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庸者谋事,智者谋局

“庸者谋事,智者谋局”是一句富有深意的名言,为我们揭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处世哲学。

我们先来看看“庸者谋事”。这里的“庸者”指的是那些经常为琐事所累,导致陷入平庸状态却不自知的人。他们整日疲于奔命地应对各种琐碎的任务,却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规划未来;他们大多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却缺乏长远的眼光,有时还会出现短视行为,即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牺牲长远的利益,导致未来出现困境。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说的就是这种目光短浅的人。此外,他们遇到问题时,倾向于线性思考,习惯按照既定的规则和流程来行事,缺乏创新和突破,因而难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最终难免被时代所淘汰。

与“庸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智者”。他们具有广阔的视野,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全貌,因而能够制订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策略和计划;他们还具有长远的眼光,能够预见未来的变化和挑战,因而能够避免陷入“短视”的陷阱。除此之外,他们还具有开放和创新的立体思维方式,能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探索新的领域,因而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古语有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正是对“庸者谋事,智者谋局”的最好诠释。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善于谋局的智者,西汉的开国功臣萧何就是其中之一。

刘邦率领军队率先攻入咸阳后,这座辉煌的都城此时已是一片混乱,刘邦麾下的文臣武将们纷纷涌入宫殿,争夺财宝。然而,有一个人却显得与众不同,他就是萧何。他并没有被眼前的繁华所迷惑,而是冷静地观察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善于谋划的萧何深知,攻下咸阳并不代表掌控天下。他领着士兵进入秦朝的官府,收缴了大量户籍资料、地图、律令公文等。从这些资料中,萧何可以了解秦朝的人口状况、土地开发程度以及兵力分布等重要信息,也可以研究秦朝的各项制度,为日后制定战略方针提供指导。

后来,这些珍贵的资料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地图能够为行军作战提供便利;户籍信息也方便官员按户征收粮草,确保了军队的供给。此外,萧何还根据秦朝的律令制度,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行政和法律体系。正是有了萧何这样的智者谋局,刘邦才能够在楚汉争霸中笑到最后。

刘邦即位后,对臣子们论功行赏时,格外看重萧何,给予他非常可观的赏赐。刘邦曾把手下的将军们比作猎犬,因为他们服从命令,勇猛善战;而萧何却被比作猎人,因为他才是那个善于布局、指挥若定的人。

这个例子生动地诠释了“庸者谋事,智者谋局”的智慧。那些普通的文官、将领只关心眼前的财物,而萧何这样的智者却能够关注全局、规划长远,难怪会得到刘邦的青睐。

两千多年后,“庸者谋事,智者谋局”的智慧依然适用,它的重要性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不能一味地埋头于企业的日常事务,而是要学会洞悉行业趋势,为企业长期发展做好布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能毫无规划地“瞎忙”,而是要从全局的角度思考个人的发展问题,做好人生的布局。

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培养全局观念。所谓“全局”,指的是事物的整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全局”的“全”说明其范围广泛,因此一定要考虑周全,避免遗漏。为了培养全局观念,我们应学会从整体看问题,既要看到问题的来龙去脉,又要洞察问题的本质,还要推测问题出现的规律。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全局。

其次,要摆脱线性思维。线性思维是“庸者”常用的思考方式,具有直线性、单一性和片面性的特点。习惯于线性思维的人,常常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和直接联系,却忽视了事物的复杂本质和内在联系。要想成为布局高手,我们必须摆脱线性思维的束缚,不能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简单的直线关联,而要认识到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因此,在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学会从多个维度、多个方向出发,不断学习和实践,以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逐渐摆脱线性思维的限制。

此外,要善于规划和布局。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提醒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急于行动,而是要先做好规划和布局,明确目标和策略。其中,目标应是具体的,可衡量、可达成的,并且要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策略应当包括关键步骤、所需资源、时间表等,并要细化为具体的行动步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调整策略和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改变,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总的来说,“庸者谋事,智者谋局”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不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更要努力成为一名智者,学会用全局性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前瞻性的思维布局未来。 eZn2bax9Bo5n7WS7VRsO96vopQJMNN0MkcPu0tjSlfDQkXEDsqOeBYyBMG4Jgos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