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棋的人都知道,当我们身处棋局中时,常会被表面的局势所左右,无法通观全局并做出最正确的判断;而在一旁观棋的人,因为不看重棋局的输赢,反而更容易看清全局,做出比较精准的判断。“置身暗处,以观全局”,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棋局如人生。当我们对复杂的局面一筹莫展时,若能有一些“置身暗处,以观全局”的智慧,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历史上的“九子夺嫡”事件就能说明这一点。“九子夺嫡”发生在清康熙年间,当时,康熙皇帝的九个儿子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皇位争夺战。
原本康熙皇帝选中的继承人是胤礽。胤礽在不到两岁时就被立为太子,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变得骄纵跋扈,还在朝中结党营私,引起了康熙帝的不满,被废黜了太子之位。
太子被废后,其他皇子蠢蠢欲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也各自拉拢了一些朝臣,导致朝中出现了“大阿哥党”“太子党”“三爷党”“四爷党”“八爷党”等小团体。
其中,“四爷”也就是四阿哥胤禛在一开始并没有多大的优势。因为他的出身不高,生母身份卑微,康熙帝最初也不看好他。但他比其他皇子更富有隐忍的智慧,在夺嫡之战中,他没有急于表现自己,而是采取了“置身暗处,以观全局”的策略,因为他知道父皇并不希望看到任何急功近利的行为。
在八阿哥胤禩身边聚集着众多臣子的时候,胤禛却不参与任何明显的政治斗争,也不主动拉帮结派,而是默默地在朝中积累人脉,打造自己的政治班底。在其他皇子对废太子落井下石的时候,胤禛也没有表现出一点不恭敬的样子,还多次为废太子说好话,为康熙帝找到了宽恕废太子的“台阶”。在康熙帝生病时,其他人都想着多争取一些政治遗产,胤禛却在关心康熙帝何时康复,让康熙帝感受到了儿子的孝心。
胤禛在赢得康熙帝信任的同时,也适当地展现了自己的能力。比如,在办理皇太后的丧事时,他把事情安排得十分妥当,让康熙帝非常满意。而且他不抢功、不邀功,低调沉稳的作风更是让康熙帝对他刮目相看。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康熙帝最终确定了继承人——胤禛。胤禛继承皇位后,很快就靠着自己之前积累的人脉稳定了局势,隆科多等人帮他稳定了朝中局势,平息了内乱;年羹尧则帮他稳定了西北地区,消除了外患。这也证明胤禛在之前的“暗中布局”是成功且有效的。
在夺嫡之战中,赢得皇位的胤禛最初不被人看好,但他通过置身暗处,隐藏实力,通盘考虑全局,做出了一系列正确的选择,最终实现惊天逆袭,成功笑到了最后。在胤禛看来,“置身暗处”才能更好地“以观全局”,也就是在低调的状态下,从旁观者的角度,更加全面、客观地审视整个局势,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胤禛就是凭借这一策略,成功掌控了大局,最终脱颖而出,继承了皇位。
从胤禛的身上,我们可以细细品味“置身暗处,以观全局”的精妙之处。置身暗处,意味着把自己的个性和实力隐藏起来,做到不露声色、不惹祸端。在喧嚣浮躁的现实世界中,“置身暗处,以观全局”对我们现代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形势非常复杂,自己实力又较弱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置身暗处”,就是要适当学习胤禛的做法,低调行事,隐藏实力,默默审视整个局势,预测可能的发展趋势,为自己下一步的行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们也要学会“以观全局”,就是要用关联、整体、动态的方式来看待局势。关联,指事物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整体,指各种事物和要素往往会以系统运作的方式来呈现;动态,指这些关联和整体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提醒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理解问题,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我们还应当牢记一点,“置身暗处,以观全局”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或推迟解决问题。相反,它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问题、更有效地应对挑战。因此,我们要将“置身暗处,以观全局”看作对自己的一种挑战,以积极的心态去尝试,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