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最早出自汉朝的《潜夫论》。这句充满古人智慧的名言,历经两千年的流传,依然历久弥新。
“兼听则明”,指的是我们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偏信则暗”,则是说如果我们只相信某些人的片面之词,必然会犯认识上的错误。
在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被认为是“兼听”的典范。他善于听取各级官员的意见,即使官员们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也会尽力去理解和采纳。
有一次,唐太宗外出巡视,经过昭仁宫(在今河南洛阳)时,当地官员提供的膳食过于简单,让他很不满意。为此他大发脾气,下令处罚这些官员。
魏徵上前劝说:“陛下,难道您忘记了当年隋炀帝的所作所为?臣子和百姓不能给他提供精美的食物,他就大发雷霆,随意责罚,激起了百姓的反抗之心。如今陛下也这么做,臣恐怕有人会故意迎合陛下的喜好,进献些奢侈之物。这种事要是成了风气,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臣劝陛下吸取教训,从此兢兢业业,谨慎行事,厉行节约。”
唐太宗陷入了沉思,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开口说道:“幸好有你,我才能听到这么中肯的话!”
事实上,唐太宗不仅能够采纳魏徵的意见,还能广泛听取不同大臣的意见,然后进行综合评判,最后做出明智的决策。唐朝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局面,这种“兼听”的做法算是原因之一。
相反,历史上那些偏听偏信的君主,几乎都没有好下场。像秦二世即位后,宠信宦官赵高。在赵高的蒙蔽下,杀害了很多忠臣,导致朝廷内部矛盾激化,他自己也被迫自杀。隋炀帝在位期间,偏信重臣虞世基。隋末政局动荡,各地起义不断,形势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地步,虞世基却报喜不报忧,致使隋炀帝对实际情况一无所知,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不管是秦二世还是隋炀帝,都因为偏听偏信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不仅让自己陷入了危险的境地,还加速了王朝的覆灭。
因此,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我们应当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要像唐太宗一样,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如此才能做到“洞察时局,明辨是非”。
在现代社会,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复杂多样,信息传递的速度也相当惊人,每天都会有海量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如果我们稍不注意,就会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无法厘清思路,也无法采取正确的行动。此时,我们就更应当牢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准则。
“兼听则明”,意味着我们应该以开阔的视野,尽可能丰富信息的来源。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报纸、电视等渠道获取信息。再如,我们可以从不同背景、不同观点的作者那里收集信息。信息来源越丰富,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就越全面,做出的判断也会越明智。
“偏信则暗”则提醒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某一种观点或信息。现在假新闻层出不穷,甚至有些信息还被故意篡改、截取或歪曲,以达到某种目的。如果我们过于相信这种信息,就容易被误导。因此,我们要谨慎对待所接收的信息,要保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不要轻易被虚假信息所迷惑。此外,我们还要深入思考,辨别真伪,只有这样才不会陷入信息的迷局之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仅适用于理解和评估信息,还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而不要一味地坚持自己的看法;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应当从多方面获取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而不要故步自封,停滞不前。
总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一条洞察时局时具有重要意义的箴言。我们需要以此为指导,保持开放的心态,不偏不倚地对待信息,不轻信偏信,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局面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正确破局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