁骨上须避免刺入胸腹腔;在颈部、腰部及四肢须注意不要损伤大血管、神经干和内脏器官。

(2)严格无菌操作。针刀是闭合性手术,虽然它的创面很小,然而一旦感染却很难处理,这要求所有物品必须经高温高压法灭菌。

(3)妇女月经期、妊娠期及产后慎用本疗法。针刀治疗的刺激能促使盆腔充血,加强子宫收缩,如果在妇女月经期治疗可能会导致月经不调,妊娠期可能会导致流产。产后针刀治疗的刺激可能导致恶露不尽,甚至引发盆腔炎。

(4)瘢痕体质者慎用本疗法。

(5)针刀治疗部位有毛发者宜备皮。毛发和毛囊是细菌藏身的好地方,针刀治疗时应剃去治疗部位的毛发以防止感染,也便于针刀术后贴无菌敷料。

(6)患者精神紧张、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运用本疗法。当患者感到精神紧张、劳累后或饥饿时,行针刀治疗会增加晕针刀的概率,暂不适宜运用本疗法。

(三)针灸疗法

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的合称。临床上常将针灸作用于经络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和技术称为针灸疗法。

1.作用原理

(1)疏通经络 是指祛除经络瘀阻而使其恢复通畅的作用,是针灸较为基本和直接的治疗作用。

(2)调和阴阳 是指使患者人体从阴阳失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的作用,这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3)扶正祛邪 是指扶助人体正气及祛除病邪的作用。

2.适应证

(1)针灸对急慢性疼痛的治疗 肋间神经痛、颈臂综合征、肩凝症、网球肘、坐骨神经痛、腰痛、骨关节炎等各类运动带来的急慢性疼痛。

(2)针灸对其他疾病的治疗 可有效缓解运动性疲劳,以及运动过度带来的腹痛、腹泻。

3.禁忌证 禁止为贫血、过饱、过饥、低血压、低血糖、身体虚弱、精神紧张、严重静脉曲张、出血性疾病、皮肤过敏或溃烂者进行治疗,以免发生意外事件;疤痕体质者禁用灸法。

4.注意事项

(1)使用无菌针具。

(2)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

(3)对针灸疗法恐惧者,不适用针灸疗法,不应强行治疗。

(四)中药熏蒸

中药熏蒸疗法,又称蒸气疗法、气浴疗法、中药雾化透皮疗法,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气,通过熏蒸人体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中药熏蒸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疼痛由来已久,早在《黄帝内经》就有“摩之浴之”的表述。

1.作用原理

(1)促进血液循环 使周身体表毛细血管网充分扩张、开放,外周血容量迅速增加,体内储血重新分布,改善全身血液循环。

(2)促进身体发汗 解表祛邪,祛风除湿,促进体内代谢。

(3)缓解疼痛 在温热作用下,随着血液循环的改善,静脉和淋巴回流加速,渗出液得以迅速吸收、代谢和排泄,从而使肿胀减轻、疼痛缓解。

(4)提升抗炎作用 加速炎症致痛介质的清除。

(5)提高免疫力 中药蒸气的温热作用,能增加体内脑啡肽的含量,使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周围白细胞总数增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加强,大小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加强,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加强,使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

2.适应证 适用于各类运动系统疾病,以及各种疼痛性疾病、骨折和脱位后的功能恢复期治疗,同样也适用于运动员比赛前的紧张、过度训练及比赛后的疲劳等。

3.禁忌证

(1)重症高血压、心脏病、急性脑血管意外、急慢性心功能不全、重度贫血、动脉硬化症等。

(2)过度疲劳。

(3)妇女妊娠及月经期。

(4)急性传染病。

(5)有开放性创口、感染性病灶、年龄过大或体质特别虚弱者。

(6)对熏蒸药物过敏者。

4.注意事项

(1)熏蒸时,冬季注意保暖,夏季避免吹风。全身熏蒸后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全身温热出汗,因此必须待至汗出停止后穿好衣服再外出。

(2)熏蒸时应注意与药液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感觉温热舒适为度,避免被蒸气烫伤。

(3)饭前、饭后半个小时内不宜进行全身熏蒸。

(4)全身熏蒸时间不宜过长,熏蒸过程中,如患者发生头晕、心慌等不适时,应停止熏蒸,让患者卧床休息。

(5)熏蒸时若发现皮肤过敏,应立即停止熏蒸,并给予对症处理。

(6)应用熏蒸疗法,如无效或病情加重者,应停止熏蒸治疗,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7)熏蒸时,方中若有作用峻猛或有毒性的药物,应根据病情严格控制用量,并且防止溅入口、眼、鼻中。

(五)推拿治疗

推拿是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相应的部位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从而调节人体功能,达到防治伤病目的一种治疗方法。推拿广泛运用于运动性疾病、运动性损伤的治疗与预防,在体育运动中广泛运用于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各个环节。

1.作用原理

(1)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推拿能使肌肉中的毛细血管扩张和闭塞的毛细血管开放,增加肌肉的血液供应,改善肌肉的营养,增强肌肉的弹性和收缩力,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还能使疲劳肌肉中的乳酸尽快得以排除,有助于消除运动后的酸痛和疲劳;还能使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关节囊的弹性和柔韧性增强,拉长挛缩的韧带,促进关节滑液的分泌,从而增大关节的活动度和灵活性。

(2)对运动损伤的作用 推拿可加快瘀血吸收和静脉血液、淋巴液的回流,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还能引起一部分细胞内的蛋白质分解,产生组织胺和类组织胺物质,使毛细血管扩张、开放;局部血流增加,循环加快,缓解局部由神经反射引起的血管和肌肉痉挛,解除对局部末梢神经的压迫,可减轻或消除疼痛;还能使肌肉痉挛得以解除,粘连的组织得以松解。

(3)对运动性疾病的作用 推拿对多种运动性疾病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如由于紧张的训练和比赛往往使运动员心理负担过重。在激烈的训练和竞赛中比较常见的肌肉痉挛,多见于中长跑、马拉松、竞走和自行车等项目。对于运动训练和比赛导致的疲劳等,均可使推拿手法帮助运动员舒缓神经,放松肌肉,缓解腹痛和疲劳。

(4)对其他疾病的作用 推拿能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使周围血管扩张而血流加快,从而降低大循环的阻力,减轻心脏的负担。按摩一定的穴位可以缓解腹痛、痛经、头痛等不适。

2.适应证 推拿适用于各种运动损伤和疾病,如急性腰扭伤、肱骨外上髁炎、踝关节扭伤、腓肠肌损伤、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等;运动员失眠、焦虑、疲劳等;人体器官的功能障碍和慢性炎症。

3.禁忌证

(1)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运动损伤,如急性脊柱损伤、四肢骨折。

(2)各种恶性肿瘤。

(3)各种溃疡性皮肤病、烧伤、烫伤。

(4)各种感染性化脓性疾病和结核性关节炎。

(5)严重心脏病、肝病、凝血功能异常。

(6)严重精神病。

(7)各种急性传染病。

4.注意事项

(1)须有整体观念,辨证施术,标本同治,缓急兼顾。

(2)治疗时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了解患者对治疗的感受。

(六)中医练功疗法

中医练功疗法,古称导引术,即“摇筋骨,动肢节,行气血”,可缓解关节病痛。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上绘有四十余种姿势,形象栩栩如生,这是我国历史上所见到的较早的《导引图》。隋唐时期以后,由导引衍化派生出来的各种健身术更加名目繁多,如八段锦、太极拳、练功十八法、易筋经等,多包含运动疗法的等长、等张、离心收缩,以及开链及闭链运动,也包含本体感觉、灵敏性、柔韧性训练等运动疗法的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1.八段锦 八段锦由八个动作组成,即“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向后瞧,摇头摆臂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诸病消”。八段锦能增强肌肉力量、防治不良姿势和缓解腰背痛。八段锦的练功方法应以内功为主、内外相合。因此,练习八段锦除注意外形动作以外,还要配合意守、呼吸及以意领气和动作的得气感。八段锦的锻炼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力的练法,另一种是不用力的练法。用力练动作时,仍要保持人体放松,不可用僵力或单纯的臂力,动作要随呼吸,气贯丹田;不用力的练法则主要以外带内,外动促进内动,有助于改善因骨折、骨折术后、关节损伤及关节损伤术后等引起的关节、韧带、肌腱的本体感觉下降,以及平衡能力下降、柔韧性及灵敏性降低等。八段锦锻炼的中心部位在脊柱,整套功法练习要求重心上、下、左、右不断转换,并力求身体平衡、动作连贯相随,同时要求所有动作通过一个中心来指挥,即脊柱;也就是说,要通过脊柱的活动来带动四肢。

2.太极拳 太极拳螺旋式的弧形动作使全身主要关节和肌群都能参与活动,经过反复的运动,使肌群能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长度,长年累月,一张一弛,使肌肉匀称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并增加收缩能力。经常练习可增强关节的活动性、肌肉的伸展性和增强韧带的柔韧性。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及新陈代谢的加强,骨的血液供给得以改善,使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质也变得坚固,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方面的性能,不易发生变形和畸形。另外,太极拳动作多变、柔和、稳定、圆滑、前后连贯、缓慢进行,能有助于人体协调性和平衡性的训练,有效提高人的心肺功能。

3.练功十八法 练功十八法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功效较好的锻炼方法,对防治颈、肩、腰、腿病及某些慢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作用。练功十八法是有目的地通过各大关节、肌群的柔韧性及力量训练,对颈肩部、项背部、腰部的肌肉、肌群进行牵伸,改善软组织的血液循环,活跃软组织代谢和营养过程,以防治软组织挛缩、粘连、退行性改变和萎缩,提高运动系统的功能。

4.易筋经 易筋经是以站式为主的练功法,使躯干、四肢保持一定的姿势,全身肌肉放松,手臂呈静力性,灌注有力,思想集中,排除杂念,呼吸均匀。练习易筋经在运动创伤康复中有牵伸舒展、伸筋拔骨作用,其功法中的每一势动作,不论是上肢、下肢,还是躯干,都要求有较充分的屈伸、收展、扭转身体等运动,从而使人体的骨骼及大小关节在传统定势动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呈现多方位和广角度的活动。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拔骨”运动达到“伸筋”目的,牵拉人体各部位的大小肌群和筋膜,以及大小关节处的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结缔组织,促进活动部位软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软组织的营养代谢过程,提高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柔韧性、灵活性和骨骼、关节等的活动功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5.五禽戏 名医华佗创编了五禽戏,是参照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编成的一套导引术,可针对伤病的需要选用其中某些动作。它常用于缓解外伤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慢性腰腿痛和慢性关节疾病引发的症状。

(杨功旭) e/fTsA4U9Ky//W40zjMLe3TK4IDilDK0G++T+uB1MVrkTobvXoOCDMjibqVVSJp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